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2020年鸿雁计划,对标spacex

20-02-05 15:53 7898次浏览
埃米尔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鸿雁计划全称鸿雁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 。它是中国航天科技 集团公司计划2020年建成的项目。该系统将由300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可为用户提供全球实时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
鸿雁计划的主要内容:54颗骨干卫星加270颗小卫星发射到距离地球1100公里的近地轨道,2018年开始逐步部署卫星,2023年部署完毕,并且2020年左右就会完成所有卫星的局域网链路测试,2023年就能实现全球通话宽带等功能。

中国卫星 :公司将参与鸿雁星座建设的相关工作。
天银机电 :成立太空互联网 公司(天银星际),供货鸿雁计划,疑似供货spacex。2016年公司以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成立的联合实验室相关技术研究为基础,面向航天光电探测、遥感等领域的迫切需求投资成立子公司天银星际公司,公司占52.36%,开展包括恒星敏感器、太阳敏感器等传感器,以及天文导航、纳卫星等为代表的,以光电传感器和智能化为技术方向的面向航天器的传感器和系统的研发和运营业务。2018年,天银星际承担了国内62%以上商业卫星恒星敏感器的订单,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产品已应用到美国MITRE大气探测卫星、欧洲Alpha全球多媒体卫星上,而天银星际产品在我国首个由国家主导的“鸿雁”5G低轨通信星座首星上的应用,则标志着天银星际产品在国内外即将兴起的5G低轨卫星星座建设上开启了良好的开端。2019年公司承接了某知名太空互联网公司相应恒星敏感器订单。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6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nmzgs

20-02-16 16:03

0
我5号买的,现在赢利40%,继续看好。
骆驼先生

20-02-15 14:54

0
周五已经回复龙头本色
小小市民

20-02-15 09:59

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第二家上市公司:康拓红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卫星,持股50%以上的控股股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市值近千亿
康拓红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神舟公司、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计控股50%以上,市值仅有百亿
两家公司的董事长为同一人
5院是我国卫星、飞船及其他航天器的研制主体,说夸张点,我国99%航天器由该院研制。5院下属企业,中国卫星是微纳、小卫星的研发主体,其他类型的卫星、航天器均由5院直接研制;中国卫通是高轨道、高通量通信广播卫星的运营主体,康拓红外则是核心器件研发主体,是5院及502所、中国卫星等卫星制造商的上游。
埃米尔

20-02-14 22:22

0
中国卫星基本平台整理完毕
cntianwen

20-02-14 21:47

0
楼主这篇文章非常棒,很可惜最近几天不见楼主大作了,有机会写一些东西吧,谢谢分享
埃米尔

20-02-13 16:38

0
看资金偏好是小盘股
骆驼先生

20-02-13 12:41

0
发射用火箭是不是要看中航电子?
埃米尔

20-02-12 17:35

3
天风军工重大产业趋势不应被流言影响!卫星互联网谣言更正:

我们天风军工团队是市场第一家提出卫星互联网商业元年概念的券商,卫星互联网这个领域不是一个炒主题的概念,而是一个确定性的商业建设和国家战略的机会,类似于去年AK热点发展机遇。近期市场存在着较多谣言,再次更正下:

这两天市场上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传递一些错误的信息,我稍微做一些简单的更新:
我们把谣言给澄清一下:
(1)从数量上讲:800颗只是2021-2022年的一期计划,把一期的发射数量计划当成全部的发射计划是一种错误,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要想达到实际上用价值和抢夺轨位资源,大几千颗到上万颗是必要的,这两天卫星互联网的实际供应商——天银机电、星际荣耀都做了解答。部分人拿此体系外的门外汉专家说法,是错误的。
(2)从价格上讲:卫星的价格和飞机不一样,是具备量级差距,也就是10的次方(价格可相差100倍),航空没有量级差距,因此不能做简单的卫星造假对标,一定要对应轨位和公斤数。市场传言单颗卫星0.7、1亿的价格是中轨。航天科技集团领导在2019年商业航天论坛上明确提出(有据可查),一颗低轨小卫星(500km~1000km)的质量是400公斤,价格在3000万元/颗,这个价格不仅在建设上具备商业可行性,在更新替代成本上也具备商业可行性。
(3)第三,从产能上讲:中国卫星60%左右的收入来自卫星制造(对应40亿左右收入),一颗东方红卫星单价大约是3亿元,每年大概有10多颗东方红卫星,这种属于1吨左右的大卫星。一般来说卫星的制造难度、制造速度与其价格正相关,400公斤的小卫星单价3000万/颗,对应的是年产100颗以上的卫星制造数量。我们之前测算的明后年预计出现年产400-500颗卫星,在目前量产的条件下是很有可能性完成的(SpaceX现有产量已经做到10颗/天),不是市场有些传言说一年只能做十几颗卫星。
(4)第四,主导者:卫星和星座设计的总体是航天、商业模式是三大运营商\华为\中电子、核心分系统配套是中电科,并不是某些传言说的,主体是中电科而非航天,这事错误的,大家分工合作。
(5)第五,投资怎么看:抓制造和运营两端,抓真产业配套,问实际配套,而不是可能干什么。
制造龙头依然坚定推荐中国卫星(小卫星的中国一半以上产能,具体看第三)、运营龙头推荐中国卫通(唯一卫通运营商)。核心配套关注价值量从高到低:和而泰(星载相控阵射频唯一民企,10%价值链)天银机电(单星1-2颗100w,星敏感器今年100颗、明年400颗)、上海沪工(民营总装,总装总测20%占比)等,其他配套包括 航天电子鸿远电子星网宇达
埃米尔

20-02-10 17:12

0
后面国家还会有大动作。但是操作还是尊重市场。
骆驼先生

20-02-10 16:29

0
@埃米尔 貌似市场还没有充分酝酿这个概念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