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2019胡思乱想

19-03-22 10:58 12887次浏览
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2010年的胡思乱想被加精了,看这篇能不能

0322

Plan your trade , trade your plan. 是原则框架之下的规则具像化执行。

执行之后的盈亏曲线,即资金曲线,是规则和原则的账面化表现,但如果没有执行力,一切的联结就失去了。

原则和规则的火车头自己奔跑,账户车厢却因为没有和火车头联结而停留原地甚至倒溜。

执行很关键。但Self-discipline更重要,是基石。

执行交易计划,仅仅是联结,自律的作息和生活,才是拉动火车前进的火车头。

每周两到三本书的阅读,让你拓展思维,提高认知;每天对走势和信息的跟踪,使你贴近市场,了解情绪;每次交易的总结回顾,让你查漏补缺,不断提高。

不喝酒,不抽烟,常锻炼,保证睡眠,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生活,让人的精神和精力保持正常以上水准。

自律是这一切的基石。

不断呼喊着要盈利,不断咆哮着要交易系统的,若没有认清一切的改变,都要从自己开始,那么,他终将继续呼喊和咆哮。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4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理论联系实际

19-04-24 14:19

0
0424 
3)1920年3月—1921年5月:相对稳定

新闻:
1920年6月2日
德国债务达2 650亿马克

1920年9月17日
汇率下跌突袭柏林;资本税提案、金融混乱和绝望情绪被认为是下跌原因
“德国再次陷入低谷。今天马克再次大幅下跌,210马克兑1英镑,这意味着马克在过去6周内贬值40%。”

1920年10月3日
德国告别战时淡啤酒
“柏林人现在享受和平时期酒精度为8%的啤酒——小费也恢复了。”

1920年10月7日
德国纺织品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许多毛纺棉花公司宣布取得巨额利润
“德国纺织业最近再次进入英国市场,今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让和平年代的业绩黯然失色。几家大企业发布年度报告,宣布股息。”

1920年11月2日
德国工业获得大订单
“从一次德累斯顿会议上获悉,客户已下价值数百万马克的订单,并安排付款。缺煤是障碍,可能妨碍贸易扩张。”

1920年12月19日
德国外贸:今年进出口取得显著成就

1920年12月23日
战争赔偿问题几近解决
“布鲁塞尔会议休会,德国人接受协约国的改革建议。预计会达成全面协议。”

1921年1月7日
德国股市快速攀升
“战争结束以来,德国工业迅速发展,表现于德国大企业在股票交易所令人瞩目的股价上。”

1921年1月27日
法国人对赔偿表现出犹豫
“是想要德国衰败无力还是有能力赔偿但国力强大,法国人迟疑不决。”

1921年2月20日
德国的贸易不断增长

1921年2月26日
德国人可能请求延迟赔偿,据说反对立即确定赔偿总额
“《纽约时报》记者据可靠消息称,德国在伦敦提出的建议包括要求延迟确定赔偿总额,以便获得经济复苏的时间。有人认为,这将使协约国重新评估德国的真实赔偿能力。”

1921年4月2日
大宗商品价格、谷物价格降至新低——粮食供应普遍疲软

1921年4月3日
全球物价下跌的范围
“上周,小麦价格下降至19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玉米和燕麦价格跌至战前价格,棉花价格低于许多战前年份,铜价处于1914年以来的最低位。这增加了人们对不同国家物价普遍下跌范围的关注。”

1921年4月3日
德国发生通胀
“《法兰克福日报》德国大宗商品平均价格指数,取1920年1月1日的平均价格为100,目前3月的数字为131,2月为136,1月为148,而1920年5月为156,这是历史最高点。”

1921年4月9日
德国照会要求取得全部上西里西亚
“德国大使昨晚向法国外交部递交了一份500页的文件,要求将全部上西里西亚(一个重要的煤矿和工业区)交给德国。”

1921年4月16日
德国人寄希望于借债

1921年4月23日
白里安决心索要赔偿,他宣称,激烈行动将说服德国支付赔款

1921年4月30日
柏林内阁现在可能被迫辞职:发现除了完全屈从巴黎的要求外,无法避免进一步惩罚
“今晚许多人议论,由于内阁未能让美国调停战争赔偿纠纷,可能会有一场内阁危机。政界正在讨论,如果总理费伦巴赫和外交部长西蒙斯拒绝签署巴黎的要求,谁将接替他们。”

1921年5月1日
可能在5月7日调动部队:法国军事计划要求在两天内占领鲁尔
“待占领领土当然受制于伦敦最高委员会会议上做出的决议。”

1921年5月2日
法国开始动员,协约国将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

1921年5月3日
法国开动战争机器
“来自华盛顿的建议显示,美国政府反对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这强化了英国反对法国计划的立场。”

1921年5月6日
白里安先生在巴黎面对批评者
“白里安总理今晚在外交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德国接受了协约国的条件却食言,法国将在不另举行协约国会议的情况下采取军事行动。”

1921年5月8日
德国钞票的流通量增加

1921年5月8日
德国债券的前景
“赔偿委员会提出计划,让德国发行一系列债券,以换取协约国取消德国的债务。纽约的国际银行家昨日评论该计划称,只有在债券得到协约国政府的认可之后(计划要求德国向协约国政府交付债券),债券才能在纽约市场上顺利出售。”

1921年5月15日
德国股票交易繁荣
“市场认为德国会支付战争赔款,这一信心支撑马克上扬。”

1921年5月24日
法国警告德国,进入西里西亚将被视为战争

1921年5月27日
柏林明日向协约国支付2亿美元
“将以美元国库券完全支付5月31日的赔款。”
============================

1920年3月—1921年5月的14个月是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马克停止下滑,物价保持稳定,德国的经济表现好于其他发达国家。德国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料的那样因政治、经济混乱而崩溃,而那些做空马克的人也损失惨重(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凯恩斯本人在交易中损失了约13 000英镑)。

当时的背景是,全球经济在美国和英国紧缩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严重收缩。例如,1920—1921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0%,英国工业生产下降18.6%,而它们的失业率分别升至22%和11.8%。

与其他央行不同,帝国银行实行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1922年前的折现率一直维持在5%。当信用状况恶化时,帝国银行还定期干预,注入额外的流动性。例如,1921年春,当商业流动性适度紧缩时,帝国银行加快购买商业票据(未偿商业票据从3.1%增至9%)。财政政策也保持宽松,1920年和1921年的实际支出(不含战争赔款)均有所增加。预算赤字虽然缩小,但规模仍然很大——约占GDP的10%,而且继续通过发行浮动债券支撑。

刺激政策使德国摆脱了全球经济收缩,保持了相对良好的经济状况。1919—1921年,工业生产增长了75%!但是,如下图所示,经济活动水平仍然极低(例如,工业生产和实际GDP远低于1913年的水平),德国社会存在大面积贫穷困苦。这个阶段应被视为一个较长经济萎缩期内的短暂增长期。

由于国内通胀压力被全球通缩力量抵消,德国经济活动增加和通货再膨胀政策并未在1920年3月至1921年5月令通胀率上升。美国和英国的进口价格下跌约50%,而资本流入增加,帮助表现良好的德国稳定了货币,从而使货币供应速度减缓。如下图所示,这是一个重大转变。马克反弹,通胀率下降,到1921年年初,德国物价自1914年以来首次停止上涨。

外国对德国经济也相当乐观。实际上,德国成为投资新热点,外资涌入,填补了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当时一些评论家把大量外资流入德国的现象称为“巨大的”投机泡沫,凯恩斯甚至称其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许多大量买入马克的人都是新买家,而他们之前对市场没有一丁点儿经验——这是泡沫的典型迹象之一。 凯恩斯指出:

从首都大街上的普通人……到西班牙和南美最偏远乡镇的理发师助理……都抱有同样的看法……德国是一个伟大的强国;总有一天它会复苏;当德国重新站起来时,马克也会复苏,这将带来巨大的利润。

到1921年,德国七大银行中近1/3的存款是外国人提供的,当时外资流入的规模可见一斑。这些投机性资本的流入带来了马克的相对稳定。这也减少了央行对经济增长与通胀的取舍考虑,因而为央行减轻了负担。正如我在典型债务危机理论部分所述,当资本流入一个国家时,它往往会降低该国的通胀率并刺激经济增长率(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资本撤离时,就会出现相反的状况,使央行更加难以应对。

大量资本流入也意味着德国经济越来越依赖“热钱”(即可能瞬间撤出的投机性投资),需要这些热钱源源不断地填补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正如任何国际收支危机的泡沫阶段通常所发生的那样,日益依赖资本流入来维持支出和经济活动水平使经济复苏变得脆弱,任何小事件都可能改变人们对德国经济前景的看法。

马克在1920年年初大幅升值,这对决策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为了维持德国的出口竞争力,增加就业,积累硬通货储备,马克贬值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被认为是“不幸中的万幸”,否则德国将没有可能出口商品。马克上扬严重打击了出口,商会甚至认为工业实际上已经“停摆”。失业人数飙升,工会报告失业人数增加了两倍。出于这些原因,德国经济部于1920年3—6月出手干预,人为压低马克,刺激就业。干预措施起效了。马克再次贬值,竞争力得以恢复,失业率又开始回落。

在此期间,德国的决策者更关心不断蔓延的通缩,而不是刺激政策可能导致的通胀。失业率上升以及可能造成的潜在社会动荡,被认为比物价重新上涨更具威胁性。重建部长告诉一位知名的实业家:
我并不害怕通胀……如果在英国全面爆发的危机没有蔓延至德国,我们应该提高印钞机的效率,开始国家重建工作。这将使我们建立起一座抵御危机的大坝。

当然,马克汇率的稳定、通胀率和经济状况仍然取决于大量流入德国的投机热钱与稳定的国际收支。
理论联系实际

19-04-19 14:13

0
0419 大型债务危机模板(Part II)德国债务危机与恶性通胀(1918—1924年)(上)

一:德国债务危机与恶性通胀(1918—1924年)

这部分详细介绍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一场通胀性经济萧条——一战结束时爆发并延续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德国债务危机与恶性通胀。这场危机为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与经济巨变做了铺垫。与介绍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一样,我们参照之前提出的“典型通胀性萧条”理论,详细描述德国案例。
尽管德国的恶性通胀发生在一个世纪以前,并且发生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协约国将巨额战争赔款强加于德国),但是该理论所述的债务周期、经济活动和市场基本原理决定了当年的事态发展。了解了这场通胀性萧条(及以后其他通胀性萧条案例)和通缩性萧条之间的差异之后,就可以知道为何有的经济萧条是通胀性萧条,而有的经济萧条是通缩性萧条了。

