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股东大会记要
1、进入停车领域的
互联网公司现在情况如何?为什么这些公司最后都没能成功?
剩下的不多了,剩下的也基本都大幅收缩,有的只留下了少量商业类项目在运作。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是大额融资后进来的,烧钱抢地盘,但是设备都是买的,网络技术也没有太大的门槛,有很多实际落地的细节问题是没有解决能力的。
比如说无人停车,做到99%的情况顺利通过不难,但是剩下1%的异常情况就可以导致很多投诉,而客户也还是需要安排人员去管理,停车出入口这种地方是需要效率的,出一点问题很快就会导致堵塞和投诉,所以客户不能有效减少人力成本。
而我们是全体系的,从硬件到软件到云到大数据及支付等,我们的技术可以做到100%,我们每个后台服务人员可以管理上百条道,效率很高,客户能真正地降低人员成本。
我们给B端客户提供的云托管服务,客户直接省掉很多的人工成本,而我们从卖产品变成卖服务,可以有持续的收入,客单价大幅提高,而且是可以越积累越多的,边际成本很少,利润增速会超过营收增长,这是很有前景的。目前我们在全国的分公司都有样板业务,目前这种模式还在市场展现、客户教育阶段,未来可能会迎来渗透率加速提升的爆发性增长过程。
2、测温功能产品的需求怎么样?现在疫情缓解后各个环节似乎放松了很多
最高峰已经过了,本身我们加测温功能也不复杂,对我们来说没有增加什么固定投入,现在需求也随着疫情好转减少,对于我们来说算是一次额外的增收。测温其实只是个小事,更关键的是我们研发了戴口罩、戴头盔情况下的人脸识别等功能,这个功能是长期有用的,能够提高用户体验、提高小区安保管理效率的。
3、三四线空间如何?销售模式是怎么样的?
四线停车单价低,但总量也不小。我们分直销和分销两种,在一二线主要是直销,覆盖了30个城市;我们总体收入上大概75%是直销,25%是分销。因为现在很多创新业务在推广阶段,所以目前直销的增速会更快一些。
4、如何理解BCG业务中的G?
实际上我们做的城市停车管理是真正的做到了智慧城市的效果,并且是可以产生效益的,之前有一些想做城市停车的,其实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实现高度的电子化高效率,还是需要人工巡视等,而我们的研发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停车管理这个领域,我们的技术是国内最先进的,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我们B端客户占比最多,做G端项目有优势,G端业务又和我们BC端业务可以互通,可以把整个城市所有的停车位综合利用起来。
5、三四线业务有什么优点?
三四线的城市业务决策会比较快,只要是认可了城市停车模式就很快能够推行,而一二线推行起来反而会更慢一些。
6、城市停车业务对公司收入和利润的贡献?
建设阶段我们可以挣项目的钱,运营阶段我们还可以参与有持续的收入,另外还可以和我们的BC业务互通,实现一鱼三吃。
7、和三四线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有点类似ppp,是否有应收账款的风险?
我们做的项目是帮助地方政府增收的,持续运营也需要我们,所以地方政府会回款方面会比较好,不像ppp,我们没有应收账款的风险。
举例来说,假如一个城市项目规模一个亿,合资公司资本金3000万,我们出49%也就是不到1500万,然后我们立马可以拿回一个亿的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设备投入也是分批交付的,所以没有太大的应收账款问题,项目建好后很快就可以产生收入,所以地方政府也会比较积极。
8、智慧城市蛋糕很大,腾讯阿里华为等巨头也在瞄准这块,公司的业务如何保证?
他们巨头做的都是总体上的大的东西,停车只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而且停车管理这块我们是最好的,他们也会找我们合作。停车管理这块如果要实现提高效率和产生运营效益的话,还是需要我们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得的份额跑不了。
9、现在我们有哪些竞争对手?我们如何做到胜出?
从⎧互联网+⎫停车这块来说,我们基本没有竞争对手。实际上前两年公司转型过程也比较坎坷,但我们底子厚一点,转过来了,其他同行如果不跟进我们的研发投入,就会逐渐落后淘汰,如果要跟进,家底又不够,跟进要投入很多也是很艰难。(公司研发投入1亿多,占营收比率超过12%,研发人员600多,软硬件都有,实打实的都是做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