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温枪本是个小产业。据
赛迪顾问 数据显示,在 2020 年之前,国内手持红外测温计每年产量多在 20 万~30 万把。
红外传感器,是额温枪的核心元器件,准确来说是热电堆传感器,技术已相当成熟,门槛并不高,原来报价便宜点的仅 4~5 元,贵一点的 10 多元,利润较微薄,以至于一些大的芯片代理商都不愿代理。
然而随着疫情这只「黑天鹅」到来,额温枪成为「战时」管控物资,优先供给公共防疫使用。紧接着一纸政令下,额温枪又成为复工必需品。一面是物资管制,一面是需求暴涨,供需的天秤极度失衡。
2 月 2 日,工信部新闻发布会披露国内共收到各地红外体温检测仪需求大约 2 万台,手持式测温仪需求 30 余万台;预计全国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需求 6 万台,手持式测温仪 55 万台。
目前中国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日产量已达 800 台左右,未来日产能有望达 1500 台,手持式测温仪日产能达 15000 台。
狭小的产业,与庞大的需求,就好比千百万人争食一口水井。「一枪难求」下,引无数眼红者折腰入场,不但炒额温枪,还炒元器件、炒配件。
供需失衡与市场炒作下,主要物料价格均上涨 5 倍以上,核心器件涨幅甚至高达一二十倍,价格涨幅一度失控。
最为核心的热电堆传感器,从原来的 4~5 元,涨到如今的 70~80 元,涨幅已超 10 倍!也成为众多代理商、倒爷争抢的热手货。
其他元器件,如 MCU(微控制单元)从 2~3 元涨到 9~10 元,运放从 1 元多涨到 4~5 元。甚至配件都为之疯狂,普通的黑白液晶显示屏,竟都从 1 元涨到 8~9 元,壳料已经从 3~4 元涨了不下 5 倍,15~16 元的都大概率是山寨货。
供应链端的疯狂传导到额温枪产品端,正如王军所言,短短数天,出厂报价已从 280 元涨到 400 元,而零售端的价格一度炒到六七百元。目前尽管有所回落,政府采购价格仍需四百多元。
相比额温枪日常百元左右的价格,其涨幅已达四五倍。即使如此,在最为紧缺的 2 月,用户依然难以买到。
之所以价格猛涨,一个原因是,疫情突然袭来,小产业面对大需求,再加上春节期间人工与原材料不足、物流受限等,产能本就十分有限。
纳入管控物资后,为了保证公共抗疫应急需求,各地政府、公共单位往往同时委托多家采购商,颁发「协调函」进行采购。由于委托方采购数量有限,一旦采购商超量采购或多家同时完成采购,多余的部分则会间接流向市场。
而管控之下,额温枪很少在市场直接流通,连药店都难以买到,这部分商品成为渠道、倒爷竞相争夺的对象。
另一个原因是,额温枪短期市场需求极为庞大。据彤芯科技 CEO 蒋卫华估算,国内需求可能在 5000 万把左右,而算上全球需求,甚至到 1 亿把。
这一估算并非没有依据,从交通
枢纽 到社区、医院、学校,再到写字楼、工厂、超市,甚至洗车场、家庭都在购买。我国有超 3000 万中小企业,仅以此数据来看,全面复工复产,额温枪显然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