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空天世纪,人类发展从未像现在这样与太空紧密相连。我国太空布局也表现得格外亮眼,不仅首次摘得了年度火箭发射榜冠军头衔,而且在轨运营卫星数量也已经突破200颗,位列世界第二。两项成绩背后是日益活跃的航天市场需求,而航天技术进步则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根基所在。
天舟一号
太阳能 电池翼
大洋彼岸发布了一份关于航天产业发展的报告,他们认为我国已经在多个航天领域取得主导优势,首当其冲的就是星载太阳能发电系统。要知道各国发射的卫星不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都离不开太阳能电池翼,该装置将为卫星在轨运营提供充足电能,只有极少数深空探测卫星依靠核能发电。
而我们则几乎垄断了生产星载太阳能电池翼所需的精制锗(zh)片,我国近年来通过技术攻关打破了外国在该领域的市场垄断,掌握了生产精制锗片的核心技术,而且已经形成批产规模,占据全球70%的锗开采、精炼以及生产量,可以说一旦离开这些中国造锗片,外国就会像离开稀土一样无法在一段时间周期内制造卫星。
卫星总装
精制锗片也属于
半导体 产品,一般用作星载高效太阳能电池的衬底,除此之外我国早在7年前就已经成为航天用太阳能电池产品的领跑者,并在该领域拥有定价权。
大家对这种垄断与反垄断案例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近些年很多过去曾被外国垄断的高端产品价格动辄就是以亿为单位的天价,然而一旦被我方攻克核心技术后价格则立马呈断崖式下降,比如碳纤维、盾构机、高端数控机床、石墨烯、页岩气开采设备等等。
星链卫星展开太阳能电池翼
话说为什么大洋彼岸突然如此重视太阳能电池翼呢?
因为未来十年将是众多卫星星座发射布轨的关键时期,而且这些星座规模都极为庞大,以马斯克星链低轨星座为例,1.2万颗卫星布轨规模比目前全球在轨运营卫星总规模还要多几倍。
我国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翼
这还没算上寿命损耗的卫星数量,而这还仅仅只是众多星座计划中的其中之一,航天市场对太阳能电池翼的需求将呈几何级放大数百倍,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每一颗卫星都离不开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