当时的时事新闻:
·1·1914年7月29日
柏林非常紧张:各大银行将维持储备,力保金库里的黄金
“尽管银行家坚持说,没有理由相信德国会受一场欧洲大战的威胁而发生‘金融危机’,但过去24小时内,形势无可否认地变得更加严峻。储蓄银行的挤兑增多了,银行极不情愿地兑付黄金。”
·2·1914年7月30日
柏林证券交易所谈现金
“黄金日益稀少,快要没有了。柏林储蓄银行的挤兑仍在继续。”
·3·1914年8月2日
德意志银行利率上升
·4·1914年8月3日
帝国银行储存黄金:德国提出不要挤兑黄金的爱国要求
“德国的金融和经济生活自然受到很大影响。帝国银行将利率提高至5%,伦巴第银行将利率提高至6%。对黄金的需求仍在上升,但到目前为止,帝国银行兑付的黄金相对较少。”
·5·1914年8月12日
德国的银行提供帮助;动员成功,获得资金
·6·1915年3月4日
德国在芝加哥发行债券:银行家请求认购——参战国发行的首笔债券
·7·1915年3月10日
德国的银行没有黄金了,政府号召爱国民众用储存的黄金购买战争债券
·8·1915年4月10日
德国面临巨额债务,一年5亿美元,税收翻番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报纸《前进报》在讨论新的战争预算时,计算了战争贷款利息、战时赤字和战后还本付息金额,计算结果意味着所有现有税收将翻番。每年的支出增加额为6.25亿~7.30亿美元。”
·9·1915年9月22日
柏林人购买战争债券;据报道,人们争相认购第三批德国债券
·10·1916年3月12日
德国食品危机临近
“刚刚从德国寄来的报纸刊登了许多半官方和看上去经人授意写的文章,强调因协约国的封锁和1915年庄稼歉收造成经济困难。”
·11·1916年3月19日
德国发行1 040万美元战争债券
·12·1916年10月9日
第五批德国债券105.9亿马克
“柏林宣布债券总额,称认购额超过预期。”
·13·1917年2月24日
德国国会表决150亿马克战争债券
“今天德国国会提出150亿马克的新战争信贷……这笔贷款使德国的信贷总额达到670亿马克,按战前汇率计算,相当于167.5亿美元。”
·14·1917年5月21日
德国将借入债券
“交换电讯社驻阿姆斯特丹记者援引《柏林日报》的话说,作为新筹资方式的第一步,德国财政部打算借入德国人持有的所有瑞典、丹麦和瑞士债券及股票。”
·15·1917年7月9日
德国财政
“周六的海底电报报道了第六批德国债券结果,并公布了第九批德国信贷。最新一笔贷款为131.2亿马克。”
·16·1917年9月12日
德国停止向荷兰供应煤炭,以强索贷款
“德国正在采用这种方法施加压力,迫使荷兰满足德国的借款愿望。人们记得,德国不久前对瑞士也施加了类似的压力。”
1917年11月18日
德国艰难获得最近一批贷款
“据寄到伦敦的德国报纸报道,德国政府软硬兼施,成功获得第七批战争贷款,金额达150亿马克(按正常汇率相当于35.7亿美元)。”
·17·1915年9月22日
柏林人购买战争债券;据报道,人们争相认购第三批德国债券
·18·1916年3月12日
德国食品危机临近
“刚刚从德国寄来的报纸刊登了许多半官方和看上去经人授意写的文章,强调因协约国的封锁和1915年庄稼歉收造成经济困难。”
·19·1916年3月19日
德国发行1 040万美元战争债券
·20·1916年10月9日
第五批德国债券105.9亿马克
“柏林宣布债券总额,称认购额超过预期。”
·21·1917年2月24日
德国国会表决150亿马克战争债券
“今天德国国会提出150亿马克的新战争信贷……这笔贷款使德国的信贷总额达到670亿马克,按战前汇率计算,相当于167.5亿美元。”
·22·1917年5月21日
德国将借入债券
“交换电讯社驻阿姆斯特丹记者援引《柏林日报》的话说,作为新筹资方式的第一步,德国财政部打算借入德国人持有的所有瑞典、丹麦和瑞士债券及股票。”
·23·1917年7月9日
德国财政
“周六的海底电报报道了第六批德国债券结果,并公布了第九批德国信贷。最新一笔贷款为131.2亿马克。”
·24·1917年9月12日
德国停止向荷兰供应煤炭,以强索贷款
“德国正在采用这种方法施加压力,迫使荷兰满足德国的借款愿望。人们记得,德国不久前对瑞士也施加了类似的压力。”
·25·1917年11月18日
德国艰难获得最近一批贷款
“据寄到伦敦的德国报纸报道,德国政府软硬兼施,成功获得第七批战争贷款,金额达150亿马克(按正常汇率相当于35.7亿美元)。”

01)1914年7月—1918年11月:一战

一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为这场巨大的债务危机搭建了舞台。战争期间,德国退出金本位制,积累了大量内债、外债,开始大量印钞来填补不断飙升的财政赤字,出现了第一次货币贬值和通胀。基于1870年普法战争的经验,德国人预计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并且相信自己最终会击败协约国,从协约国获得大量赔偿。事实证明,战争异常漫长而昂贵,军费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内债务解决的。最终,德国非但一无所获,还被迫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这是一国逐步积累战争债务而后战败的经典案例(尽管比大多数案例更极端),也是一个由外国债权人手握大量外币债权的经典案例。熟悉第一部分“典型通胀性萧条”所述的原理后,大家应该能充分理解危机的进程。

背景

与当时大多数国家一样,德国在战争初期奉行金本位制。所有纸币,包括所有政府债券,均可以按固定兑换率兑换为黄金。然而,到1914年,央行(即帝国银行)已经没有足够的黄金按人们期待的那样以固定价格兑换流通的纸币。[1]战争爆发后,精明的德国人急忙将纸币换成金条,给银行系统造成挤兑。几周内,央行和财政部向大众兑付了价值1.95亿马克的黄金(约占其黄金总储备的10%)。[2]为了防止黄金进一步流失,确保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避免货币供应大幅萎缩,德国政府于1914年7月31日暂停纸币兑换黄金。[3]政府还授权帝国银行购买短期国库券,并将国库券与商业票据一道作为担保发行纸币。[4]随后的印钞速度很快:到8月底,流通的帝国银行钞票(纸马克)数量增加了约30%。
这是一种典型现象。货币既是交换媒介,也是财富储存手段。当投资者持有许多未来付钱的承诺(即金钱债权),并且该货币的供应与支撑货币的基础绑定时,央行发行这种货币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投资者想把债券换成钱花掉时,央行就陷入两难境地:要么违约,要么大量发行货币,而这会导致货币贬值。因此,每当(1)流通的货币量远大于作为(按指定兑换价格)货币的发行基础的黄金储备,以及(2)投资者担心纸币贬值而急于将纸币兑换为黄金时,央行要么减少货币供应(即收紧信贷),要么停止兑换黄金,发行更多纸币。这两种办法都不是长久之计。央行几乎总是选择暂停兑换黄金,并大量印钞,而不选择收紧信贷,因为那样会更痛苦。

大量印钞并让货币贬值,会导致以贬值货币计价的任何东西涨价。人们的财产增值了,有更多的钱花,自然会很高兴。战争时期也是如此。政府试图汇聚全国的经济资源用于战争,通过发行更多货币满足战争开支。印钞可以防止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危机或发生经济萎缩——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战事的进行。正因如此,一战的大部分参战国或早或晚都中止了金本位制。

由于战争需要,德国政府大幅增加支出(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在1914至1917年间增加了2.5倍)。解决这笔支出的资金来源,意味着要么增加新的收入(税收),要么增加政府借款。由于德国国内增加税收存在巨大阻力,而且德国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贷款市场之外,因此必须通过发行国内债券筹集军费。[5] 1914年,德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并不重。到1918年,德国政府的本币债务已累计达1 00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GDP的约130%。
尽管这笔债务金额巨大,但在德国投降和被强索战争赔款之前,大部分是本币债务。[6]决策者明白其中的好处。帝国银行认为,“敌国筹措军费的最大弱点是外债不断增加(特别是欠美国的债务)”[7],因为它们被迫争抢美元来还本付息。相比之下,德国的大部分战争费用(支付战争赔款之前)来自本币债务,而且债主是德国人。[8]

1916年下半年之前,德国民众愿意也有能力购买政府债券,可以弥补德国政府的全部财政赤字。[9]事实上,战争债券常常被超额认购。然而,随着战争越拖越久和通胀率的加速上升,财政部发现民众已无法再持有更多国债。这不仅是因为赤字规模太大,并且随着战争的进展而大幅增加,而且是因为战时通胀导致实际利率严重为负(在整个战争期间,政府为战争债券支付5%的固定利率,而通胀率在1915年年初攀升至30%以上),导致持有国债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补偿。[10]通胀率上升的原因包括战时经济遭受破坏、物资短缺、重要军工产业的产能有限,以及货币贬值(到1916年,马克兑美元汇率下跌了约25%)。[11]一些天真的债券持有人仍抱有希望,幻想政府在战争结束后恢复金本位制和以前的兑换率,或者补偿他们因通胀遭受的损失。另一些人则担心他们收回的还款很可能将失去大部分购买力,因此抛售马克债券。[12]

德国的货币仍然是有效的交换媒介,但失去了财富储存功能。因此,政府靠借债维持战争开销,因投资者提供的资金不足,帝国银行被迫将债务货币化。这产生了增加货币供应的效果,增加的数额等于没有债券支撑的财政赤字额。由于债务货币化属于通胀性质(经济中流通的货币增多了,但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不变),所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债务货币化提高了通胀率,通胀率升高使实际利率下降,人们不再愿意购买政府债券,于是出现更多的债务货币化。由于赤字规模庞大(在1914至1918年间平均占GDP的40%左右),战争期间的货币供应增加了近300%。[13]

1917年之后,德国民众越来越不愿购买政府债券,央行加快了货币创造的速度,被迫将更多的财政赤字货币化。[14]虽然流通的马克数量从1917年中期到1918年中期几乎翻了一番,但马克的价值并没有大跌。由于俄国退出战争增加了对德国胜利的预期,这期间马克实际上上涨了。1918年下半年,当德国的败象日渐显露时,马克才开始下跌。[15]
在战争的最后两年,德国政府开始借入外币债务,因为国内已难寻愿意接受以马克还款的贷款人。[16]一个国家被迫借入外债,这是一个不好的迹象。到1918年,帝国银行和私营企业分别欠下约25亿金马克的外债。[17]金马克是人为规定的纸币兑换黄金的单位。1914年,1金马克等于1纸马克。[18]因此,50亿金马克的债务是以黄金计价的债务,等于1914年可以用50亿马克购买的黄金数量。

与本币债务不同,硬通货(外币和黄金计价)债务不能通过印钞消化掉。债务人必须用黄金或外汇来偿还债务。虽然硬通货债务不到德国总债务的10%,但仍然超过德国的全部公共黄金储备。[19]德国希望一旦打赢战争,马克就会升值,这些外债就容易处理了。当然,战败国将被迫承担德国的大部分外债和内债。[20]

决策者认识到,如果德国输掉战争或者不能获得大笔赔款,那么靠硬通货还债会极其困难。德国帝国银行行长鲁道夫·哈芬施泰因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大量战争赔款,还债将会非常困难。”[21]德国经济学家埃德加·雅菲认为,除非英国承担德国1/3~1/2的战争成本,否则,一旦德国民众了解到内债只能用贬值的货币偿还,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会争夺外汇来偿还外债,结果将是“货币崩溃”的“巨大灾难”。[22]
打破与黄金的挂钩,将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加上战时经济破坏和物资短缺,导致马克汇率下降和通胀率上升。到1918年年初,马克兑美元汇率下降了约25%,物价升至原来的三倍。

然而,在一战的背景下,这是非常典型的现象,这是大多数国家为战争筹资的方式。德国的通胀率固然很高,但并没有明显高于其他参战国。[23]只有少数参战国陷入恶性通胀,我很快会解释原因。
我指出这一点,是想强调这样一个事实:一战(以及债务货币化)并不是德国战后通胀性萧条的直接原因。正如关于典型债务危机的原理部分所述,尽管所有国家和货币都可能发生通胀性萧条,但在具有以下特征的国家里最为常见。

. 没有储备货币:全球投资者不会选择该国货币或债券来储存财富。
. 外汇储备较少:防止资本外流的缓冲很小。
. 外债规模较大:如果外币的利率或汇率上升,或者以该货币计价的信贷供应出现短缺,那么债务成本就会上升。
. 预算或经常账户赤字规模庞大,不断增加:因此需要举债或印钞来弥补赤字。
. 实际利率为负:贷款人不能因持有该国货币或债券而获得足够的补偿。
. 曾有过高通胀和货币总回报率为负的历史:人们对该国货币或债券的价值缺乏信心。

到战争结束时,德国经济符合上述所有条件。德国战败意味着马克不会成为战后储备货币。德国已经欠下大量外债,而协约国很可能会迫使德国支付一笔额外的战争赔款。德国的外汇储备不够偿还现存的外债,更不用说支付赔款了。实际利率严重为负,持有德国货币或债券的人几乎得不到补偿。预算和贸易赤字也很庞大,这意味着德国将继续依赖借贷和货币化来支出与消费。最后,由于通胀率很高,央行超发货币,马克的总回报率为负,这一切已经开始降低人们对德国货币和债券作为财富储存手段的信心。

