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道指和经济增长背离的情况,林奇他们的书里面多次提到,这里就不考证了。
至于市盈率这个东西,不仅短期是个浮动因素,长期也是个浮动因素。
茅台,万科这些东西在05年的市盈率很低,那一段时间内,整个A股平均市盈率也并不高。不知道“02-05年市盈率非常高”这个结论从哪里来。以地产股为例子,回头翻翻05年券商的报告,06年地产股就算最高溢价也就给了12倍。
所以我一直都说,市盈率是一个婊子,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搞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就找个理由踢掉。
如果说到30年的周期,说句老实话,A股2000家企业,能活过15年的我看就寥寥无几,别说30年了。如果买指数,30年如何震荡也会是个“单边上扬”。也没有太大的讨论意义。
另外,我不是个短线操作者,波段操作一直是我的弱项。
0
Re: gene
我同意你关于“所谓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是伪真理”的观点。从短期角度看,股市景况和经济状况往往是相背离的;我认为这和股市停留在合理市盈率区间内的时间总是很短,基本上是一个道理。
我的解释是,对比相对说来发展比较稳健的实体经济,股市的情绪波动剧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状态,时而过度亢奋,时而过度萎靡。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是否就能考虑用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作为衡量股市估值的一个标尺呢? 这个标尺,是否能显得比市盈率更可靠,更具备可操作性?
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至今,基本上保持单边上涨的趋势,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还是会认同的。 根据你上面提供的GDP数据,我以上证A股1996年収于1000点为准,累计得出,2007年的合理数值应该在2687点,而2008年以预期8%的GDP增长计算,年底合理的指数在2902点。我承认,这种算法很粗,有太多的细节没有考虑进去,但毕竟给了我们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这种想法是大体合理的,那么熊市到来,2008-2009年,随着大小非解禁,保守地说,股指应该能够见到2500点。
用经济衡量股市,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长到我前文所说的15年左右一变,30年左右一轮回。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也经历不了几次。
中国的经济发展得晚,经历少,整体还处于强劲的上涨期;中国的股市开得晚,没有那么多的历史数据供我们研判;同时,中国股市的机制(政策面,无做空)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股市的走向,使得原本复杂的图像看起来更加扑朔迷离。
我手边没有美国股市的GDP与道琼斯指数的对比图,但是我看过香港GDP和恒生指数的对比图,总体看来,GDP逐年上涨,恒生指数在它的上下剧烈波动。
另外,你说的可操作性差,特别是“市盈率短期浮动因素和股票的价格相关。三个月内,就能让你的市盈率发生巨大的变动”。 我认为,这里面最主要的问题是,你我选择的时间段不同,我是以一个30年左右的周期在看,而你是在3个月的时间内看。即使以波动剧烈的中国股市而言,3个月可以走出一波行情,但无论如何也走不完一个完整的牛熊市吧。
我想,我的思考方式,和我的投资理念有关。我喜欢抄冷门,静静地守着,像个老农看地里的麦子一样等他慢慢涨起来,这种感觉很好。短线操作,打波段,我的心脏受不了。
最后,感谢你有价值的回复。
0
目前流行的很多谎言中,比较大的一个就是,所谓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事实表明,股市周期和经济周期无关,在一些年份相同,一些年份不同
当然,从50年或者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合拍的
我国十年间GDP增长率,从97-07,分别是
9.3; 7.8; 7.6; 8.4; 8.3; 9.1; 10.0; 10.1 ; 10.4 ; 11.1 ; 11.4
我国沪市股市分别在
97年,99年,01年,07年见顶
深市还要有不同
由此可见,“在经济周期的底部买入”这个提法,看似合理,其实可操作性很差。
至于第二个市盈率高买入,低卖出也是一个看似有理,实则没法操作。市盈率短期浮动因素和股票的价格相关。三个月内,就能让你的市盈率发生巨大的变动。
至于周期性行业所谓低卖高买,配合比较好的就是本周期内证券金融业,而大家津津乐道,一举例就条件反射般提到的钢铁行业,股票周期和行业周期有关么?嘿嘿嘿
如果投资真的就是说起来的那般容易,人人都是巴菲特了
0
就我自己个人认为,PE只能是看短期的,可能是3个月时间,因为3个月时间能把一个股票由低PE炒到高PE达到某一价格,然后用这个价格除以未来估计的每股收益得到未来PE,如果未来PE比现在更高,那么这个股票完全没有投资价值。
0
其实,股价是隐含未来成长性预期的一个函数,市盈率不过是比较方便运用的一个而已,只需要它未来的实际成长能够高于当前普遍预期,股价就有向上拓展的大概率。
除了PE,为什么有人用PEG?PEG为何又要等于1?用什么值根本不重要,对未来成长的预期能力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