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踩雷了
科信技术,一下子又两天-30%,但这次没怎么慌了,收盘仔细又看了看,通过这次交易,完善了很多,下次大概率可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这个月有机会做回来。
比赛结束后,会做一个整体性的总结。
目前阶段,逐渐接近稳定了,虽然偶有一些踩雷的情况发生,但每次都可以补一个相对比较致命的漏洞,这周回测完今年创业板行情以后,模式基本上可以稳定。
个人对于模式的一些理解——
三个收缩:收缩方法、收缩周期、收缩仓位。
方法/手法的收缩——需要对自己的交易记录进行复盘,从中提取出大额盈利/自己很有把握的模式,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历史走势复测。
这里面,只是方法层面上的,针对于个人,针对于个股、图形。此阶段总结,只能“看图炒图”,关键在于对K线结构和分时量价的理解,不只是对于图形的生搬硬套,重要的,是了解图形背后,持币、持筹人的思考逻辑、场内场外对于K线/分时量价的心理预期。
周期的收缩及仓位的收缩——这两个放在一起,本质上是风控,核心是观察。
不懂(无法获得尽可能准确的观察)之前,谈不上风控(都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或者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空谈自控,毫无意义)。
此阶段,观察为核心,需要自己建立一个“市场温度计”,有明确的观察方式、观察特征,以便每天可以清晰的判断市场所处的位置及盈亏情况。
建议做一个分步+表决判断的机制,系统需要增加冗余设计。
(表决判断,类似于
航天芯片的冗余,3个相互独立的可条件,满足2个以上,才进行开仓)
进一步说,该系统,是用来联系“可以做”和“能做成”之间的关系。
基于最近的理解,逐渐明白了92科比所说的,“资金审美”和“流动性溢价”,其实不难,简单解释一下。
“资金审美”,或者说,“资金偏好”,是市场资金的一种共识性的东西,个股具备一类特征,短线炒作资金会更加青睐,此类特征,会随行情、时间的发展而产生一定变化,但除了出现突发的转变点(一般为政策性的变化)以外,在相对固定的一段时间内,“资金审美”其实也是相对固定的。
“流动性溢价”,本质上,就是“热钱”,或者说,“热钱有多少”。我们所有的上涨,都源于热钱涌入和市场估值的凭空提高。
通过每日对自己方法内个股的复盘(因为我只做涨停板,就只复盘涨停板模式,模式不是关键,基本方法其实都一样),找出该方法内,“做成了的票的特征”,对近期行情进行普遍复测,归结把特征为几个点,而后每日对个股进行这几个特征来进行统计,选出“符合审美的一些票”,这些票,就是“可以做”的。
但“可以做”和“能做成”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一些成名的大资金,依然有大额亏损的操作。
一个基本的共识需要有,“可以做”和“能做成”,并不可以建立完整联系的,也就是说,不会存在“十全十美”的万能方法,所有的操作,其结果,都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上。
这里面,涉及到“开仓的胜算”(市场盈亏比)及“仓位的控制”,仓位控制,基于对自己方法的了解,如果做得好,方法前期只需要看图说话,后期尽可能的,要把方法和市场周期建立联系,以获得完善。
先说“仓位的控制”。
通过大规模的复测统计,自身方法的胜率、赔率,来确定每次对应行情,即“可以做”,到来的时候,自己可以开的仓位。
复测以后,可以用凯利公式f*=(bp-q)/b,去进行计算,这个相对算出来的资金比例,会比较小,没什么意外的,人总是会过分的高估自己。
首先要认识到,真实值就是这样,如果绝对理性,应该按此开仓。
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有一些可控范围内的调整。
再说“开仓的胜算”。
这个是自己仍在完善的,目前来讲,还是对自己模式内,前日个股的一个观测,自己只做跟随动作。
自己模式内,前日比较好的一些个股,次日如果全都亏钱,那说明当日的行情不适合自己,因此不进行开仓动作。
如果有分歧,个股有亏有赚,就有概率,这个概率,是自己的胜算,根据这个胜算的历史统计,来判断是否开仓,如何开仓。
“开仓的胜算”,本质上是“市场温度计”的一部分,是观测。
短线最关键的一些东西,无非就是复测和观测,如何建立自己的“市场温度计”,了解到当前市场的温度,是投机的重中之重。
目前能写的,有关学路径上的东西,基本上就这些。
方法上的东西,过于细节,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
更何况短线本身就是相互收割的
游戏。
新的手法,往往建立在历史手法的大规模共识之上。
比赛结束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