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国金张帅在二季度策略会上关于太阳能行业的发言
张帅:各位来宾下午好!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对太阳能的一些观点。
这张图是每次PPT都会放的第一张,给大家展示一下未来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未来发展的空间,时间尚未久一点,是到2100年的。
对于太阳能行业,我们的判断是2008年到2010年将是行业一个关键性的节点。2008年之前太阳能及多晶硅的供应量是不足的,大家的竞争主要是在如何获得稳定底价的原材料上,就是多晶硅上。而从2008年开始多晶硅开始缓解,竞争就逐渐的过渡。2008年之后,竞争焦点将转为技术、市场,如何稳定市场。
2008年我们关注的就这三个点,首先是政策,政策方面我们最关注的是美国政策,因为像其他地区增长很快,但是量很小,主要还是靠美国政策拉动。
第二个点是多晶硅,中国的多晶硅生产在2008年掀开了新的一轮高潮,将对全球供需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个焦点就是薄膜电池,因为太阳能行业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靠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我们认为技术上最有可能出现突破的就是薄膜竞争方面,这将是未来的竞争点。
从全球的安装来看,去年的增长是30%,未来的增长也是按照30%以上的增长。从这个图可以看到,每次太阳能行业的爆发性增长,都是由相应政策的拉动实现的。最早是日本类似于物理计划拉动起来的,当时是1995年,而1999年德国出台了第一次的EDG,到了2007年其实增长主要是加州出台了新的补贴方案。
这是行业的简单介绍,我们一般把行业分为多晶硅、硅片、电池以及组件这四个环节。我们认为组件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基本是不做分析;硅片我认为是简单的来料加工的环节,技术含量相对低一点,硅片行业主要是谁能拿得到硅原料谁就能把这个行业做下去,毛利率维持在29%;重点还是在多晶硅和电池方面。多晶硅和电池共性来说都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但是又有不同。多晶硅属于技术非常稳定,五十年来技术的进步是比较弱的,而电池的更新非常快,这就导致了前面实际上是个高门槛,后面实际上是资金投入比较大,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做这个行业,所以我们重点放在多晶硅和电池的分析。
从企业来看,现在大家分析太阳能大家会喜欢讲完成产业链的企业,完成产业链是不是更好?我的判断是在硅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完成产业链是更好一点,但是完成产业链有益的一环就是多晶硅,下一个产业链再完整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的判断是只要有多晶硅,产业完整不完整意义不是很大。
从全球企业来看也是这样的,像产业链做得比较完整的像REC,从多晶硅开始做,一直到系统,都在做。另外一家是Qcells则专注于电池。我的观点,太阳能行业里多晶硅的生产跟电池的生产差异非常之大,像国内很少有人既把多晶硅以及电池都做好,我的观点是只要专注做一个企业就行。
从市场来看,主要是德国、日本以及美国,德国原来是增长最快的一个市场,但是因为有个先发的劣势,使从2007年左右它相应的SP下降了3.5%左右,相应增长会慢一点,但是2008年随着新政策出来它会有个反弹。
美国市场是我们寄予希望最大的市场,因为美国的增量从2006年到2007年一直是全球最大的,2008年随着美国大选联邦的政策会有变化。
从西班牙和欧洲的其他地区来看,西班牙还有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希腊增长都很快,尤其是西班牙,可以看到这边是西班牙详细的补贴政策,补贴的力度是比德国要强很多的。总体来看,日本的市场是比较稳定的,德国也是比较稳定,而且略有回落,美国的增长非常之迅速,西班牙今年是到了一个顶峰,地中海国家基本上也是比较平稳的增长。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是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日本第二大太阳能消费国,但是销量10%是不到。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规划的量也是非常之大,可以看到到2020年太阳能的规划是要到1.8G,这个量是非常大的,但是政策还是主要关注美国。