-To be continued-
理论联系实际

19-04-17 07:14

0
0417 大型债务危机模板(04)通胀性萧条和货币危机


通过使用21个通缩性债务周期案例的平均值,我们研究了典型的通缩性债务危机。接下来,我们通过27个最严重的通胀性债务周期的案例统计,研究通胀性债务周期的典型走势。

在开始讨论其他图表和数据之前,请记住以下几点:
. 货币和债务有两个功能:交换媒介和财富储存工具。
. 债务是一个人的资产和另一个人的负债。
. 债务是偿还某种货币的承诺。
. 债务资产持有人认为债务可以转换为货币,进而转换为商品和服务。因此,他们对货币购买力的损失率(即通胀率)和损失的补偿率(即利率)的相对变化非常敏感。
. 央行只能创造自己能控制的货币和信贷(例如,美联储只能提供美元和以美元计价的信贷,日本银行只能提供日元和以日元计价的信贷等)。
. 央行与自由市场的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相互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常会创造越来越多的债务资产和债务负债。
. 债务总额越大,央行面临的挑战就越大。央行需要平衡来自不同方向的压力,防止债务失衡,避免经济陷入通缩性萧条或通胀性萧条。
. 在债务危机中,决策者(即控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人)通常可以平衡这些对立的力量,因为他们拥有重新分配债务负担的权力,但有时平衡的效果并不好。
. 央行往往通过大量增印债务的计价货币,以缓解债务危机。这在刺激投资性资产支出和经济的同时,也拉低了汇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 如果一国汇率的降幅超过了该国货币利率的降幅,持有以该国货币计价的债务的人就会赔钱。如果投资者认为一国汇率的下跌难以获得高利率的补偿,则对该国汇率走势非常不利。

最后的形势,即汇率走势,是产生通胀性萧条的原因。
当债务的计价货币走低时,债务持有人会选择抛售债务,把资产转移为以另一种货币计价,或选择黄金等非货币财富储存工具。当一国出现债务危机和经济疲软时,央行往往不能通过加息对抗货币疲软,因此会导致资金流向更安全的国家和币种。面对资金外流和贷款枯竭的问题,央行要么选择收紧信贷市场,要么选择印钞,提供大量资金。众所周知,央行可以通过改变货币系统的利率和流动性,以平衡和管理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但尚不为众人所知的是,当外资流入时,央行管理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较为容易,当资金外流时,管理难度就很大。原因在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一国货币/债务的需求越大,其价格就越高,从而造成该国通胀率下行,经济增长率上行(假设央行保持货币数量和信贷数量稳定)。对一国货币/债务的需求减少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一国货币/债务需求量的变化对该国汇率和利率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央行政策。简单来说,当一国资金外流时,如果该国实际汇率降幅增加,则实际利率升幅需要降低(反之亦然)。

当国家出现*或经济不景气时(例如,存在债务、经济或政治问题),往往会造成资本外流,导致汇率走弱。更糟糕的是,由于本币贬值,对于借入强势外币的债务人而言,债务成本飙升,从而导致本币汇率进一步下降。
由于这些原因,最容易受到汇率问题冲击的国家有如下特点:债务问题最严重,存在大量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对外国资本高度依赖。当萧条出现时,货币疲软成为导致通胀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如果货币和债务价格跌幅较大,即汇率和债务成本较低,一切都会顺利进行。
更具体地说,下列情况会终结债务挤压:
(1)债务违约或资金创造规模足以减轻债务挤压;
(2)以其他方式(例如债务延期)减少偿债要求;
(3)货币贬值幅度远远超过通胀率的涨幅,导致该国资产及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得极具竞争力,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但是,事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因素。如果允许市场自由发展,最终情况也会改善,债务问题也会得到解决。但如果政治环境不好,可能会导致生产率陷入自我强化的螺旋式下行中,而且这种下行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哪些国家/货币最容易出现通胀性债务危机或恶性通胀?

虽然所有国家/货币都有可能出现通胀性萧条,但具有以下特点的国家或地区更有可能出现这一问题。
. 没有储备货币(因此,全球其他国家并不会持有该国的货币或债务,不会将其视为财富储存手段)。
. 外汇储备较少(防止资本外流的缓冲很小)。
. 外债规模较大(因此,如果债务的计价货币的汇率或利率增加,或以美元计价的信贷供应出现短缺,偿债成本就会增加)。
. 预算或经常账户赤字规模庞大,且不断增加(需要通过借款或印钞弥补赤字)。
. 实际利率为负(即利率远低于通胀率),不足以为持有资金或债务的贷款人提供补偿。
. 曾有过高通胀、货币总回报率为负的历史(导致人们对该国货币/债务价值的信任程度每况愈下)。

一般来说,上述特点越明显,通胀性萧条的程度就越严重。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德国魏玛共和国。实际案例可以看德国魏玛共和国、美国大萧条和2007—2011年案例的研究,其中的区别说明了萧条呈通胀性(而非通缩性)的原因,值得关注。

如果一国以外币计价的债务量较小,本国货币也是储备货币,那么该国会出现通胀性萧条吗?虽然这样的国家出现严重通胀性收缩的可能性极小,但也可能会出现通胀性萧条。
在去杠杆化进程的后期,在政府已经持续反复地过度使用刺激手段以扭转通缩性去杠杆化进程的情况下,通胀性萧条可能会慢慢出现。
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拥有储备货币的国家,都会经历汇率波动,影响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平衡。如果储备货币国家大量增印货币,以通胀率大幅飙升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将可能进一步削弱对该储备货币的需求,削弱其储备货币地位(例如,投资者会认为该货币的财富储存功能下降),令减债过程变为通胀性去杠杆化进程。

典型通胀性债务周期的各个阶段

通常,通胀性债务周期会跟随货币与信贷的起伏而经历5个阶段。这5个阶段与通缩性债务周期的5个阶段相当,但与后者有重要区别。在过去几十年里,我目睹了许多轮通胀性债务周期,也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在第4个阶段(萧条阶段)之前,通胀性债务周期与通缩性债务周期的展开路径非常相似。

与前面章节一样,在本节中我会先讨论典型通胀性债务周期经历的各个阶段。(此典型周期是对27个通胀性债务周期的平均和综合,其中许多周期涉及大量以外币计价的债务。)之后,我会将典型通胀性债务周期与历史上4次恶性通胀案例相比较,指出它们的区别所在。

A:周期的早期阶段

这是一个健康的上升阶段,良好的基本面带来充沛的资本。国家的竞争力增强,生产性投资具备潜力。在这个阶段,债务水平较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良好。这种形势会刺激出口,吸引外资,而这些资金支撑的投资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一国内部和国与国之间的资本流极具波动性,因而最值得关注。周期伊始,债务和收入的增速相当,债市和股市欣欣向荣,吸引资本流入(其中多为借贷资金)。私营部门、政府和银行都开始举债,这不难理解,因为随着收入的快速增加,还本付息变得更加容易。优良的基本面和早期杠杆化为一国的繁荣打下基础,从而吸引更多投资。

当一国的货币需求不断增加时,这个良性阶段开始自我强化。如果该国的货币汇率较低,足以吸引外国投资者(投资者一般会向该国的企业提供贷款或投资,这些企业以低成本生产产品,然后靠出口产品赚取外汇,从而为投资者提供高额回报),并且出口大于进口,则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会趋于良好。也就是说,该国货币的需求会大于供给。这时,央行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每单位通胀产生的经济增长率提高),央行根据自己的选择,可以利用流入的资本让本币升值,或者降低利率,又或者增加外汇储备。

在早期本国货币较为坚挺的阶段,为了防止本币升值(以及本币升值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国家的央行选择在外汇市场出售本币,买入外币。央行如果这么做了,就需要将买入的外币派上用场,即用这些外币购买以该外币计价的投资性资产(通常是债券),然后将其放到“外汇储备”账户中。外汇储备跟普通储蓄的作用一样:未来如需缓冲货币市场的动荡,可以用外汇储备来填补货币市场上的供需不平衡。外汇也可以被用来购买具有吸引力或可提供战略性回报的投资性资产。积累外汇储备的过程对经济有刺激作用,因为这样会减轻本币的升值压力,使国家保持出口竞争力,吸引更多资本。央行需要创造更多的货币来购买外汇,而增发货币将增加本国的货币供应量,这些货币或被用于购买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上涨),或被用于对外提供贷款。

此时,本国货币之所以会产生诱人的回报率,要么是因为外国顾客想购买本国的产品,因此需要售出外币买入该国货币,要么是因为本国央行增加本币供给,售出本币以换取外币,导致以本币计值的资产涨价。因此,当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时,资本净流入会导致本币升值,或外汇储备增加。资本流入会刺激经济,推动市场上涨。投资于该国的人会得益于货币回报(由于汇率变化和资产回报率变化的共同作用)或资产升值。货币升值的幅度越大,资产升值的幅度越小。

B:泡沫阶段

在资本大量流入,资产回报率升高和经济强劲增长这个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泡沫。在早期上升阶段,资本进入生产部门,推高资产价格,从而产生高回报率,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进入泡沫阶段,货币和资产的价格都已高企,并且越来越多地以债务支撑投资,导致投资的成本过高,无法产生足够的回报。但由于资产价格持续上升,人们不断借债和买入资产,使债务与收入的比率急剧升高。

当外资如浪潮般涌入(或停留在)一国时,该国的汇率通常会上升,外汇储备会增加,经济蓬勃发展(在某些情况下,该国货币会大幅升值,经济增长会放缓)。这个上升过程会自我强化,直至发展过度而产生逆转。这个过程之所以会自我强化,是由于资本流入推升汇率,令以该国货币计价的资产更受欢迎(也令以他国货币计价的债务更受欢迎),导致央行增发货币,使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

无论是哪种情况,在泡沫期间,对外国投资者而言,资产的总回报率(以本币计价的资产价格上涨加上货币升值)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加上该国的经济活力高涨,这一切都会鼓励外资流入,减少国内资本流出。逐渐地,该国成为投资热土,投资者过度买入该国资产,导致出现债市和股市泡沫。投资者相信,持有该国资产是极好的保值增值手段,唯恐错失获利良机。因此,以前的旁观者也蜂拥入市。当市场出现了行情完全看涨、高杠杆率和价格虚高等特征时,也就到了逆转的时候。

以下是泡沫膨胀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
. 外资流入增多(平均占GDP的10% 左右)。
. 央行不断积累外汇储备。
. 货币实际汇率升高,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约被高估15%。
. 股市上涨(平均涨幅超过20%,连续几年攀升至顶峰)。

各种机构都对该国货币持结构性多头仓位,因为这样会不断产生回报。对于能持续吸引投资的国家,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都看涨该国货币,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以实际行动表明这一点。例如,外国企业到一个经济热点国家开展业务,可能会用外币支付业务成本(使用它们预期会贬值的货币承担负债),但用该国货币到银行存款,也不对冲该国销售收入的外汇风险敞口。同样,本国企业可能借入汇率较低的外币,而外国银行看到该国的市场繁荣,也急于向该国企业提供贷款。在牛市持续的背景下,跨国公司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做多该国货币。

. 外资流入支撑当地消费繁荣。
. 进口超过出口,经常账户恶化。

同时,投资推动了该国的经济和收入快速增长,提高了该国借款人的信誉度,借款人的借款意愿和贷款人的贷款意愿都上升。该国商品(通常为大宗商品)的出口价格上升,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并激励投资。

随着泡沫的出现,该国生产性投资项目减少,越来越多的资本随之离去。当初造就繁荣景象的基本面正在失去吸引力,部分原因是货币升值削弱了国家的竞争力。

在这个阶段,国家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债务而不是生产力进步来拉动,而且高度依赖外资,这表现为以外币计价的债务上升。新兴国家主要从国外借入外币债务,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本国的金融系统不发达,对本国货币缺乏信心,以及可用于贷款的国内储蓄较少。资产价格上涨和经济强劲增长会导致消费水平升高,用外币还本付息的金额也增多。与所有债务周期一样,正面影响过后,负面影响随之出现。

. 债务负担迅速增加。三年内,债务占GDP的比例的年均增速约为10%。
. 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增加(平均增至债务总额的35%,约占GDP的45%)。
. 通常,经济活力(即GDP缺口)非常强劲,实际增速远高于潜在增速,导致产能紧张(体现为大约+4%的GDP缺口)。

