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必须要投,但钱从哪里来,成为启动新基建直接面临的问题。
综合这些年来上海、深圳、武汉、合肥、苏州等城市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和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经验得失,新基建最终要靠政府、科研院所、各类市场主体“一起出钱、一起出力”,关键则在于尽快构筑起“新基建生态”,形成“一起投”的良好氛围。
投资渠道之争
新基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专业要求高,普遍共识是不能像过去一样“闭着眼睛投”,而围绕如何投,当前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大多数观点认为,财政资金仍将是新基建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比如,财政部提出“压缩政府经常性支出”“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通过压减政府维持自身运转的规模、增加资金使用的效率,来为基建投资提供更充沛的资金。
但要看到,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3.89万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达到9.14万亿元。按照预测,未来新基建的规模大约是25万亿~50万亿元,财政资金仍要当好“主攻”。
因此,有观点提出,可以考虑突破赤字率3%的限制,额外增加投向新基建的资金。但要看到,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共有19万亿元,增速回调到3.8%,收支平衡已经面临很大压力,加之新基建公益性要低于传统基建,财政投资走这条路,便要有新意。
第二种观点是,新基建的钱从地方债来。2014年财政改革以来,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债筹集资金。由此,地方债一跃成为了地方政府重要的资金来源。最近,不少省份纷纷将新基建列入专项债投资清单,债务规模大幅扩容。有统计显示,2020年地方专项债规模预计达到3.5万亿元。
但要看到,除了个别省份市外,当前不少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已经“水涨船高”,2019年底,全国地方债余额2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约等于GDP的56%~70%,债务规模再扩张的空间有限,加上疫情冲击,各种开支用度大幅增加,新基建主要依靠债务支持的压力不小。
还有不少人持第三种观点:新基建要靠市场化运作,依靠社会资本、民营企业等来投。供给侧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基建内涵变化,企业开始立足基建与产业化结合,在通信、新
能源、智能化等领域,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需求变化,不少
互联网头部企业也纷纷布局新基建,比如阿里提出未来3年投资2000亿元,用于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
要看到,尽管这类新基建在基建投资规模中的占比在逐渐提升,但总体贡献仍然较小,且落地有待时日。由于新基建前期技术研发支出大,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可观的财务收益,市场主体投资往往容易陷入“热情很大、呼声很高、落地很难”的困境。由于缺乏有效引导,从观望到落地参与成为关键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