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大致整理了一下资料:
1.目前国内多晶炉的保有量大约在400台,LDK存量100台,另向GT订购了100台450规格的(09年交货),天合45台,德晟20台。目前国内主流的245规格在国外已经渐渐淘汰,450以上规格是应用方向。LDK用的也是GT-solar的铸锭炉(国内企业都是跟风的),号称可以生产275公斤的铸锭(据说还是亚洲最大的,可悲)。英利的多晶硅铸锭应该是240公斤的。价格当然差好几倍了。
中国的PV产业和集成电路IC产业是一样的,设备落后技术一定落后!现在8寸以下的晶圆国外早就不做了,国内还做不出来呢,不就是因为设备落后么!
铸锭越大效益越高,否则老外做那么大的铸锭干什么?
为了技术保密很多太阳能厂家都与设备制造商签订5年以上的购买保密协议,因此很多人根本无法了解到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太阳能生产技术。而能够获取到的多是5年以前的技术了!
GT-solar的设备当然没问题了,但是GT给中国的技术是不是最新的就不好说了.....呵呵
铸锭炉在一条生产线上是20~40台,而一台铸锭炉的价格为45万美元左右。
由于影响硅碇质量的缺陷和杂质都会趋向于硅碇的边缘。一个大尺寸的硅碇能制造出更多更有用,质量更好的产品。因此,国际趋势就是倾向于生产大尺寸的硅碇。
2.国内真正研发成功并销售的有三家, 长沙48所 上海汉洪 绍兴精工 汉虹有日资背景,价最高, 48所力量最强,精工好象操作的很厉害,但听说是完全模仿GT出来的, 应看好48所的。目前据用户反映,长沙48所的450规格质量已比较稳定,
002006 在研究500规格。
3.几种主流多晶硅炉的优劣比较:
德国ALD存在很多优点,但也有缺陷
主要优点:一次性生产的硅锭比较大,目前昱辉的型号是SCU-400,不知道其他公司的型号,海润的也是.生产量最大可达到460kg,
安全性能非常可靠,曾经发生过400kg硅全部漏掉,只是炉子的热场坏掉,无其他任何损害.
操作非常简单,只需要按三个键就可以开启了.出炉也只是按一键.
但是最大的缺陷是也是最致命的缺陷,
热门打开方式不好,要不全开,要不全关.使底部温度突然下降,硅锭内部惨杂还没分凝均匀,就已经结晶了.所以一般发生CO含量不正常现象.理论杂质应该往上排,但SCU-400型多晶炉却不正常.
GT的公认质量最为稳定。 目前国际上下一代的硅锭重量在350~400kg之间,坩埚的尺寸为840*840*420mm,而且属于研发的项目,还没有商业化生产,无论从坩埚的处理还是铸锭炉的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坩埚的后期Handle和硅锭质量的控制方面。
目前,世界上能够生产多晶硅铸锭炉并出售的只有美国GT公司和刚进入的德国ALD公司。GT公司7年前的产品为HEM多晶硅铸锭炉,目前的DSS铸锭炉为2005年主推出的最新产品,各方面性能在国际上属于最高水平。
再有,目前挪威Scanwafer使用的多晶硅铸锭炉可以同时生产4个硅锭(800~1000kg),但属于专利产品,不会对外销售,但以硅锭质量作为比较,美国GT公司的DSS铸锭炉所出硅锭要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