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认真研究分析了第一中枢的一些股票,找到了一些规律,编制了一个小程序,辅助判断。梳理如下,供参考。
第一中枢的股票,主要有两种类型,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样。一类是N型,即上涨一笔后回调较深,然后再V反转向上;另一类是上涨一笔后横盘,然后直接突破向上。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比如:
(一)N型二买
上涨2K线占比32%;
上涨3K线占比26%;
上涨4K线占比19%;
上涨5K线占比17%;
上涨6K线以上占比6%
也就是说,上涨一笔大部分情况下只有2-4根K线,然后就横盘或回调,才能形成N型二买的强势股。
回调一般只有1-2根K线(91.5%),且最多1根K线有效跌破5均线。回调3K线占6.4%。回调3根K线以上的没有。
(二)水平盘整第一中枢
上涨一笔,除首K线外,第2根往后K线均完全处于5均线外侧;横盘K线基本也完全处于5均线外侧,极少K线下影线略破5均线,不触及10均线。脱离中枢向上的上穿K线下影线可触及10均线(一般其开盘价在5均线)。
横盘K线较少,没有超过3根的情况。
5K线中枢占比8.5%;
4K线中枢占比26%;
3K线中枢占比65.5%。没有超过5根K线(包含了上涨一笔中的K线和中枢后突破K线)以上的中枢。
综合来说,就是中枢尽量简单,上涨K线和横盘整理K线都足够少,基本上形成最简单的中枢(3-5根K线)然后就直接拉升了。
第二个问题,中枢形成后,向上拉升,如果要保持连续上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向上加速上涨,上涨必须保持加速度,而不是匀速,一旦均线不能加速上行,上涨就结束(当然也可能调整之后再上,但那是另外的情况了)。
(二)向上加速不能过猛,需要维持一定的加速度。
(三)上涨不能过快,需要一个指标来监控是否偏离上涨通道。
可以利用实际能获取的数据,来设计这么三个指标。比如用均线转折比率来计量上涨加速度问题,向上加速,则均线值(比如MA5)显然是逐步增加的,那么平滑一下这个比例(当前值-前值)/(前值-再前值)应当>1,如果在1.5-1.75较好。
维持一定的加速度,可以有一个简单的计量方法,就是利用均线间距来比较。比如(MA5-MA10).
上涨是否偏离通道,也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计量,比如收盘价至5均线的距离,比上均线间距。如果把5-10均线间距看成是一个上涨通道的话,这个指标就能很好的计量偏离这一通道的程度。
有了这么几个指标,就可以轻松设计程序了。我自己编程水平也不高,自己瞎写了几句,测试了一下,效果还行,当然,还需要注意,我们的思路是基于第一中枢的,但程序指标却不一定是基于中枢的,在实际选股的时候,还需要鉴别。
下面是程序测试的一些效果,还不错,能抵挡一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