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共性(一)行健百年 8月24日
提示:人类认知的局限和目的,决定了多数结论乃局部、短期的。本号只为兴趣和健康而存在,无意商业利益。君若从中获得启发,善莫大焉!最近丹麦的一家食品公司,想开发出一种“脱离了农业限制的”食品。
主成分:全地球人呼吁减排的二氧化碳
通过微生物参与生化反应
生成蛋白质粉
上面这个例子引出复杂现象的第一项共性——
一、需要有能量和物质的持续供给,否则这一复杂体或复杂现象就死亡、消失。
不用说,作为最高级生命的我们,思考或行动乃至所有活着的举动都离不开食物的摄入。而且还是杂食,要有较广泛的食物来源,方能满足体内所需物质和能量。
并不像多数动物,简单的肉食或素食。
植物大多利用光合作用,首先将
太阳能转化化学能量,从而推动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转化成生长需要的物质(如碳)或能量储备(如淀粉)。
所有生命离不开这条,乃毋庸置疑。
少部分可以利用休眠度过一段时期的无摄入少摄入状态。
那么,如果复杂现象是没有生命的呢?是否也需要能量和物质的输入。
比如浩瀚宇宙,那密布星河之一颗颗恒星。
最初来源于云状分布的微粒群的引力凝聚,肉眼中颇为缥缈的星云很多就是正在向恒星演变,最初半径都有数万光年以上,经过数百万数千万年的不断凝聚,几种微粒构成最简单的氢原子,各种力的作用同时带来热量不断升高,达到某个温度(千万度)触发核反应,这个已凝聚球状的气体星球就燃烧起来,这就是恒星的诞生。
简单的氢原子群燃烧成为氦原子群落向恒星的核心,而外壳是还在核反应的氢原子外壳,这个过程很长,以年为单位都是超过10的9次方。随着氢原子燃烧殆尽,这颗恒星会进入收缩再膨胀的过程,进入红巨星阶段,当温度达到点燃氦原子时,又进入氦转变为碳的核反应。
而触发碳原子的核反应需要更高的温度,这据知和恒星的最初质量大小有关,小恒星如太阳,估计到不了这个阶段,不会有进一步的核反应,失去能量不再发热发光,就进入死亡阶段。(整个理论解释将恒星分类别和阶段,还是很庞杂的,在此不展开了)
以上可知,核反应带来的巨大能量维持了这个恒星,以及它的星系。比如太阳系,由太阳释放的光和热,是推动我们星球上出现生命和非生命现象的最初始能源 。
自然界很多现象,如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地震、雷电,在古代人眼里是绝对复杂的,不可琢磨的,往往代表上天的旨意,而今通过物理学基本都解释的差不多了。这些现象人类甚至可以制造也可以预测,所以,自然中非生命的现象,很多专家已逐渐不再归到复杂这类中。
倒是人类活动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科技之中的事物和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让人们越来越迷惑了。
下面就简单拆解一些人类活动产生的事物,看看是否也依赖能量和物质的供应呢?
先可以举例人类制造的机器,当下人类搞出的机器无疑令古人瞠目结舌,甚至也超出了当代人的想象。
看看运行在各种环境下的交通运输工具,就说汽车火车,外表也是带轮子的装人装货的大容器,古人不难理解,外表的物质构成即使没见过也能理解,大体类比古代的木料、金属。
但是看不到牵引动起来的马匹啊?若打开外壳深入看看带来牵引的发动机,种类很多了,过去的蒸汽机、内燃机,现在的电动机,还有的汽车装上了喷气发动机。
其构造都很复杂,形成各自专业,以及专业生产的制造体系。非专业的现代人也会像古人一样迷惑。
其中制造所需的材料部件也多种多样,实现不同的功能。
要推动它们运转,需要不同的力,也就是不同的能源。
古代利用自然界的力发展出水车风车,用于碾米、浇灌、纺织等作业,这很直观,一目了然。今天在藏区,还很容易看到水力推动的法轮。
综上,无论机器多先进, 多复杂。
它的构建离不开各种材料和零部件。
想要运转,就需要人力畜力、水力、蒸汽、电、核动力等等能量来推动。
再说说人类复杂的活动
战 争
古代中国,熟知三国演义的小伙伴肯定注意到粮草和粮道的得失几乎决定了对垒双方的胜负。
{粮喂军人,草喂战马;先维持个体的生命,才能保障战争对抗的进行。粮草二字也涵盖了其他装备的补给}
曹操烧了乌巢之粮草,
以两万之军胜了十万的袁绍;
诸葛亮数次出岐山攻入魏地,然多因粮草运输的困难,难以纵深持久。司马懿总结“亮每以粮为恨,归必积谷”。
然仅仅积谷显然是不够的。因穿越秦岭的古道多数崎岖,粮草运输的损耗极大,后来的中华帝国发展出水运运粮的方式实在有经验的积累而创新。
诸葛丞相最后一次出征,倒是想到了在占领地发展军民屯田的长期策略,却不幸不久病死五丈原。
那么在经济方面呢?
