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的谐音。半个世纪过去了,“潘金莲”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的谐音。而与此同时,抗生素滥用之风也呈愈演愈烈之势。
WHO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了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因此造成的肌体损伤以及病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
现代人的膳食结构已发生了不断改变,肉类食品的消费量在不断增长。2005年,我国人均年食肉量为59.2千克,其中鸡肉是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2006年,中国鸡肉消费量为1040万吨,人均消费量为10.4千克。据美国食品及农业政策研究所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均年食肉量城市为32千克,农村为28千克。
附一:两会提案: 警惕肉类抗生素泛滥使用,避免人类毁灭性灾难
近年来,中国肉类消费能力巨大,却在安全方面不断发生各种问题。我国饲养禽畜,绝大部分采用圈养,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对禽畜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采用化学药物,其中最常用的是在禽畜饲料中持续添加抗生素。这种方法长期使用,会在禽畜体内产生耐药菌,而抗菌药物残留于动物性食品中,不但会增多耐药菌,而且抗菌药物随食物链不断进入人体,会造成感染性疾病,而这种疾病所有抗生素都将难以救治。
1968年7月,英国首已将抗生素分为饲用型(非处方用药)和“治疗型”(兽医处方用药),以此限制抗生素的滥用。
1976年,欧盟禁止在饲料中使用四环素和青霉素,1997年和1999年又相继禁止螺旋霉素等四种抗生素的使用,同时对动物饲料专用药物进行了严格限定。
2006年1月,欧盟已经全面禁止抗生素的使用。
然而在我国,这些抗生素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在禽畜养殖业中更为普遍,其危害至今没有引起人们的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制定相关的限制条例和规范。
前些年,我国的禽畜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由于药残超标而被某些国家退货、销毁,甚至中断贸易往来。例如:1990年出口日本的一万吨鸡,由于检测出抗生素残留量超标,被要求销毁所有产品;同年,出口德国的蜂蜜,由于农药残留超标而被退货。欧共体、美国、日本也相继拒绝进口我国的蜂蜜,使我国的蜂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遭遇严重困难。
2003年,我国有八万人死于滥用抗生素,这个死亡数量每年都在递增。最近也出现了关于“无抗奶”的争议,奶牛生病时服用的抗生素会残留在牛奶中,长时间饮用“有抗奶”,会使人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WHO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人类用现有抗生素治疗传染病,只剩下10-20年的时间,如果不严格限制使用抗生素,在21世纪将带给人类毁灭性的灾难。
2007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更让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食品安全将成为世界各国关注中国的首要焦点,因此重视食品安全,特别是禽畜饲养滥用抗生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建议:1、制定抗生素药物使用的检测标准,建立相关法规,对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剂量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对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抗生素药物应杜绝使用。2。确定并建立食品安全检测部门监管机制,加强监管人员的队伍建设,有效监督抗生素的使用。3、制定国家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战略规划和相关研究项目,开发研制能够取代抗生素的药物(如:中药类、微生态类、生物制品类),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使用抗生素,以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