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企业融资之殇
“中小企业融资难”,依然是2019年两会的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中12次提到“小微企业”,其中6次是关于融资难,可见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关注、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注。这不难理解,毕竟中小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发明专利和80%的城镇就业岗位,在市场主体中占比超过90%。成为活跃市场、解决就业、推动创新、增加税收和改善民生的主力军。
然而,中小企业因生命周期短(平均不到3年)、信息不透明(90%无正规财务报表)、缺少银行认可的抵押资产等原因,在正规金融低风险偏好和贷款风险定价未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其融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改善。据统计,近40%[1]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融资缺口达12万亿[2]。即使拿到银行贷款,其成本至少是大型企业1.5-2倍[3]。虽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利好,但根据工商联的最新调研,超过80%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环境并无本质改善。
在无法完全市场化风险定价的前提下,要想低风险批量服务中小企业,既满足监管考核和指标要求,又要防控不出过高风险,这就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操作成本高、缺乏抵押资产难增信的问题,这单靠客户经理一户户拓展、依托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很难达到的。而除了传统冲指标的“票据大法”外,供应链金融有望成为可持续性的切实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这也是今年以来很多银行开始关注供应链金融的原因。
从产业角度看,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均处于某一供应链垂直场景中,通过整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将核心企业信用分享传导至供应链长尾端中小企业来解决增信难题,有望成为破解这一传统难题的突破口。
从国内实践来看,当前仅有少数大型银行(不超过10家银行)拥有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模式主要是服务于少数特大型企业(大型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及部分有应收账款一级供应商,而处于供应链长尾端多级中小供应商和经销商仍然无法享受到真正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究其原因,一是长尾端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信息并未连通,互相信息割裂,未建立一套互信机制;二是线下操作和纸质凭证流转效率低、欺诈风险高、审核难,造成核心企业信用难以实现多级穿透覆盖;三是下游经销商风险确实高于上游有核心企业“兜底”的风险。而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区块链、大数据、AI和物联网等技术在供应链体系中的逐渐应用,将构建起一个智能化供应链金融生态,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2.0变革,有望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