0
美国真能玩啊。得,他赚了爽,就该让他自己玩到底。就看中国有没有能人了,这样的机会能不能把握的住。如果在这样情况下,继续走臭棋,就别怪全国人民骂娘了
0
很多报道说,涉及到的金融衍生品金额超过五百万亿。
0
好文,谢谢提供分享!
0
所以62万亿美元很大程度上是危言耸听的一个数字,根本不是什么贴现值。再说具体一点,上面举的100亿美元的利率掉期,如果期限很短,比如五年,再假设当前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的差额不大,预期利率的波动幅度也不大,则这笔合约真正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超过1~2亿美元。但是一旦出事,媒体和议员们喜欢的是100亿美元的数字,两公司股东及其债权人担心的也是这个数字。三人成虎,损失就大了。
假设A或B公司当时担心违约风险,向C购买了违约保险(呵呵,统计起来标的也是号称100亿美元),B违约,则C需向A赔付,但实际金额却只是100亿美元的固定利息,而且C还同时收到A支付的浮动利息,两相抵扣,实际损失并不大。
0
当前的违约率肯定是比原先做模型时估计的高多了。但是假设当前的违约率不再上升,则次贷的损失就是1万亿上下。
62万亿看似吓人,其实言过其实。举个例子,利率掉期交易是最常见的衍生产品交易了。A公司和B公司做利率掉期,标的比方说是100亿美元的贷款。A公司向B公司支付浮动利率的利息,B向A支付固定利率的利息,双方各取所需。为了防止违约风险,双方可能都向第三方,比如C公司购买CDS做保险。掉期交易本身可能有赔有赚(而且当利率变动不大时赔赚都有限),但AB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是零和游戏。但统计成衍生产品的交易金额确是惊人的100亿美元。再考虑到CDS交易就成了300亿美元。(而ABC三者作为一个整体也是零和。)但其实即使A或B出现违约的情况,真正的损失并不大。
其实,此次危机中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实际的损失也就是1万亿美元。50个机构每家平均担200亿美元也就过去了。(股市市值的损失当然要大的多,那是因为资本市场本身就有放大亏损或利润的作用。)但如果任由金融机构因为信心危机引发的流动性问题而倒闭那损失就大的多了。比如冤死的雷曼,如果能有政府注资度过难关,其实并没有资不抵债。但一破产清算,损失就大了。这也是美国提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出发点。美国政府是用当前的市价买进那些呆账。金融机构仍然要承担并确认损失。但好处是信心得以恢复,流动性危机解除。
0
G赔付后获得了贷款的债权,理论上甚至还有狂赚一笔的可能,前提是违约率下降,债权能够收回。但是现在美国的救市针对的是解决现金流问题,而不是实体经济上的问题,并不能解决违约率上升的问题,所以G赔付后获得的债权跟废纸也差不多。
0
请教远大兄:
衍生品的价值如果62W亿,其本质应该也是未来的现金流贴现吧。从万亿的次贷种如何创造出这么多的现金流贴现呢?很困惑。
上面的例子中,高杠杆只能放大参与者本身的风险,并不能扩大这个市场本身。例如30亿交易900亿,但是900亿的标的本身如果是万亿的次贷贷款的900/10000。
10000亿的次贷规模并没有扩大。
0
好象有个关键性的错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 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
G对违约贷款进行赔付后也同时获得了贷款的债权,只是那些贷款何时能收回,能收回多少难说。因此G眼前面临的是需要赔付大笔现金的现金流风险,倒不一定就资不抵债(毕竟1300亿美元不是完全赔掉)。AIG的问题就在于此。美国的救市实际也是要解决现金流问题。衍生金融工具是成倍放大了交易对手风险(实际就是现金流风险)。最终的资产损失眼前看并不大,1万亿而已。(当然经济衰退后资产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
0
好文
学了
0
问题是:如果这些衍生品都是基于次贷(假设),几千亿次贷衍生出数十万亿的相关衍生品。也就是意味着这几十万亿大多数都是对赌的结果?
现在的问题是,以为做了对冲,但是其实对赌的敞口都很大,对于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和对手公司有限的资本金,其对冲根本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