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底部选股策略
买入第二年的股票。 ------一位老股民对我的忠告
抄底思路运用在大盘上是可以的,但运用在各股上就绝对是一个骗局! -------金融帝国
曾就有一位老股民指点我“买入第二年的股票”,所谓第二年的股票就是去年上涨过一波的股票。当时我对这种买高不买低的思维方式嗤之以鼻,而倔强的坚持自己的“底部策略”。多年之后,我才感悟到前辈此话的真谛。
我进入股票市场看的第一本书是青木的《战胜庄家》,并且对该书的作者极为崇拜。此后我又寻找并且购买了他所有的著作,所以说他是我炒股理念最早的启蒙老师。青木推崇的观点非常不错,他指出止损点的重要性;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不要因为价格高而卖出股票。。。。。。他为了形象的说明,将股票分为四个阶段:底部阶段;上涨阶段;顶部阶段;下跌阶段。并且反复指出,永远不要持有第四阶段的股票。
青木对我的启发是巨大的,甚至可以算是我没有见过面的恩师!但就是这张“股价阶段循环图”,将我将我引入一种思维误区。青木的观点是,在上涨中途买入股票是可以的,但最好是在底部阶段结束后,放量突破时建仓。这给了我一种错觉,认为股价的波动是循环的。并且被我的贪低的本能所利用!
那时开始,我就误认为好股票都是经过长期下跌,并且长时间在底部整理,最终放量突破的。我不会买入正在下跌的股票,而是寻找大幅下跌后长时间横盘筑底的股票,并且等待突破而买入。我的下意识里认为,股票的涨跌是循环的,底部阶段过后就能涨回到原来的高点。也许青木本人和我都是本能的希望,即求势又不丢价吧。
事实上,对于大盘而言,下跌能够成为未来上涨的理由,所以指数没有不可逾越的顶部。但股票不同!股票的基本面是可以变化的,即使基本面不变化,那么强弱的循环可能也需要十年的时间。而在这(十年的一半)五年中,一类股票会反复的走强,而另一类的股票会反复的走弱。1997年是绩优股的天下,而2007年同样是绩优股的天下。虽然深万科还能够继续重演十年前的辉煌,但曾经的
四川长虹早已今非昔比,更不用说已经离开我们的达尔曼了。所以即使概念循环一遍,那么也不等于同样的股票也会循环。大盘是能够不断循环的,毕竟股民的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但对于各股而言,他更像是人的一生。是在经历一个不可逆转的轨迹,生老病死后就会离开我们的市场。即使股票真的有重生,那也需要一个漫长又漫长的过程,并且也不是什么必然的现象。事实上,抄底思路运用在大盘上是可以的,但运用在各股上就绝对是一个骗局!
如果我跳不出“高低”的思维束缚,那么我就注定在趋势之路上一事无成。最终的结论是:除非我的持股周期超过五年,否则更多考虑价格的高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要我顺势、只要我使用绝对的止损点,那么再考虑其它的问题都是多余的!如果好股票从低点涨到高点需要5年的时间,即使我做足了第一年,那么后4年我干什么去呢?我又该如何应对,4年间不断出现的从半空中起步的牛股呢?
1999年5.19行情时,我买入的是
000625 长安汽车。从复权走势图来看,该股97年6月上市,价位为9.71元。其后一路下跌,并在1998年8月见底于3.58元。在此后的9个月内,该股一直横向整理,并且在5.19行情走出突破。当时,他极其符合我的选股条件,而重仓买入。整个5.19行情,该股也不过涨到5.47元,明显弱于大盘。此后该股又回调至3.81元,在2000年的行情中,该股涨至9.21元;而在2003年的大熊市中,不可思议的涨至19.79元!
通过对历史上长线大牛股的统计发现,距离最低点越远发动的行情通常越壮观。或者说,长线大牛股都是越来越强劲的上涨,当达到最为强劲的极端就是形成长期顶部的时刻了。无论是1997年的长虹、发展、湖北兴化;还是2000年的亿安科技、
海虹控股、青鸟天桥,都在反复的证明这一点!
这说明,如果说一个长期概念能够持续走牛5年之久的话,那么我们买入的点位越接近顶部、越远离底部,我们的获利速度就越快!往往顶部都是突然从极强转变为极弱,而不需要像底部那样运行长时间的过渡期。
当然这是通过对历史上最为强劲的大牛股,进行统计而得出的结论。对于一般的长期牛股而言,有可能最后的五浪并非将强劲演化为极致。但无论如何,三浪上扬,或者说是主升浪都是非常强劲的!
这好像又回到了波浪理论。按照波浪理论的说法,一浪只不过是长期上涨的预演罢了,甚至还会被其后的二浪大幅度的吞没,所以一浪是最弱的;三浪作为主升浪,从概率上来看是多数股票最为强劲的一波上涨;而五浪是收尾浪,部分股票能够走出“延长五浪”,将强劲发挥到极致。对于全部股票而言,最强的疯涨不是来自于三浪,而是来自于五浪;但对于特定的股票而言,三浪强于五浪的概率更大一些;而无论如何,一浪都会是最弱的!