实际上,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其实跟资源是有关系的,但也并不是由资源决定,而是受成本控制的。我们可以看到,加州和德国由于发展得比较早,它们的补贴是每年下降的,因为它的组件价格是相应比较低的,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德国和加州发展得比较慢的原因。
太阳能现在大家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成本,这么贵的东西是不是有必要来做这个事,什么时候这个成本降到大家可以接受的程度。从历史的数据来看,会是一个缓慢下降的趋势。之前大家很多人会做预测,算成本什么时候核算,当中又有很大的变数,就是光照资源,这边是按照两个地区来做的,900小时是按照德国的情况来做,德国一年的太阳能利用小时能到900小时,现在的价格就是在0.4欧元左右的成本,到2020年这个成本将会降到0.2欧元左右。像西班牙太阳能利用小时是1800,1800到2020年成本就是0.1欧元,这个成本对中国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在这些资源相对比较好的地区,成本会很快的到达跟火箭差不多的水平,尤其像在欧洲,欧洲主要靠燃气发电。因此在欧洲,太阳能在2020年跟火箭有个成本比较的优势。
未来成本的下降也要依靠转化率的提高,现在多晶硅也就16、17的转化率,随着前面资源条件的好转,以及转化率的提高,成本都是在不断下降的。还有一个成本下降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切片,现在晶体硅电池就是因为切成了硅片,那就是切得越薄成本就是越低的。所以,之前很多人会置疑,现在多晶硅涨得这么高为什么还有很多企业没有死?这就是这样的原因。实际上大家的成本是在急剧下降的,转化率从2004年13、14,现在到17、18,还有切片的降低,成本又降低了40%左右,这样来看,现在的成本跟前几年相比至少下降了50%。
我们关注的第二个要点就是太阳能电池里的另外一个分支,就是薄膜电池,薄膜电池之前量非常小,跟硅片电池相比几乎可以忽略。2006年薄膜电池做了是将近180多兆,2007年做了400多兆,远远高于传统的硅电池的增长速度。从未来来看,我们认为成本的下降,做到一美元一瓦的太阳能电池肯定是要依靠新技术,而从技术比较来看,之前做非晶硅的薄膜电池也上市了。
多晶硅平均如果回到两百左右,大家的成本是持平的,当然现在的前提在于它的成本也是在不断的下降,包括转化率,原来只有4%左右的转化率,现在是在不断的提高。现在做薄膜电池的企业跟做多晶硅的一样,也是纷纷在做,国内我简单统计了一下有十几家,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做薄膜电池资本投入非常之大,设备更新非常之快,小企业做的话压力很大,一条生产线买过来几千万,过一两年是要更新的,小企业承受不起这样的资本投入,所以还是要大企业来做。从现在来看,像上德、南京做得规模很大,小企业只做一两条非晶硅电池的企业未来的压力会很大。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晶硅电池的几个环节,前面提到我们主要看多晶硅环节,下面简单看一下硅片和电池。总体来看,现在多晶硅的切片和电池两个环节,对大企业来讲毛利率是差不多的,都是20%左右的。综合来看这两个环节,尤其是硅片,实际上就是刚才讲的来料加工,毛利率是非常稳定的。然后电池方面,由于前面讲的,成本在不断的下降,虽然多晶硅价格上涨,但是毛利率也是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
我们重点看的是多晶硅,我们总体的判断是2010年前多晶硅的供需仍然是紧张,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我们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需求。从供给来看分两块来看,一个是全球大厂的供给,全球大厂的供给已经稳定下来了,它们的产量扩张是很稳定的。从国内来看,能做成的不会也几家,具体原因我们会在后面详细来看。
太阳能之所以前面的增长维持20%多,原因就在于多晶硅的供应是不足的,它是由供给限制它的需求,而一旦供给出来,需求自然会跟上,它的供给会产生自己的需求。下面还有半导体行业的相关用多晶硅的环节跟它抢购原材料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判断是2010年供需依然紧张,价格继续维持高位。
下面讲一下技术方面,这是最主要的技术,全球90%的多晶硅就是用这个方法产的,就是改良西门子法,现在国内百分之百是在用这个,这个核心就是还原炉的还原。现在最具革命性的做法应该是物理法,物理法现在只是停留在实验阶段,还没有大规模生产,物理法的电耗只有传统方法的1/10左右,速度非常之快。