以下几幅图综合了27个通胀性债务周期的平均债务状况和经常账户情况(我们称之为“典型通胀性债务周期”)。与典型通缩性债务周期一样,我把通胀性债务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标示在图中(图中的“0”点代表经济活力处于顶部)。通常,在泡沫期间,债务占GDP的比例从大约125%升至150%左右,经常账户占GDP的比例约下降两个百分点。

泡沫期间,国家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距扩大,需要增加资本流入以维持支出的持续增长。但是,要使经济活力保持在周期的顶部,只能依靠资本的持续流入(经济增长的预期强劲),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和货币进一步升值。这时,国家经济变得日益脆弱,甚至一件小事都可能引发经济滑坡。

以下我们总结了历史上27个通胀性债务周期的上升阶段的平均表现。我们整理了以外币计价的债务水平较高和较低的案例,以及最终产生的经济后果最轻微和最严重的案例(以经济增长率和股价严重下降,失业率和通胀率上升为衡量标准)。从中可见,在周期的上升阶段严重依赖外资并经历了最大资产泡沫的国家,最终都出现了最坏的结果。

C:顶部和保卫汇率阶段

当泡沫破裂时,债务周期便进入顶部逆转阶段或保卫汇率阶段。泡沫破裂是指造成泡沫并导致货币价格、资产价格和债务增长率高企的资本流入最终变得难以持续。这个阶段与上升阶段刚好相反,此时资本流入减少,资产价格疲软,致使经济状况恶化,引发资本流入进一步减少和资产价格进一步走弱。这种螺旋式下滑使国家陷入国际收支危机和通胀性萧条。

处于周期的顶部时,人们大量下注于乐观的经济前景,而这种乐观情绪反映在价格中。因此,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可能引发外资流入放缓和资本外逃。尽管贸易收支恶化会有一定影响(通常因为货币价值过高和国内过度消费导致高额进口),但资本流动的不利变化是泡沫破裂的最主要的助推因素。

引发一国债务危机的原因与造成家庭、个人财务困难的原因类似:收入下降,信贷紧缩,成本大幅增加(例如,汽油或取暖用油价格上涨),债务负担过重,还款变得困难。以上任何一项都会导致入不敷出,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

在典型的债务周期中,债务危机的发生是因为当初造成泡沫的资本流入减少,但在许多情况下,这是因为受到某种突发事件的冲击(例如,石油生产国的出口油价下跌)。一般来说,债务周期进入顶部后开始逆转向下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类。

(1)商品和服务出口收入下降(例如,货币升值致使出口优势下降,大宗商品出口国因商品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
(2)进口成本或借贷成本上升。
(3)资本流入减少(例如,外国投资者减少净贷款或净投资)原因如下:
①不可持续的资本流入速度自然放慢;
②突发事件加剧了人们对该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担忧;
③ 货币政策紧缩影响该国货币或该国债务的计价货币(在某些情况下,外国的货币政策紧缩会迫使外资撤离)。
(4)本国国民或企业把资金转移到国外或换成外币。

资本流入减少通常是引发国际收支危机的第一个原因。支撑投资和消费的资金减少,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这会影响国内借款人的信誉度,降低外国投资者贷款和投资的意愿。因此,资本流入的减少呈现自我强化的趋势。

. 随着资本流入放缓,经济增速相对于潜在增速下降。
. 国内资本外逃开始加速。
. 出口价格和数量下降导致出口收入减少。通常情况下,出口会持平,不再增长。

资本流入的减少和收入水平的下降导致资产价格下降和利率上升,由资本流入支撑的经济增速因而放缓。企业的基本面恶化,资本外逃加剧。这时,债务危机就会爆发,资产价格暴跌,银行倒闭。

在这个阶段,持有资产或货币的人和努力支撑货币的决策者的担忧加剧。持有资产或货币的人担心决策者会限制资金出境,因此会尽可能地转移资金,导致国际收支问题进一步恶化。而决策者担心资本外流和货币崩溃。随着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央行的任务变得越来越艰难(每单位通胀产生的经济增长率下降),根据央行的不同举措,资本的负流动会令货币贬值,利率上升,或外汇储备减少。

在这个阶段,央行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保卫汇率:
(1)动用外汇储备填补国际收支逆差;
(2)提高利率。这些保卫汇率和控制货币贬值的措施很少奏效,因为出售外汇储备和提高利率更多地创造了一个空头获利的机会,而无法让汇率和利率调整到合适的水平,因而无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下面我将分析这种典型的汇率保卫措施及其失败的原因。

利率差异与即期/远期汇率之间存在一种重要的关系。市场会把货币预期贬值的幅度反映在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的幅度中。例如,如果市场预期货币会在一年内贬值5%,则该货币的利率需要上调5%。如果市场预期货币在短期内大幅贬值,则利率上调的幅度会更大。如果市场预期货币会在一个月内贬值5%,则该货币在该月内的利率应提高5%(月利率上调5%相当于年利率上调约80%)。在经济已经疲软的情况下,这种高利率很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经济收缩。市场预期货币小幅贬值(例如,一年贬值5%~10%)就意味着要大幅上调利率(每年上调5%~10%),这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换句话说,有计划的货币贬值加上递减的外汇储备,会使市场预期未来货币将继续贬值,从而推高国内利率(见上述原理),在经济已经疲弱的时候会起到经济紧缩的作用。此外,对货币持续贬值的预期会导致资本撤离和汇率投机,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迫使央行动用更多的外汇储备保卫汇率(或放弃货币逐步贬值计划)。决策者最终会停止用外汇储备保卫汇率,因为这样消耗外汇储备并不明智。在这种汇率保卫战中,决策者(尤其是那些坚决捍卫固定汇率的决策者)往往会信誓旦旦地宣布不会让货币贬值。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债务周期进入下一阶段,也就是放任货币贬值。

在保卫汇率期间,我们通常会看到远期汇率先于即期汇率下跌。这是上述利率差异与即期/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导致的。如果国家为保卫汇率而收紧货币政策,这只是在扩大利率差异,人为地支撑即期汇率。虽然这保住了即期汇率,但远期汇率将不断下降。结果就是,我们会看到的一种“鞭子效应”,随着利率差异扩大,远期汇率会先于即期汇率下跌。在汇率放开后,即期汇率的跌幅最终会赶上远期汇率,而即期汇率的下跌使利率差异缩小,从而导致远期汇率相对于即期汇率反弹。

在债务周期的这个节点上,资本管制成为第三种(通常也是最后一种)政策手段,但很少奏效。资本管制对决策者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直接控制资本外逃。但历史表明,资本管制常常会失败,原因如下:(1)投资者会找到规避管制的办法;(2)政府越是管制,投资者越想逃离。无法使资金流出一个国家,就如同储蓄者无法从银行提款一样:担心会演变成“挤兑”。资本管制有时可以暂时起作用,但绝不是长久之计。

一般来说,债务周期的保卫汇率阶段较短,会持续6个月左右。在放弃保卫汇率的行动之前,外汇储备会被消耗10%~20%。

D:萧条阶段(允许汇率自由浮动阶段)

上文提到,一个国家的通胀性去杠杆化类似于一个家庭遭遇还债困难,二者只有一个主要差异。与家庭不同的是,国家可以改变货币的供应量和货币的价值。这为各国应对国际收支压力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这也是目前还没有一种全球统一货币的原因。改变货币价值只是改变一个国家对外出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保持不变。想一想:如果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失业,被迫接受一份低薪工作,收入比以前减少30%,这会对家庭造成毁灭性打击。但是,当一个国家将其货币贬值30%时,该国收入只是相对于其他国家减少30%,以本币计价的家庭收入并没有改变。换句话说,货币贬值使一国能够降低出口价格(从而争取到更多的国外订单),但不会引发国内通缩。

因此,当所有办法(例如,动用外汇储备,紧缩货币政策,宣布货币不会贬值,实施外汇管制)都行不通时,决策者被迫放弃抵抗,允许货币贬值(但他们会尽量使其平稳下跌)。

以下是决策者允许货币贬值的结果:
. 初期货币价值暴跌,平均实际跌幅大约为30%。
. 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并没有被短期利率收紧抵销,持有货币的损失巨大(第一年平均损失约为30%)。
. 由于货币贬值幅度太大,为了使跌速更加平缓,决策者继续消耗外汇储备(进入萧条阶段一年内平均再消耗10%的外汇储备)。

央行不应当为了保卫汇率而过多消耗外汇储备,也不应当过多提高利率从而损害实体经济,这些行为比货币贬值带来的危险更大。事实上,货币贬值可以刺激经济和市场,在经济萎缩期间有积极作用。货币贬值会使以该货币计价的资产增值,刺激出口,重新量入为出,调整国际收支。货币贬值还会减少进口(因进口商品变得更加昂贵),助益国内生产者,使以该货币计价的资产更具价格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出口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为国家(通过更廉价和更具竞争力的出口)赚取更多外汇创造条件。

但货币贬值是一把双刃剑。决策者如何把控货币贬值,会极大地影响一国在调整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必须承受的痛苦程度。货币如何贬值会严重影响通胀程度和萧条的走向。在所有通胀性萧条案例中,货币贬值都会转化为进口价格上涨,其中大部分会被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导致通胀率急剧上升。缓慢但持续的货币贬值会使市场预期汇率继续下行,引发更多的资本撤离和汇率投机,扩大国际收支逆差。持续的货币贬值也使通胀更加持久,强化市场的通胀心理。

因此,最好是使货币一次性贬值到位,以维持市场的双向交易(当市场预期货币不会继续贬值时,就会恢复买卖互现的正常交易)。这样,较高的通胀率就不太可能持久。如果市场没有预料到货币会一次性贬值(即突然贬值),那么在进入贬值阶段后,决策者就没有必要动用外汇储备或通过升息来保卫汇率。这也是决策者通常在放开汇率之前表示将捍卫汇率的原因。

一旦决策者放任货币贬值(致使储蓄者损失惨重,并造成货币进一步贬值的市场预期和担忧),人们会竞相抛售以该货币计价的投资。许多人之前很可能积累了巨大的资产负债错配,因为他们当初这样做是有利可图的。如今形势逆转,货币贬值使资产负债错配从盈利转眼变为亏损。

资本断流迫使支出停止增长。这时,即使那些没有外币债务的人也会受到影响。由于一个人的消费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因此消费下降会波及整个经济,造成失业率上升,消费进一步萎缩,经济增长停滞不前。贷款人(特别是国内银行)出现债务问题,外国投资者的贷款和投资意愿不断减弱。

. 资本流入快速放缓(在不到12个月内降幅超过GDP的5%)。
. 资本持续外流(以GDP的–3%~–5%的速度流出)。

一般来说,央行印钞对资本下降的抵销作用不大,因为增发货币有风险,会促使更多人抛售该货币,加剧资本外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投资者想方设法撤回投资。前不久还被奉为宝贝的资产现在成了垃圾。超买很快转为超卖,资产价格暴跌。

. 名义短期利率上升(升幅约为20个百分点),收益率曲线倒挂。
. 印钞量有限(平均为GDP的1%~2%)。
. 以本国货币计价的股票价格暴跌(平均跌幅约为50%)。由于货币贬值加剧了股票抛售,因此以外币计价的股票表现更差。

最重要的资产负债错配之一是以外币计价的债务。随着本国货币贬值,对于欠有外币债务的债务人来说,(以本国货币计价的)债务负担加重。对此,债务人的应对办法并不多。他们一般通过出售本国货币来偿还债务,对外币债务进行套期保值,或将本币储蓄转为外币储蓄。所有这些措施都会进一步加大本国货币的下行压力。

. 由于收入下降,再加上以外币计价的偿债成本换算成本国货币后变得更高,还本付息负担加重(平均增幅为GDP的5%以上),进一步挤压人们的收入和消费。
. 对于欠有外币债务的人而言,外币债务负担加重(因收入下降和货币贬值,债务占GDP的比例平均上升约20%)。

随着货币贬值,进口价格上涨,进一步推升通胀率。
. 通胀率上升(升幅通常为15%,最高时达30%左右)。
. 通胀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自顶部阶段之后平均持续两年左右。

到了这个阶段,人们的好日子结束,苦日子来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债务、经济、政治、货币等相互叠加,导致形势进一步恶化。一些隐蔽的问题,例如会计作假、腐败等,纷纷浮出水面。这种形势令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诱发国内资本外逃。