宏观经济&微观经济
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就是推动整个经济的能量,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每个个体的生活所需----“粮草”。
各行各业,无论是传统的、先进的、低技术含量的或高度发达的;还是现代技术派生出虚拟的产品服务,都是围绕人类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再高大上的行业,怎么包装也离不开这个本质。
有提供生产原材料的石化矿产企业,也有输出富含高技术的
信息服务企业。
它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能源和物质。
所以,社会总需求就是推动整个社会运转的能量。金钱作为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媒介,起着血液的作用。
我们体内的血液循环,正是在微观地传递交换能量和物质。
很多人将央行制定的贷款利率(包括发行货币)视为推动社会经济的能量,当利率较低时,人们借贷消费或投资的意愿提高,从而社会走向繁荣;而繁荣走向过度,比如资产的泡沫丛生时,央行可以重新提高贷款利率,增加借贷的负担,引导公众卖出资产增加储蓄,并减少贷款减少投资。
这是调控社会总需求的工具之一,可以用于提高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称做工具更合适。
有调控工具看似相关部门有能力控制经济风险,实际并不容易,也许可以通过调控减少短期债务风险,但长期债务风险(比如房产)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不展开谈,有兴趣可去了解桥水CEO达利奥所著的《原则》)
以上只为点出:宏观经济同样有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
微观方面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商店一个工厂都赖市场需求而存在。其产销对路,就会活得滋润;反之即使增加投入(譬如以借贷来扩张自身的规模)扩大生产,只会造成产品积压,乃至债务增加,当资金链断裂就只能宣告破产了。这个微观的复杂物体就死了。
其中能使它生存的能量就是适销对路带来的利润;产销对路带来的物质进入和流出才是有效的,而积压、产不对销就是增加对自身的消耗。
再聊聊单只股票的涨跌,其能量直接相关买入和卖出的力量对比,多数人看多就可以承接少数看空者的抛售,并出现高价买入的意愿,于是股价上涨。反之,多数人看空这只股票,抛售的力量大于买入的力量,股价就只有下跌。
所以有句话:股价涨是用钱来推动。
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的经济,都有很多因素造成其不断上下波动,有些甚至很剧烈,这是令所有专家头疼的地方。后面章节还会再展开。
比如投资人的情绪,在极度看空时,我们的A股就会千股跌停!(基本面即使很好的白马股、行业龙头也不能幸免)
这个第一共性所说的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虽只是造成波动的部分因素。但确是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
好,段落总结:复杂的个体无论其是否有生命、是否人类制造的、也无关大小,都需要获得能量和物质以维持本身,也就是对抗自身结构的耗散(所谓熵的增加)。
注:熵,看似艰涩的物理学用词,在热力学中就是热量发散变得无序的层度。现在更多地被用来描述信息、经济方面的有效性或无序性。
一些物理学家认为,宇宙最终会因能量不断耗散走向寂灭,也就是熵总是不断增加的,宇宙终将会死,人类文明也就此无可保留,这些学者为多少亿亿年后的可能结果,表达绝望之感……
其实我想说,今天人类社会的运行多数建立在人类创造的事物和能量之上,只要物质不灭,未来的人类有能力为自己打造几乎不依赖自然能源的空间。
那些悲观的想法,仍没有摆脱前人对自然的长期依赖。没有注意到今后人类具备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比如针对第一条共性,已有办法利用物质创造新型强大的能源----核反应的初步运用;创造所需的各类物质,包括了基本的粮草-----篇首那个用二氧化碳化合成蛋白质尝试。
今后的能力只会更大……
这个共性放在首位,
就是想强调其对复杂体的基础性和必要性。
没有这条复杂物体既不会出现,也不能存在。
其它的共性也没必要展开。
最后,出于我们个体健康和长寿的需要,提醒读者重视能量和物质摄入,食谱要广泛,而且要吃饱,如此才具备必要的物质和能量,去完成体内各种生化反应,满足各种生理的需求。并得以开展各种的活动以投入到复杂的生产生活中去啊……
为此,在最后批评一下偏食的、挑食的、不肯多吃的,不以吃为人生至乐的,把药当饭吃的,只爱吃垃圾的部分读者……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