这是不同技术路线的成本差异,国内大家的电耗普遍在三百度以上,稍微小的企业在四百度以上,当然成本相当的很大。国际大厂如果用FBR法做的话,成本至少要低30%左右,意味着它们的成本只有20美元不到的水平,物理法的话成本就更低了。
尽管老外成本是比较低的,他们一直在做成本下降的努力,SGS也是这样预测的,他们预测把成本现在的水平到2010年再降60%,意味着到那时候不用 FBR法也要把成本控制在20%以下。所以国内的企业相对成本来说压力很大。好在现在的成本在五六百块以上,但是销售价格也在两三千元,所以说,成本再高一点对利润也不明显的。
再从供给方面来看,供给量从2007年到2008年有90%的扩张,实际上这90%的扩张两年之前做这张表时就这样了,基本上没有大的增长。实际上,几个大厂从扩产来看,多晶硅在欧盟环保要求比较高的地区,简单的用改良西门子法扩产压力比较大,因此几个大厂扩产采用的都是新技术,像SGS也推迟了扩产的计划。
从已经量产的企业来看,基本上都是完整的技术团队的转移,这个东西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我的判断是能作出来的企业比较少。
我们认为国内很多量放不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和环保,技术主要集中在富产物处理上,我们拿了雅克的流程图,通过这边的加氢装置加的氢气再充分进行循环。国内现在很多企业加氢的装置有的做的,但是利用率比较低,有些企业设计的时候根本就没考虑,有些企业说一千吨的多晶硅投产只要六到七个亿,很明显的加氢被省掉了。
现在国内环保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了,不像前面只要是新能源地方政府就支持,因为首先它能拉动GDP;第二,现在审批多晶硅项目已经从地方政府上升到国家发改委了;第三,现在国内很多企业要上多晶硅,但是后续的处理包括富产物的处理都非常不完善,很多企业到最后不是说做不出来,而是说做出来富产物处理不了,这样就导致产量出不来。我之所以判断国内不会有很多量出来,第一,技术上有门槛,不见得很多人能做的出来,第二,设备不一定能买得到;第三,做出来调试不一定合适;第四,即使调试好了富产物处理不好,也会成为影响的因素。所以综合来看,国内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所以,去年我国一共做了一千吨。全球今年是三万吨的产量,中国只是10%,所以我不认为2008年底出现多晶硅价格的上涨。
从需求来看,电池的产能利用率,从电池的环节来看,投入非常大,多晶硅的扩展是由下游的太阳能电池进行一个缓冲。这样大家会担心电池的量上去了,下一轮呢?我们下一轮主要看美国,日本是比较稳定的市场,美国是最重要的,美国的看点我们是放在联邦的补贴。从联邦来看,小布什政府相对来说对太阳能的支持度弱一点,但是从大选来看,民主党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我一直强调它的配额制。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占总量的不到5%,这当中4%是地热发电,只有1%是太阳能和风力。现在还是靠天然气发电,成本相对是比较高的。
从前面供需的分析我们得出对多晶硅供需的结论,结论是持续紧张的。相对主流机构,如果下一个增长能维持20%左右,那多晶硅的供需是持续紧张的,因为多晶硅的供应大家看得到,今年翻一番,明年有20%左右的增长,需求是非常之快,可以看到包括美国各洲的增长,很多洲都是翻番的增长。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多晶硅大厂的盈利情况,大厂基本上都是靠下游企业预付款,然后把未来的生产量全定走,这样才扩产,因此价格是很低的,内部企业结算的话也只有七八十美元,像一般的企业也就一百多美元,即使是这样的价格,它的盈利也是很可观的。
我们看一下国内企业的盈利企业,国内拿的是新光硅业为例,除掉税以后这里面最多的是电的成本,电占了23%,折旧按照时间折,也占了13%左右,其他的成本占到了11%,真正原材料包括硅、金属硅、烧碱等这些东西全部加起来也是4%的成本。也就是说,成本再降也就提高四五个点的毛利,因此有些企业说自己生产是不是成本高很多,实际上是没有太大的差异。现在国内的企业像新光硅业电是五毛钱,这个价格是比较高的,上升的空间是不大的。
因此到最后,前面讲了这么多,最终就是集中在这张表上,就是对新光硅业的预测,我们的判断,多晶硅的供应是持续紧张的,价格会是高位;第二,必须是量产的企业,因此我最看好的还是新光硅业。最终算下来,新光硅业今年的净利润在13亿左右,明年价格降到两千,后年往一千六降,最终折合到相应的公司,所以最后看好的还是
川投能源和天威保业。2008年两家企业的EPS差不多,但是相对来说天威保业贵一点。
时间关系,我就交流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