这是债务周期的底部阶段,恰如泡沫阶段的倒影。在泡沫阶段,投资者不顾一切地冲进市场,到了这个触底反弹阶段又都不顾一切地冲出去。在资产和货币上亏损的人慌忙逃离,观望的人唯恐靠近,从而出现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供过于求导致资产价格不断下跌。这是通胀性债务周期的至暗时刻,这种螺旋式下降过程会自我强化且态势迅猛。触底带来的痛苦是如此强烈,促使定价和政策发生根本性质变,而这种质变最终会带来局势的逆转。在戏剧作品里,危机往往为变革和重生埋下了种子,人生也一样。

由于货币变得非常廉价,进口大量减少,国际收支逐步得以恢复平衡。这种状况,有时再加上国际援助(例如,IMF、国际清算银行和其他跨国组织提供的援助),会带来必要的调整,也常常伴以政治洗牌(那些不良政策的决策者将被那些实施有效政策的人取代)。

这个阶段的重要经济变化或特征如下:
. 经济活力(GDP缺口)大幅减弱(平均下降8%)。
. 失业率上升。
. 经济活力大约一年后探底,GDP缺口最低接近–4%。

E:正常化阶段

当一国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相对于他国货币取得平衡时,形势就会好转,并最终恢复正常。虽然这种平衡部分是通过贸易调整实现的,但资本流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债务周期进入正常化阶段首先应当归功于央行成功说服投资者再次持有本国货币,其次是消费和进口的下降幅度足以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决策者如何让投资者看好该国货币从而保持资本流入?所谓看好该国货币,是指鼓励人们用该国货币储蓄和投资,而不是借入以该国货币计价的债务。最重要的是,需要在适当的利率水平上(利率对于国内经济环境而言不能太高)为投资者提供正回报。虽然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决策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保卫汇率阶段保住汇率,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低汇率具有以下功能:(1)有利于贸易平衡;(2)能产生正回报;(3)维持适合国内经济环境的利率。

如前所述,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让货币大幅快速贬值。虽然这会让那些做多该货币的人利益受损,但也为那些抄底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诱人的获利机会,因为持有该货币很可能获得正回报(即期汇率上升加上利率差异)。在货币急剧贬值的形势下,利率不需要上升到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就能产生吸引人的回报率。总之,要确保投资者在相对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这是疲软的国内经济所需要的)上获得正回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货币贬值的幅度足够大。

国际收支基本面的好坏,以及央行是否愿意控制印钞和货币的贬值,这二者同时决定了货币的总回报率(即汇率变化加利率差异),进而影响投资者做出买入或卖出该货币的决定。使货币贬值就像服用可卡因一样,偶尔为之可以获得短暂的刺激,但滥用就会损害健康。在决定买入该货币之前,最好先看看央行的行动。如果投资者的回报率长期为负,并且货币持续贬值,这往往是决定经济是否将出现恶性通胀的关键点。此时,央行的目标应当是尽量让货币贬值,为经济和国际收支提供必要的刺激,同时保持适度的货币紧缩,使持有该货币的投资者有利可图。如下图所示,外国投资者持有该货币的回报率开始为负,但在货币贬值大约一年后反弹。

即使整个国家没有达到债务上限,但某些国内机构可能已经达到债务上限。这时,决策者必须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进行资本重组,并通过定向提供流动性管理不良资产。通过为急需救助的机构提供流动性(一般通过增发货币),决策者可以避免引发紧缩性债务危机或进一步的资本外逃,但需要小心平衡印钞的通胀效果。

债务周期探底通常会发生以下情况:
. 进口的大幅减少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经常账户状况(平均改善幅度为GDP的8% 左右)。
. 资本流入停止下降并趋于稳定。
. 资本外逃得以缓解。
. 国家向IMF和其他国际机构求援,获得稳定的资本来源,特别是在外汇储备有限时。
. 大约一年后,短期利率开始下降,但长期利率仍然相对较高。短期利率见顶后,经过两年左右回落到危机前的水平。短期利率下降具有刺激效应。
. 随着利率下降,远期汇率相对于即期汇率反弹。
. 随着汇率稳定,通胀率下降。通常在债务周期触底两年后,通胀率回到危机前的水平。

当然,这些都是平均水平,实际数据取决于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见下文)。

国内经济状况大面积恶化,消费与进口减少,可以缩小国际收支逆差。经过债务危机,一国的进口平均萎缩10%,经济增长率大跌,股市下泄超过50%。通常,危机爆发大约18个月后,因进口下降,经常账户从逆差(占GDP的6%)转为顺差(占GDP的2%)。在危机的早期阶段,出口发挥的作用较小。往往在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出口才会收缩(因为其他国家的经济有时也放缓),在随后几年才会反弹。

通常,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恢复元气。在上一轮债务周期中亏损的投资者抗拒回归,因此需要一段时间才会看见资本大量流入。但是,国内商品和劳动力的价格随着货币贬值而下降,这对外资具有吸引力,因此资本开始陆续流入。在出口回暖和外国直接投资增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重回增长轨道。如果决策者保护和重组重要的金融机构,那么国内金融渠道仍然可以为经济复苏提供支持。周期又回到早期阶段,启动下一轮良性循环:生产性投资机会吸引资本流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上升,从而吸引更多资本。

. 一两年后,收入和消费抬头。
. 经济活力从底部恢复到平均水平需要大约三年时间。
. 汇率稳定之初,实际汇率被低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被低估10%左右),货币依然廉价。
. 出口略有回升(升幅为GDP的1%~2%)。
. 几年后(平均4~5年),资本重新回流。以外币计价的股票也要经过大约相同的时间才会恢复。

-To be continued-
理论联系实际

19-04-15 07:50

0
0415 大型债务危机模板(03)典型通缩债务危机(上)——雷达里奥


2.1 典型通缩性债务周期的各个阶段

典型长期债务周期的7个阶段。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经济体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和偿债总额占GDP的比例,周期时长为12年。

1)周期的早期阶段

在周期的早期阶段,债务增速不会快于收入增速前提之下债务增长强劲。因为债务增长被用在那些可使收入快速增长的经济活动。
例如,企业通过借钱拓展业务,提高生产率,从而支撑收入增长。
在这一阶段,债务负担很小,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因此,私营部门、政府和银行都有足够的空间来增加负债。债务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既不太热,也不太冷。这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期。

2)泡沫阶段

在泡沫阶段初期,债务增速快于收入增速。快速增长的债务导致资产回报率和经济增长率加速上扬。这一过程通常会自我强化,因为收入、净值和资产价值的增加提高了借款人的借款能力,因为贷款人根据以下条件决定贷款金额:
(1)借款人用于偿还债务的预期收入或现金流(在提高,无论这个提高是否具备泡沫);
(2)借款人的净值或抵押品价值(随资产价格上涨而上涨,无论这个价格是否具备泡沫);
(3)贷款人自身的贷款能力(无论贷款人是否仅仅是BB)。
在这一阶段,以上所有条件都持续向好。虽然这种情况不可持续(因为债务增速高于偿债所需的收入增速),但借款人自我感觉资金实力雄厚,因此会花的比挣的多,并借钱高价购买资产。----泡沫会越来越大。

这是长期债务周期的上行阶段。
在这一阶段,相对于整体经济的货币供应量与债务人通过收入、借债和出售资产所获得的资金和信贷总量,还款承诺(即债务负担)呈上升趋势。这种上行阶段通常持续数十年,主要是由于央行定期收紧和放松信贷而出现波动。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带来短期债务周期,若干个短期债务周期叠加,形成长期债务周期。

长期债务周期得以持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央行降息是循序渐进的。降息会增加资产价格的现值,提高资产价格,进而增加财富。这样一来,偿债负担就不会增加,信贷购物的月度偿还成本也会降低。但这个阶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债务人的偿债总额将等于或大于可借入的资金,债务总额(即偿还资金的承诺)严重超出现有的资金数量。当债务总额相对于资金和信贷不能再增加时,这个过程就会逆转,于是开始去杠杆化。

虽然有点儿过于简单化,但基本说明了泡沫膨胀和萎缩的发展过程。

泡沫始于牛市

在股市合理上扬期间,人们往往会过分预期这一走势的持续时间,从而导致泡沫出现。
牛市最初是合理的,由于利率较低,投资性资产(例如股票和房地产)更具吸引力,因此股价和房地产价格上涨,经济形势改善,带来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改善,企业可以承担更多债务,企业价值增加。

随着资产价值增加,净值和支出/收入水平上升。投资者、商人、金融中介机构和政府坚定了对经济持续繁荣的信心,进而推动加杠杆化进程。经济繁荣也吸引不想错失良机的新买家进入市场,助长了泡沫的出现。很多时候,政府提供隐性或显性的担保,鼓励贷款机构肆意放贷,导致出现低收益贷款和泡沫。

随着新的投机者和贷款人进入市场,信心进一步提升,信贷标准下降。银行提供大量贷款,一些基本不受监管的新型贷款机构蓬勃发展(这些非银行贷款机构被统称为“影子银行”系统)。影子银行机构通常不太受政府保护。在这个阶段,会有大量新型贷款工具涌入市场,大量的金融工程应运而生。

贷款人和投机者轻松赚钱,迅速发财。投机者抵押资产的净值上涨,又可以获得新的贷款,进一步助长泡沫膨胀。这时,大多数人认为这不是问题。相反,他们认为这恰好反映和证实了经济繁荣的景象。
债务周期的这个阶段通常会自我强化。
以股票为例,股价上涨会增加企业的支出和投资,从而提高企业利润,进一步拉高股价,降低信贷息差,鼓励企业增加借款(因为抵押品的价值增加,企业盈利增长),进而影响企业的支出和投资等。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认为资产是宝贵的财富,认为没有资产的人都错失了良机。
在这种形势下,各类机构都买入资产,造成资产负债出现严重不匹配,具体形式如下:(1)短借长贷;(2)承担流动负债,但投资非流动资产;(3)利用借入资金投资风险较高的债务或其他风险资产;(4)以一种货币借款,用另一种货币贷款。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获得预期的价差。在此期间,债务水平持续攀升,而偿债成本上涨得更快。下图展示了这种情况。

资本市场的共识会反映在定价里。虽然历史证明未来可能与预期不同,但人们往往认为这种共识能较好地预示未来。人类的天性就是随大流,并且会过分依赖近期的经验。正是这一特性,价格反映的共识,人们推断近期的良好形势会延续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与收入比率的增长非常迅速。下图显示了通缩性去杠杆化案例中债务在GDP中占比的典型发展路径。典型的泡沫阶段会持续三年左右,在此期间,债务在GDP中的占比年均增长20%~25%。下图中,两条线分别反映了在长期债务周期的不同阶段,债务总额在GDP中的占比变化和偿债总额在GDP中的占比变化。

泡沫最有可能发生在经济周期、国际收支平衡周期或长期债务周期的顶部。随着泡沫阶段接近顶峰,经济最为脆弱,但人们自认为富裕程度最高,对未来的信心最大。在桥水研究的案例中,泡沫阶段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平均约为300%。下面是典型泡沫阶段的一些关键指标和一些粗略的平均值。

货币政策的角色

在许多情况下,货币政策并没有限制泡沫,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在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良好,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时候。市场往往认为在这一时期生产率繁荣增长,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不断加强,纷纷举债购买投资性资产。此时,关注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央行往往不愿意充分收紧货币政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过这种情况,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前10年的中期也曾出现类似的情况。

这是大多数央行政策面临的一大问题。央行政策以控制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为目标,并不针对泡沫管理,但在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似乎并不过高的情况下,央行政策带来的债务增长为泡沫的产生提供了资金。
央行应当把“保持债务水平的可持续性”作为目标之一,确保无论信贷被用于何处,收入增长都足以偿债。
央行决策者有时会说,泡沫难以发现,评估和控制泡沫不是其职责,控制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才是。但资金和信贷是由央行控制的,当这些资金和信贷卷入债务问题时,会对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造成巨大影响。泡沫破裂会带来最严重的萧条,当然要由助长债务增长的央行来控制泡沫。泡沫的极度膨胀和破裂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忽视泡沫管理决策者就是SB。