那位前辈所谓“买入第二年的股票”的观点,同波浪理论不谋而合。他并不精通波浪理论,但其极高的悟性更让我深感佩服!在我看来,波浪理论的精髓不在于精确的数浪,而在于波浪理论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这样一来,我的选股策略,就从“底部突破”转变为“跨过顶部”。我通常买入随中期牛市上涨过一波,而在其后的中期熊市中能够拒绝调整的股票。或者是虽然经历过小幅下跌,但在中期熊市的底部已经创出新高的股票。
现在回想曾经的底部策略,不过是一种选择弱势股的策略。这就注定了我由于贪低的误区,而使得我曾经的持股成为弱势股的集中营。在我看来,大多数股民的本能中,都存在着选择弱势股的天赋!
万绿丛中一点红
什么是最为常见的底部形态呢?曾经我认为,双底是最为常见的底部形态,或者底部是盘整出来的。慢慢的,我发现对于大盘而言,很难找到标准的双底形态,基本上都是“砸”出来的底部;而对于各股而言,长时间盘整的底部并不难找到,但是他们后期的上涨通常并非很强。而真正的强势股,都是宽幅震荡后走出突破的股票。
一只从10元跌至5元,并且在5元至6元间长期整理筑底的股票并非好的股票,即使底部真的成立,那么未来的上涨也并非壮观。而如果一只从10元至5元来回大幅震荡的股票,那么突破10元后将会有大幅度的上涨。主升浪涨得最多的股票,通常是二浪大幅震荡的股票,震荡幅度越大越好;而五浪涨得最多的股票,通常是四浪运行得非常紧凑的股票,越简单、越紧密(走成一条线)就越好。至于大幅下跌后,走出双底图形的股票,基本上都是靠不住的。
对于大盘而言,是很难走出什么长期盘底的走势,这一点是由“股市层次理论”所决定的。有意思的是,双底在大盘的历史底部也很难找到。真正常见的底部,通常都是失败双底(或者三重底)后快速砸出来的。通常而言,大盘会沿着一个下降通道下跌。其后会尝试横向整理筑底,这种横向整理会盘出下降通道上轨。这种尝试做底的横向整理基本上都会失败,而其后会快速下跌创出新低。这个新低就是最终的底部,而且停止于前期盘出下降通道的上轨处。简单的说就是,盘出下降通道后,再“踩一下”上轨就是底部。
大盘的底部通常是“砸”出来的,而各股的底部(事后才能看出)通常是震荡出来的。那么大盘在恐慌性的最后一跌中,我们该如何选股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能够在底部快速下跌的恐慌市道中,收出红盘的股票,就是好的股票。道理同样简单,我们不知道那只股票好,但恐怖的大盘就是最好的“试金石”!
行情扩大器
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通常都是80%的股票弱于大盘,而20%的股票强于大盘。而这20%强于大盘的股票,正是你不敢买入的股票. ---------金融帝国
我的炒股方法基本上是以大盘为背景的,中期牛市持股、中期熊市持币。我不知道市场中是否有在中期熊市也能必然获利的高手?常理说,一轮牛熊循环下来,七赔、两平、一赚。那么能够在中期熊市中获利的人,肯定连1%都不到!我自叹不是那不足1%的高手,所以熊市中我会休息。当然这不包括,我在中期熊市末端,对逆势股票提前建仓的操作。
对于大多数股民而言,股市绝对不是一个“时间就是金钱”的场所。牛市比熊市更容易获利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你不能在牛熊循环中获取巨大的财富,那么还是学会在熊市中休息吧。大多数股民的问题不在于能否区分中期的牛熊市;而是他们总是自信的不愿意区分。
事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中期牛市持股;中期熊市持币;特定幅度的整理市道亏损”才是趋势跟踪者的全部。如果你能够甘心付出试错成本,那么判断市场并不复杂。但如何选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通常都是80%的股票弱于大盘,而20%的股票强于大盘。如果你从来没有感受过大赚指数而没有赚到什么钱,那么你绝对不是一个真正的股民。要知道,强于大盘的股票。无论是在信念上、还是在本能上,都是股民不敢买入的股票!
对于新股民而言,前面的技巧你可能无法运用的得心应手,甚至你的本能都无法支持你做到。那么我告诉你一个更简单的办法:新股和除权是行情的扩大器。
在大盘底部上市的新股、以及除权的股票,未来的涨幅通常会大于大盘;而在大盘顶部上市的新股、以及除权的股票,未来的跌幅通常会大于大盘。这个命题同样是基于概率产生的,而无法保证你结果一定会怎么样。但我多年的观察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如果这个你还做不到,那就只好买入指数基金了。股民对于选股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太多的误区。其实买入指数基金就能够保证你的收益与大盘同步,这要好于大部分交易者的实际战绩。交易是一门“舍”的艺术,当你舍去了暴利的黑马,那么你也规避了弱于大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