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时分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中财网
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下跌
正如供求基本面的变化加上资金流入、美元贬值等因素促成了上轮历史上最大的牛市一样,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大宗商品需求减缓,加上目前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利,将导致上轮商品牛市的结束,因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阶段性拐点已经出现。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从2007年9月的次贷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欧洲、日本以及其他新兴国家等在危机的传导机制下发展速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影响了全球商品特别是能源、工业品的需求。
次贷危机重创美国经济。目前美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7月美国2家大型房贷公司又出现大幅亏损,另外1家银行破产,使得次贷危机对美经济形成了新一波的冲击。同时令股市下跌,经济前景暗淡。从就业、消费与工业生产的情况分析,目前仍处于衰退的边缘。加上高油价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进一步使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余地不大,而伊拉克战争导致的财政赤字扩大,也限制了财政政策的可能性,因此,预计美国经济年内仍将徘徊在衰退边缘。
欧洲经济受到拖累。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疲弱以及高通胀逐渐传导至欧洲等地区。英法德三国的工业生产在今年以来快速下降。特别是二季度以来,德国工业生产快速下降;而法国、英国工业生产同时进入负增长时期,表明在美国经济下滑半年以后,欧洲经济也开始进入下降期。
在工业生产快速下滑的同时,英法德三国消费情况不佳。法德消费半年以来一直增长乏力,而英国6月份零售销售月率以1986年以来最快的速度下降,降幅达到3.9%。在全球高油价与物价上涨压力下,消费信心受到抑制。欧元区7月服务业和制造业活动指数加速下滑,商业预期指数降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区7月制造业产出指数降至46.9,为2001年来最低水平;新订单指数也处于7年最低点,表明该指数不可能很快上升。欧元区7月RBS/Markit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5年最低48.3,6月该指数为49.1;欧元区7月RBS/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跌至47.5,6月为49.2;经济学家预期为48.7;指数低于50表明经济处于萎缩状态。
新兴经济体受影响。新兴经济体中的印度、俄罗斯通胀水平超过了10%,不得已采取了加息等紧缩措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回落、消费疲软的影响正在显现。7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4%,这是自2005年1月以来PMI指数首次回落到50%以下,而制造业是大宗商品需求的主要行业,中国的需求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至关重要。
供求关系出现重要变化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相关资本开支的增加已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将带来供给的增加;而全球经济经历2002以来长达5年多的黄金增长期以后,次贷危机的影响将导致美欧经济放缓与新兴经济体经济调整,进而抑制需求。在供给增加与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大宗商品牛市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在。
以石油为例,随着有关勘探与开采资本开支的大幅增加,石油的供求关系将在今年开始逆转。2006年全球石油总供给为311.76亿桶,全球石油总需求为309.30亿桶,供大于求2.46亿桶。2007年全球石油总供给为311.47亿桶,全球石油总需求为312.75亿桶,出现了1.28亿桶的供需缺口。但2008年目前情况看全球每天供应已经大于需求51.6万桶。然而对于OPEC和俄罗斯而言,每天增加100万桶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原油的供求状况未来可以说是基本平衡,小幅过剩。
总之,在经济增长放缓和油价大幅上涨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石油需求下降,在技术进步及勘探支出增长的情况下,全球石油供给增加,目前全球原油供给基本平衡,进一步向上操纵油价变得越来越困难。
再看铜,中国的铜需求已经占到全球的约1/4,中国需求是上轮牛市得以延续的最重要原因。但为了抵御通胀,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宏观调控措施,这使得宏观经济开始降温以及下游企业对铜的采购意愿受到很大影响。2008年1-6月,中国的铜表观消费增速只有约3%,较2007年30%以上的增速大幅回落;最新的中国PMI指数显示中国的制造业景气度大幅下滑。所以我们判断中国的铜需求将恢复到一个合理增长水平,预计2008年中国铜需求的增速约为8%。就西方国家而言,其铜消费的50%用于房地产市场。但受美国次债危机的影响,美国、欧洲、日本的房地产市场遭受重创,新屋开工面积已经较长时间维持负增长,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严重拖累国外铜需求,我们认为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时间短时间内恢复景气的可能性较低,我们判断中国外的市场铜消费难以增长。
另一方面,长达6年的牛市及丰厚的利润预期,牛市后投入到铜矿开采领域的资金开始发挥效应,2007年开始新增的铜矿产能已开始增加,估计2008、2009年的新增铜矿产能都在100万吨左右,增幅达到5%以上。不过,虽然新增产能较多,但我们仍认为铜的供应难以实现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铜矿供应的集中度较高(前5大厂商占比50%以上)、铜矿品位的下降以及成本的上升都使得铜矿供应的损失量维持高水平(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的差额)。我们认为未来两年的铜供应有望实现约3%-4%的稳定增长。
中国证券报 银河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