当通胀率过高,经济增长过热时,央行通常会适度收紧货币政策,上调短期利率。
但典型的货币政策并不足以管理泡沫,因为泡沫仅出现在一些特定的经济部门,而央行关注的是整体经济情况,在泡沫阶段央行的政策反应往往会滞后。与此同时,借款人还没有出现偿债成本攀升的压力。在这个阶段,支付利息的钱越来越多地来自借款,即以债养债,而不是收入增长。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信号。

当泡沫破裂时,形势急转直下,造成泡沫的那些因素同样使经济衰退出现自我强化的特点。资产价格下跌拉低杠杆投机者的股票和抵押品价值,导致贷款人撤回资金,投机者不得不进行抛售,进一步压低资产价格。此外,风险较高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会出现贷款人和投资者“挤兑”(提取资金)的现象,从而导致流动性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受影响的一个市场或多个市场规模很大,杠杆率很高,存量债务可能会带来系统性威胁,债务问题可能会摧毁整个经济。

发现泡沫

虽然各个案例的具体情况不同(例如,泡沫大小,泡沫存在于股市、房地产市场还是其他资产市场,泡沫破裂的具体过程等),但在不同的案例中,泡沫的相似之处远远超过不同之处。
每一次泡沫都是一系列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的产物,可以通过研究其背后的逻辑关系了解泡沫的形成。了解了泡沫形成的关键特征,就能很容易地识别泡沫。

为了能在重大债务危机发生前识别危机,桥水研究了所有主要市场,分析市场中是否存在泡沫,我们还研究了泡沫破裂会冲击的领域。泡沫最明确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

(1)相对于传统标准来看,资产价格偏高。
(2)市场预期目前的高价会继续快速上升。
(3)普遍存在看涨情绪。
(4)利用高杠杆融资买进资产。
(5)买家提前很长时间买入(例如增加库存、签订供应合同等),旨在投机或应对未来价格上涨的影响。
(6)新买家(之前未参与市场者)进入市场。
(7)刺激性货币政策进一步助长泡沫(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泡沫破裂)。

如下表所示,根据我们的系统测量,过去的泡沫包含大多数或全部上述特征。(N/A表示数据不足。)

在这一点上我想强调,认为仅靠一个指标就可以预测债务危机是否即将到来是错误的。例如整个经济体的债务与收入比率、偿债与收入比率,虽然这些指标都很有用,但仍不足以说明情况。为了更好地预测债务危机,我们必须考察单个实体的具体偿债能力,而这是平均值无法体现的。更具体地说,即使整个经济体的债务与收入比率或偿债与收入比率较高,只要债务在整个经济体中的分布较为平均,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问题,相对糟糕的情况是,大量债务集中在某几个重要实体中。

3)顶部

当资产价格受到大量杠杆式买盘推动,市场全面上涨,杠杆化水平和资产价格过高时,走势逆转的条件成熟。
这反映了一个普遍的原则:如果市场已经好到不能再好,但每个人都认为它还会更好时,市场的顶部就形成了。

虽然顶部的形成是由不同的事件造成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顶部出现于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提升利率时。
在某些情况下,紧缩是由泡沫本身引起的,因为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上升,产能极限开始承压。在其他情况下,紧缩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
例如,在一个依赖向外部债权人借款的国家,由于外部原因导致借款被撤回,会使该国出现流动性紧缩。如果一国收紧货币政策,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导致外资撤出。外资撤出的原因可能与该国的经济形势无关(例如储备货币国家因周期性经济形势而收紧流动性,或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回落等)。此外,如果债务的计价货币相对于收入的计价货币升值,就会对借款人造成尤其严重的挤压。有时,意外的现金流不足(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偿债压力骤增,都会损害资产价格(例如股价),导致反向的“财富效应”,因为贷款人开始担心自己可能无法拿回现金。借款人受到挤压,因为他们的新增借款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还债,再加上有时债务无法延期,借款人的支出增速减缓。这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未来现金流的假设过于乐观,借款高价购买投资性资产。通常情况下,此类信贷/债务问题会比经济周期峰值早半年出现,最初产生在最脆弱、泡沫最大的经济部门。风险最高的债务人开始无法按时还款,债权人开始担心,信贷利差上升,高风险贷款增速放缓。市场开始抛售高风险资产,选择持有低风险资产,造成收缩范围扩大。

通常,在顶部的早期阶段,短期利率上升,与长期利率的利差(即长期贷款相对短期贷款提供的额外利息)逐渐缩小或消除,与持有现金相比,贷款的吸引力下降。由于收益率曲线持平或倒挂(即长期利率相对于短期利率处于最低水平),就在泡沫破裂之前,人们开始觉得持有现金更好,这种心态的转变减缓了信贷增长,引发上述态势发展。

在顶部的早期阶段,信贷体系部分受损,但其他部分仍然健康运转,人们看不出经济正在走弱。因此,虽然央行仍在加息和收紧信贷,但衰退已不可避免。通常情况下,在股市触顶前5个月左右,信贷紧缩的速度是最快的。此时的经济高速运转,需求给产能造成压力,失业率通常处于周期性低点,通胀率持续上升。短期利率的上升使持有现金更具吸引力,提高了资产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削弱了高风险资产的价格,放缓了贷款增速。短期利率走高后,信贷购物成本更高,因此需求增速会放缓。短期利率通常在股市触顶前几个月达到峰值。

杠杆化水平和价格越高,刺破泡沫所需的紧缩程度越小,泡沫破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大。要了解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需要知道的不是紧缩的具体程度,而是每个特定部门对紧缩的敏感性和损失的传导机制。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分析的是经济中的每个重要部门以及这些部门中的每个主要参与者,而不是整个经济体的平均值。

在泡沫刚刚破裂的这段时期,资产价格变动造成的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大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但人们往往会低估财富效应的影响。在泡沫破裂的早期阶段,股价下跌,但企业盈利尚未下降,因为与此前的盈利和预期的盈利相比,此时的股价相对较低。投资者会误以为此时的股价下跌是买入机会,但没有考虑到,未来的事件可能会导致盈利急速下跌。逆转是自我强化的。随着财富水平下降,收入减少,信誉状况会恶化,限制贷款活动,从而损害支出,降低投资率,也降低融资购买金融资产的吸引力。这反过来又导致资产的基本面进一步恶化(例如,经济活力减弱,导致企业盈利长期低于预期),市场会进一步抛售资产,压低资产价格。这对资产价格、收入和财富产生了加速的下行影响。

-To be continued-

--------------
TGB上图太麻烦了。TGB的朋友阅读没图的版本好了。
理论联系实际

19-04-12 18:46

0
0412 大型债务危机模板(02)雷达里奥 


1.6 典型长期债务周期/债务大周期模型

通过48个债务周期研究,我认为,导致实际GDP降幅超过3%就可以称之为萧条。
将受影响的国家分为两组:
(1)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较低,没有出现通胀性萧条的国家;
(2)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较高,出现了通胀性萧条的国家。
由于一国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和通胀率的相关性为75%左右(这应在意料之中,如果一国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较高,萧条的发生往往伴随着通胀率走高),因此可以把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较高的国家和出现通胀性萧条的国家分为一组。

通常情况下债务危机,是因为债务和偿债成本的增速,高于偿债所需收入的增速,不得不去杠杆。

典型的债务危机中,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缓解危机,但当央行无法降息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
在典型情况下,每个短期债务周期(即经济周期)的顶部和底部的债务与收入比率都会高于此前一个短期债务周期,多个短期债务周期叠加,就形成了长期债务周期,直到推动债务扩张的降息无法继续。

自1910年以来美国的债务水平和偿债负担(包括本金和利息)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债务水平上升,但利息负担仍然持平甚至下降,因此偿债成本的增幅不及债务水平的增幅。这是因为央行(美联储)通过降息保持债务融资扩张,但当利率降至0% 时,央行就无法继续使用降息这一政策工具了。此时,去杠杆化进程就开始了。

注意:
(1)该图没有展示各类实体负债水平的差异,而理解这一差异非常重要;(2)该图仅展示了通常意义上的债务,没有包含养老金和医保等负债,而后者的规模要大得多。

1.7 对周期的考察

债务模型重点关注萧条之前的时期、萧条时期和萧条底部过后的去杠杆化时期。

债务危机分通缩性债务危机和通胀性债务危机(主要取决于一国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

数据采集是这样的:21个通缩性债务周期案例和27个通胀性债务周期案例,每个周期时间跨度都是从萧条底部之前5年延续至萧条底部之后7年。

长期债务周期在很多方面与短期债务周期相似,但长期债务周期更为极端,因为债务负担水平较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货币政策效果又不够好。
在大多数情况下,短期债务周期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小幅颠簸(小规模的繁荣和衰退),而长期债务周期则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大繁荣和大萧条。1929大萧条,和2008金融危机,长期债务周期的去杠杆时期典型。

短期债务周期中,限制支出的因素仅仅是贷款人提供信贷的意愿和借款人接受信贷的意愿。信贷宽松带来经济扩张,信贷紧缩则导致经济衰退。信贷供给量主要由央行控制,央行一般可以通过降息刺激债务周期发展,推动经济走出衰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短期债务周期的顶部和底部的经济活力都会超过上一个周期,债务总额也会持续增加。因为人总是喜欢借钱、花钱,而不愿意还债,这是人的本性。因此,短期债务周期遗留问题累积,造成了长期债务周期。

在长期债务周期的上行阶段,尽管人们负债累累,贷款人依旧可以自由地提供信贷。这是因为债务周期的上升阶段会自我强化:支出的增加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资产净值走高,从而导致借款人的借款能力提升,进而增加采购和消费支出。
因为人们总是乐于承担更多风险。
新生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工具往往不受监管机构的监督和保护,因此更具竞争力,可以带来更高的回报率,承担更高的杠杆率,提供流动性更强、信用风险更大的贷款。
提供了过于充裕的流动性,产生了过于高杠杆的借款人,带来经济活动的表面繁荣,贷款人也因形势大好而沾沾自喜。
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债务增速不会永远超出偿债资金和收入,债务问题早晚会出现。

债务与收入的比率一旦达到极限(债务和偿债成本的增速,高于偿债所需收入的增速),上述过程就会反转。
资产价格下跌,债务人偿债出现困难,投资者因为害怕而保持谨慎,抛售债务,或拒绝将债务延期。导致流动性问题,人们不得不削减开支。
由于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削减开支导致收入水平下降,人们的信誉度降低。
资产价格下跌,进一步挤压银行,而偿债金额还在继续增加,导致支出进一步减少。
缺乏信贷和现金的公司减少开支,造成股市崩盘,社会冲突加剧,失业率上升。
恶性循环不断自我强化,经济萎缩的局势难以扭转。
债务负担过重,必须加以削减。在经济衰退时期,央行可以降息并增加流动性,以此放宽货币政策,改善贷款的能力和意愿。
但在经济萧条时期,因为利率已经达到或接近0%,无法再降,一般的政策措施已无法增加流动性或资金。

这就是长期债务周期的形成过程。从信贷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债务周期。(很详细,基本每句话都翻译写上了)

像戏剧一样,债务周期这部剧幕起幕落,在历史上不断重演。

纸币有两个功能:交换媒介和财富储藏手段。
纸币的这两个功能决定了它服务于两个主人:
(1)希望获得生活必需品的人,这些人一般为金钱而劳动;
(2)用金钱的价值来储藏财富的人。
我们把第一类群体称为无产阶级工人,把第二类群体称为资本投资者。前者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赚钱,后者通过“借出”自己对金钱的使用权,以换取债务人还本付息的承诺、业务所有权(我们称之为股权或股票),或其他资产(例如房地产)。这两类群体和政府(规则制定者)是债务周期这部剧的主要角色。这两类群体通常都可以从借贷交易中受益,但有时交易会导致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

一个人的金融资产是另一个人的金融负债(即偿还资金的承诺)。如果对金融资产的索取权远远超出了可提供的资金,就必须进行大规模去杠杆化。这时,为支出提供资金的自由市场信贷体系就会失灵,甚至会在去杠杆化进程中发挥反作用,迫使政府进行大规模干预,央行不得不成为债务的大买家(即最后贷款人),中央政府需要重新分配支出和财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债务重组,减少未来支出索取权(即债务)对应的金额(即资金)。

