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策分析的九项观点
第一,可以预见到的时间内,有五个不会动摇:要绿水青山、要中国饭碗的战略不会动摇;耕地保护的核心地位不会动摇;土地用途管制的约束力不会动摇;国土空间规划“三线划定”不会动摇;“权力放下去监管抓上来”的土地管理思路不会动摇。此次改革是在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有改善的前提要求下,有限放活地方优化土地配置的权力,而不是无限制扩大建设用地的权力。
第二,自然资源部应摸过家底算过大账,已有建设用地指标的总盘子应对新增项目是够的,并不会带来大量新增指标压力。发达地区卡脖子的是占补平衡指标,只要耕地保护制度在,建设用地就不会无限扩大“松绑”。
第三,此次审批权下放,放的是效率,是调整范围,而不是放开规模约束、指标限制。试点城市相对可以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只是调整空间大一些,为的是及时、高效满足其多样化的用地需求,支撑高质量发展,而不是放开增加其建设用地量。
第四,基本农田外,一般耕地和生态红线会有地方自主调整,但地方不会大动、乱动,空间非常有限且大多已经“名花有主”。决定中提到,土地指标要优先用于国家战略性产业项目等,这样的表述已经把
房地产开发排除在外了,目前房地产在各地都不能列入重大产业项目范畴。加之《土地管理法》改革征地制度的限制,不应做“政策放开房地产开发用地”的过度解读,“产业勾地”可能是未来愈发重要的出路。
第五,核心城市,土地供给量和节奏近期确实会加快,应对短期的经济压力和地方财政压力。但实际上可能增加的是“存量”供应,是通过城市更新、增减挂钩的出来的土地,需要占用耕地的“新增”供应绝不会井喷——许多机构的观点实际上看错了地方。
第六,更进一步看,结合其他政策分析:
①对于上海这样建设用地比重过高、郊野建设用地低效利用严重,早就非常重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生态空间保护的城市,未来的方向是“优先项目,给增量;一般项目,还得用存量指标,通过城市更新和增减挂钩出地”。170万亩的“一般耕地”也是需要留给未来的“金疙瘩”,不会轻易动用新增量,还会坚持自身耕地占补平衡、建设用地“减量化”,大力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上海“超级”增减挂钩值得关注),国土空间规划四条线(上海加了个文化线)控制也不会减弱,这是写进2035规划的,实际上也有利于发达城市维持地价水平(稀缺度)。但土地供应的空间、结构可以更加优化(例如增减挂钩结余指标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为了避免“三条红线”管控过于严格、刻板,赋予地方动态、灵活调整的一些活力。
②某些发达城市扩大供地上项目,自己无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随着审批权下放,可能借助耕保指标调剂的方式“挪出”一些指标;但总量有限、项目门槛很高,也需要受到耕地总盘子的约束。一句话,如果跨省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不放开,就算地方有审批权,也得戴着“紧箍咒”;即便跨省指标调剂放开,从全国看,建设用地总量也不会无限扩大,只是空间配置的调整优化;因此绝谈不上“松绑”。
第六,耕地红线责任地方自己承担而不是完全放任,有土地督察制度管着,有行政负责制,威慑力在那里,仍然是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土地管理的牙齿、抓手。
第七,此次审批权下放可能为地方“弹性规划、规划留白”提供一定操作性空间,地方可以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用地计划和布局,而不用急于提前制定刚性的规划。
第八,对于除耕地外的其他农用地(设施农用地),转用审批权下放后,有些城市可能出现过度占用情况,后期会有相关政策补位。
第九,彻底松绑,大量供应土地供商品房开发,土地粗放投入,蔓延扩张的老路不会走!不要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