资金索取权(债务)与货币供应量(即偿债所需的现金流)之间出现这种根本性失衡,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解决方案不外乎我之前介绍的4种方法。这个过程对所有相关方来说都是痛苦的,有时甚至会引发无产阶级工人和资本投资者之间的斗争。事态严重恶化时,甚至会导致贷款受损或被视为非法。历史学家说,信用创造所带来的问题正是高利贷(为获取利息而提供的贷款)被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视为有罪的原因。

后面我们将讨论造成重大债务危机的债务大周期,债务周期如何运作以及应如何对其妥善管理。通缩性萧条和通胀性萧条是两种主要的债务危机,在开始之前,我想先说明两者的差异。

. 在通缩性萧条中,决策者会通过降息应对最初的经济萎缩。但当利率接近0%时,这一政策工具就无法有效地刺激经济。此时,债务重组和财政紧缩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没有适度的刺激措施(尤其是印钞和货币贬值)产生平衡效果。在这个阶段,收入下降速度快于债务重组速度,偿债会减少债务存量,但为了支付更高的利息成本,许多借款人不得不承担更多债务,因此债务负担(债务和偿债总额占收入的比例)上升。如上所述,通缩性萧条往往出现在大多数债务是国内融资的、以本币计价的国家,因此最终的债务危机会带来强制抛售和违约,但不会造成汇率问题或国际收支问题。

. 通胀性萧条经常出现在依赖外资流动的国家。这些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以外币计价的债务,无法对债务进行货币化(即央行印钞购债)。当外资流动放缓时,信用创造就会变成信贷紧缩。在通胀性去杠杆化进程中,资本外流导致贷款水平和流动性急剧下降,同时汇率下跌拉高通胀率。由于决策者分散不良影响的能力非常有限,大量债务以外币计价的通胀性萧条特别难以管理。

我们将从通缩性萧条开始分析。

-To be continued-
理论联系实际

19-04-12 18:45

0
0412 我对当前A股的看法--浅谈行为金融


01

罗伯特席勒(《非理性的繁荣》作者)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是:在资产定价实证分析领域有重大贡献。

罗伯特席勒说:几乎没什么方法能准确预测未来几天或几周股市债市的走向,但也许可以通过研究对三年以上的价格进行预测。

所以对明天的走势进行定价在目前应该是不现实的,所有的那些预知明日走势的家伙们,都先看看柜子里是否有比诺贝尔更NB的奖杯先。

罗伯特席勒的得奖,是因为他对行为金融的开拓,增补了传统金融的拼图。

传统金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理性人假设,即所有的人总是会理性的选择对自己最好的那个选项。

这个假设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不是那么符合实际。所以势必,传统金融会出现一些瑕疵。

所以,一个介乎社会心理学和金融学等的边缘科学就出现了。这就是行为金融学。

它致力于理解人类行为,将其与金融联系起来。

02

远的荷兰郁金香,近的比特币,都让我们见识了人类的非理性。

而实际上,这种非理性一直存在于我们的金融市场之中。

就A股来说,2018年后半期,市场跌跌不休,理性人能够嗅到机会,非理性人不断怨天尤人;今年3月,理性人越来越谨慎,非理性人一直买买买。

行为金融的落地,在我看来,我们就必须关注到市场情绪。

很多的大妈段子,也是在说这种情绪,广场舞大妈都入场了,说明情绪高涨亢奋,券商大厅门可罗雀了,说明市场陷入低谷情绪低迷。

我们几乎不和大妈们一起跳舞,也极少去券商大厅,所以我们通过各种新闻及市场对新闻的处理来观测市场情绪,因为情绪最终是要回到市场,与之相互作用。

趋势行进过程之中的反向大K线,就是一种情绪的体现。

A股在3月8号的反向大K线,表明市场的高昂看涨情绪已经开始降温,配合上其对应的成交,说明极多的资金已经开始转变对市场的看法。

这个时候,简单依据技术交易无视情绪变化的资金,在4月初的多头入场,就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因为它的盟友并不多。

所以在3月开始,我的A股基本策略,就是去年的场内头寸要拿稳,场外准备入场的,需要非常谨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3月到现在,只有过一次技术性卖出动作,没有入场动作。

亚当斯密说,操作市场就是个占位置的游戏。

我的屁股下的位置比你们都要好,我何必起身寻找新的位置?当游戏快结束的时候,我再慢慢站起来即可。

03

行为金融通过市场情绪来落地,市场情绪通过我们对市场环境的解读和市场的处理对比来理解判定。

我们解读环境利空,市场却涨了起来,情绪高昂;解读环境利多,市场却跌了下去,市场情绪低迷;解读多空皆可,市场却大涨或大跌,自然能理解到多空双方的强弱对比。

一切,都是为了理解市场的多空强弱。

技术突破或技术反转了,那自然是多空对比完全改变,跟随操作随之而来。技术走弱走强,在跟随操作层级上当然不用理会。预测操作的,回顾一下诺贝尔奖得主的说法。

技术之外的多空强弱关系理解,当然也要框架化,量化,可统计化,一致性化。否则你赚的再多也就是个高明些的赌徒。

技术之外的强弱关系理解形成的多空对比改变,也有各自的跟随操作行为。多空均衡不动,多空出现一方压倒胜利,跟随行为就此产生,直至再次发生变化。

多头压倒空头,跟进多头,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场内多头获利累积,其心态发生变化,场外多头不断入场,场外多头将越来越少,直到多空重新回到原先的平衡,或者转变为空头压倒多头。

A股去年10月到今年1月,多空力量对比在外部环境变化(管理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化,企业自身的价值开始凸显等)之下发生变化,多头开始逐渐增强,直至1月降准,多头开始压倒空头。

走势上展现为一段时期的整理。

随后多头在外部环境持续的各种利好信心之下,不断的增强力量,到2月份之后,随着政策的落地发酵,多头再度增强信心,彻底压倒了空头。

走势上展现为多头突破。

随之而来的是趋势的自我强化,市场保持着多头对空头的彻底压倒。

对各种负面信息开始忽视,直至累积,到管理层开始调控(对违规资金的罚款、近期对各种违规行为的整治),多头和空头的力量对比再次发生变化,多头被削弱了,多空重新达成了平衡。

走势上展现为反向大K线和后续的横盘整理。

多头一直保持着对空头的优势,没有被空头反转,市场上各种多空消息都有,市场参与程度也开始下降,多头试图继续正反馈自我增强,但未能点燃市场的热情。

走势上表现为4月的上升,及近期的整理。

听起来像事后,但我确实是这么理解和这么做的。

对近期的A股,并未有太多的多头强势压倒空头的走势,从每天的涨跌停上,赚钱效应持续性上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什么时候,当这些情绪表现消失,热情重燃,那么我们可以判定市场又到了单边乱涨的捡钱阶段。

当前,继续使用技术判定来保护场内利润,场外资金乖乖的等待好的入场抢位置机会,那就行了。

-END-
理论联系实际

19-04-11 15:19

0
0411 再谈至暗时刻


这篇文章写的我……

开场的时候,标题叫:至暗时刻再说明
结束的时候,标题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不是我跳脱,真是不由自主的就过来了,很顺畅,很符合逻辑……

01

至暗时刻就是黑夜与白天轮回之时的那个临界点之前那个时刻,是最黑暗的时刻,在它之后是白天压倒黑夜的转变。

在投资里头,就是空头转多头前那段时间。因为抓转折点太难,所以抓最差的那个时段。

利润会比较大。

如同我去年10月中旬抓的 000550600150 (终于可以又来吹个牛了,感觉就是一个爽字)。

02

无论是抓行业的至暗时刻,还是企业的至暗时刻,都是为了他们将来的崛起。

所以,他们能重新崛起是前提。

就行业来说,就不能找那种可以被替代的,所以衣食住行是最合适合理的,因为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最重要的是不可能被放弃。

比如说军工,作为国家的存在保障,不可能被放弃的行业,所以如果出现军工企业的某种大面积瘫痪症状,那绝对是行业绝佳的入场点。

来听一听道氏是怎么说的:

空头行情末期,市场对于进一步的利空消息与悲观论调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市场笼罩在悲观的气氛中,股息被取消,某些大型企业通常会出现财务困难。……

回顾一下08年金融危机的转折点,大面积的大型企业出现财务困难——所以说那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回顾一下15年的暴跌,是否同样出现大型企业的财务问题;再回顾一下去年,大型企业,那些国企的债务违约还有记忆吧?

这些事件出现的时候,管理层就会出手,或通过债务重组(2016的去杠杆),或通过释放流动性,或通过各种财政刺激,或各种组合拳,哪一次不是这样开启的?

雷达里奥在《大型债务危机模板》中对此有详细阐述(我正在翻译),可观之。我在1月初的牛市到来如何选股和经济周期六阶段也有一些说明,可搜索之。

03

认定行业之后,除却买入指数基金让指数基金做分散投资之外的,直接投资的就需要选企业了。

如果没有固定心理目标,那就比较好办。

如同选600150一般,找自身与行业其它对手有不同的。

600150与其它军工不同的地方是,这个货必有摘帽行情,当然,现在又多了一个南北船合并行情。如同前一轮的 600415 一般,题材会在上涨趋势之中自己出现。

如同选0550一般,人家和其它车企相比,咱别的没有,就是手里现金多。

危机之下,谁最牛逼?答:有钱的最牛逼。

老叶已经忘记是 002146 在那一轮大涨里教会的我这个道理了。

印象里,当时熊市,002146的消息是,咱手里有20亿现金,于是这个货就像参加奥运一般,比其它地产跑得更高、更快、更强。

上汽不服气,我也有现金。答:你又没跌下来。

如果有固定的目标,就是想要投资这个企业,那就得和昨天一样,仔细想一想,它是否有正反馈循环,这个至暗时刻,是否打破了它的循环圈。

它有没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且它源源不断的投入以保持这个竞争优势。

像茅台、阿胶、云南白药,这些东东的优势还有一个特点,边际成本。

如同可口可乐一样,我就这个配方,然后做100年,卖100年。茅台阿胶云南白药也一样,我就这个配方,卖1000年都行。省出来的研发成本都是利润鸭。只要他们自己不作死,行业危机的时候,就是入场的时候。

如同各种航空,飞机平时得维护,永久了得换,还有海量的机组人员要养着,这些白眼狼整天不是想着跳槽就是傍大款,心累,成本高。航空产业链大部分的风险都压在了航空公司头上,航空公司业绩随着经济大幅波动就符合逻辑了。

长期投资航空公司,不如长期投资机场,对吧?又或者航空业大改革,将这些成本分摊到产业链其它环节上去,但,那很难实现。所以你拿上海机场的长期走势图和东航南航的长期走势图比较一下,就能理解长线牛股和长线震荡股的为什么。

对于长线牛股来说,需要的就是等待它的不打破自身正循环的至暗时刻,对于长线震荡股来说,需要的就是等待它的行业至暗时刻。

04

事实上,做非技术类型持仓交易的套路,换个说法,做中长线的套路,做价值投资的套路,做成长股的套路,就在于此。

在至暗时刻之前,这个股票都是下跌的状态,价值在下降,并未开始成长,在至暗时刻之后,这个股票可能开始了震荡,说不定已经破净,开始展现价值,而将来的成长也已经显示出了一些预期。

做技术交易的,没有所谓的至暗时刻,因为它只能顺势交易,所有的喊着越跌越买的技术交易者都是SB。

嗯?我算个啥?

我算个球吧。一下滚到技术者这边,一下滚到非技术型那边。反正,谁的方法这个时候有用,我就听谁的。这样可以吧?

-END-
理论联系实际

19-04-11 14:11

0
0411 大型债务危机模板(01)


前言

我这么屌,有两个因素.

屌一是因为我和大家(经济学家,其它投资者)的视角不同,我通过资本市场押注经济变化,资本市场反映实体经济的变化,所以我必须关注推动资本运动的相对价值和流动,资本运动也反过来推动这些经济周期。

屌二,是判断对错我都觉得很屌,因为这些经验和教训,在书上是学不到的。

我读了很多的历史资料,来深入研究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以验证我的想法。我认为我必须了解危机的运作方式,找出每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特征,完善对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的设想和研究,建立每种现象的典型模型。同一类经济现象,就要记录每个案例的差异,分析原因。

我发现,各案例之间的相似度很高,类似的事件一遍一遍的发生。

于是,和桥水搞了债务模型。而且,这个模型运转良好。

我将分享以下内容:
(1)我的典型债务大周期模型;
(2)针对三个标志性案例的详尽研究(2007—2011年的美国,其中包括“大衰退”;1928—1937年的美国,其中包括通缩性萧条;1918—1924年的德国,其中包括通胀性萧条);
(3)针对48个案例的研究纲要,其中包括过去100年间发生的主要债务危机。

我保证,如果你能好好学,天天向上,债务危机这个东西没法阻挡你的脚步。

最后,我的观点,你要也罢,不要也罢,反正我觉得很屌。

1.1我如何看待信贷和债务

信贷是指赋予他人购买力,他人承诺今后偿还该购买力,即偿还债务。借出能产生效益,能还,就是好信贷。反之就是坏。

个人而言,信贷少一点好,经济而言,需要信贷来增加经济发展。因为好信贷能创造足够多的收入来还本付息(这个就是直接经济效果),达到资源更优化配置。债权人债务人WIN-WIN。也会有在将来会获得更大收益的好信贷(诸如教育等,叫间接经济效果)。

贷款标准宽松,可能会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债务问题。

1.2 与拒绝借债相比,不良债务的代价

大量举债的风险主要在于决策者是否有意愿和能力将坏账损失分摊到多年。
决策者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两个因素:
(1)债务是否以决策者能够控制的货币计价;
(2)决策者能否对债权人和债务人施加影响。

案例:10亿铁路,运营效益只有预期一半,债务减计50%,坏账?但,铁路运营25年,分摊50%,就能接受,而且还多了基础设施。

1.3 债务危机是否不可避免

能躲过债务危机的自律性国家极少。

只要有贷款,就有各种人性,周期,泡沫,不管你的出发点如何合理。而且,从政治角度看,放宽信贷比收紧信贷更容易。

这是产生债务大周期的主要原因。

1.4 债务危机为何呈现周期特征?

周期是指一系列合乎逻辑、以固定模式反复发生的事件。比如,信贷扩张和信贷收缩,推动经济周期发展,有完美的逻辑支撑。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对个人、国家都是,只要有借贷,就有了一系列机械性的、可预测的事件。

案例:《大富翁》,游戏初期(信贷宽松,流动性泛滥),地产为王,游戏后期(信贷紧缩,流动性紧张),现金为王,所以要赢游戏,要在现金和地产之间找到最佳组合。

正常情况之下,贷款从峰顶向下触底逆转向上的过程之中,都有自我强化的动作。上升时,贷款支撑支出和投资,推动收入增加,资产价格上涨,更多贷款,更多更多后续跟进,直到顶峰泡沫破灭。

以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和基建为增长支撑的经济体,容易受大规模周期性波动影响,因为这些借贷所拉动的各种需求和生产,在大楼竣工之后就消失,债务无法偿还,经济下行。新兴经济体容易出现债务周期。

新兴经济体还进入周期,还因为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导致相对竞争力下降,进而导致出口增长率放缓。

泡沫是因为不计后果的贷款和不切实际的预期带来大量无法偿还的债务引起。典型表现:越来越多的借款被用来还债,导致借款人债务负担加剧。(我去,经常听到上市公司融资,其中部分资金用于偿还贷款。)

偿债成本(连本带利)超过维持支出的借款时,债务上升周期就会逆转。
新增贷款的增速放缓,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增加,还本付息明显无法持续,新增贷款进一步减少。支出和投资增速的放缓导致收入增长进一步放缓,资产价格下跌。

坏账、债务违约出现。拥有巨量无法还款借款人的高杠杆贷款人,叫高度集中敞口风险,这种人要挂。
他们不仅自己挂,而且带来连锁反应。盘子铺越大,挂的越可怕。从银行到保险公司,到非银行信托、经纪自营商,乃至特殊目的公司。

这样的债务周期通常会产生两类问题。

(1)因借款人无法按期还本付息而产生损失。损失可能出现的形式有定期付款金额下降或债务价值减记,两种形式也有可能同时出现。就是各种花式赖账。(话说,2016年我们整的债转股,也是一个大杀器呀。花式赖账新方式)

(2)贷款以及贷款所支撑的支出下降。即使债务危机得到解决,过分举债的实体未来也难以维持危机前的支出水平。这种情况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1.5 能否妥善管理大部分债务危机,以避免出现严重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只要债务是以一国的本币计价,则决策者都有可能妥善处理。因为有自主权,可以平摊到1000年以后。

债务危机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债务本身,而是来自以下因素:
(1)决策者缺乏知识,或缺乏权威,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2)整顿债务问题带来了一些政治后果,在惠及一些人的同时,损害了另一些人的利益。

我需要重申的是:
(1)当债务以外币而非本币计价时,一国决策者分散债务问题的难度将增加;(如欧元区)
(2)虽然债务危机可以得到妥善管理,但一定会有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管理债务危机的关键,决策者要知道如何充分运用自身的政策工具,并有采取政策措施的权力,他们要知道每年的债务分摊比率,了解债务分摊中何方受益,何方受损,损益几何,从而令整顿债务问题的政治后果和其他后果尚可被接受。

决策者可以采取以下4种政策措施,以降低债务与收入之间的比率和偿债总额与用于偿债的现金流之间的比率。

(1)财政紧缩(即减少支出);----会通缩,有利减轻债务负担
(2)债务违约/重组;----会通缩,有利减轻债务负担
(3)央行印钞,购买资产(或提供担保);-----会通胀,刺激经济增长
(4)将资金和信贷从充足的领域转向不足的领域。

和谐的去杠杆化(降低债务与收入比率,同时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下文将解释)是这样的:经济活力和金融资产价格得到改善,同时债务与收入的比率下降,从而逐渐使名义收入增长率回升至名义利率之上。(日本央行大冒险似乎和这个不一样,它加速宽松,不踩刹车,猛踩油门)

-To be continued-
理论联系实际

19-04-10 15:18

0
0410 京东,是至暗时刻么?


01

自大强子去年美国的那事之后,京东所流传出来的消息似乎都不那么友好。

各种捕风捉影的大强子夫妇花边新闻,三大高管离职,一个内部邮件淘汰三类人&取消快递员底薪,都将京东置于火上燎烤。

京东的股价在2018年1月见顶,随后下跌了一整年,几乎创下上市后的市值新低,好在2019年一季度,随大市上涨了50%(19~30)。

京东这个企业的至暗时刻是否已经到来,或者已然度过?

02

至暗时刻的判定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2018年汽车制造行业的至暗时刻判定,比企业的至暗时刻判定轻松很多。

马上迎来光明的那一刻,是最黑暗的时刻,称之为至暗时刻。在它之后,在行业上,是行业会越来越好,在企业上, 是企业将走完下降,进入上升期。黑暗越来越淡,光明占据主线。

在至暗时刻进行买入动作是最大化利益的动作。

简单的看一下京东年报,可以发现,京东的2017年是他的高光时刻,毕竟扭亏,但2018年,增速下降迅速,从勉强盈利回到大亏行列。

营收的持续增加,说明企业运转正常;增速下降过快,说明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在营收增加的情况之下净利润下降,说明企业内耗严重。

同类横向比较,阿里巴巴,2015到2018,净利润分别为243亿、714亿、412亿、639亿。或许和拼夕夕可以拼一下,因为后者2017净亏损4.9亿,2018净亏107亿。

阿里作为巨头,享受行业的红利,但2018净利也没有下降。看来是京东和拼夕夕自己的问题。

感觉京东和阿里就像是航空和机场,前者连年亏损,碰上好年头,能赚一把,但一般是亏损,而后者就每年盈利,长期盈利。

无论如何,从年报上来看,当前京东至少是进入了黑暗时刻。

03

落井下石本就是人间常态,何况京东自己还有各种作死。

京东的各种行为为何定位作死,是因为京东当前的各种行为与之前的企业人设互有矛盾。

硅谷那些顶级公司,用福利和制度来激励员工的创造和灵感,各种肉眼可见的制度只为这些服务。国内很多企业在这一点上都学到了福利,而忘却了目的。

于是就变成了公司的人设。而玩人设的,终将被人设玩死。

两夫妻天天在外人面前说自己多恩爱,一般是有什么不满需要这些人设来麻醉自己;整天挂在嘴边为兄弟两肋插刀,不如真心诚意为兄弟举杯相邀。

京东或许从开始的时候,就走错了路?造成了现在的修正与之前宣传相矛盾情况。

04

2018年是一个大势下降的年份,诸多公司市值都如京东般出现下降,幅度不同。下降的幅度,和今年上升的幅度都不同。

有一些所谓错杀的公司,今年已经回到去年高点。对于它们来说,走出至暗时刻非常简单,因为时间是它们的盟友。

奈飞应属被错杀的公司,2018年跌去市值几乎一半,2019一季度,重新涨了回来。

奈飞所在的娱乐行业,一定是和经济周期直接相关的。经济好,娱乐业收入高,经济差,娱乐业收入自然下降。华尔街有过一句话,看街上的姑娘裙子长短,就知道市场的走向。足以说明问题。

奈飞是作为一个正反馈循环企业的典型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只要这个正反馈环没有除问题,时间会带动奈飞不断向前。

优质的原创作品带动付费用户增加导致收入增加,于是给原创作品投入更多,产出更多的优质原创。

2018年奈飞提价事件,与奈飞股价下滑的时间相一致。反应了市场对提价导致的付费用户流失,从而对正反馈循环的担忧。

然而奈飞仍旧产出了海量的优质原创作品。我没有统计,但是奥斯卡典礼上,传统导演包括斯皮尔伯格等对奈飞的炮轰,包括大卫芬奇等一线导演在奈飞旗下的制作,都显示了奈飞仍旧保持着极强的竞争力。它的循环圈并没有被打破,股价借助指数的回暖回到原价就顺理成章了。

把国内的华谊兄弟和奈飞比一下,就知道正反馈循环有多重要。

那么京东的正反馈循环圈在哪里?

05

汽车行业在我们发明传送门之前是很难消失的,所以可以凭此认定,经济下滑,大型汽车企业遭遇到了各种危机之时,就是这个行业的至暗时刻。

互联网企业这样思考就会要了它的老命,因为互联网行业有长尾效应。

某个不知名的企业,推出的产品抓住了某契机,就能很快扩张,成为独角兽,巨头。拼夕夕就是这样的典型。

而当它们成长之后,将会从原先的一点突破扩散到全面覆盖,对原有巨头造成冲击。TX对头条的严防死守就在于此。

京东,如果一直想着凭借自身体量成为大而不能倒的企业,那一定是打错了算盘。

一个企业要能够从泥潭之中走出,需要有一套清晰明朗的正反馈循环体系。

产品或服务,带来更多的销售收入,提升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一直因为边际成本而不致力于提升产出更好的产品,提升更好的服务的企业,一定会滞留于某个天花板。

我自己是在2012年的时候开始使用京东的,但是这几年的购买体验开始下降。

上次妻给长辈买一个产品,前后折腾了一个月,京东始终站在商家的角度未能切实解决问题,已让妻卸载京东APP。

现在,京东的物流开始对其快递业务做内部整改了,这不免让我心存怀疑:你还能保障你的物流体验么?

虽然我只剩下小米手环和小米双肩包,但我仍旧认为现在买京东,不如去买小米。

-END-
理论联系实际

19-04-09 15:16

0
0409 宏观交易,36岁实现财务自由,人身自由


01

Pauol Pal是一位宏观交易员,曾在高盛任职,后来做格理集团对冲基金经理,然后在36岁时,解决了财务自由,随后人身自由随之而来,退休。

我们叫这种行为急流勇退,功成身退。

作为一名成功的宏观交易员,Pauol Pal把宏观趋势比喻成永远都拼不完整的拼图,偶尔会一瞬间豁然开朗,但有时又要从头开始。他认为,追寻宏观趋势,就是去寻找缺少的那块拼图。

Pauol Pal的工作环境,使他相比其它交易者有天生优势,因为在公司里负责欧洲股票经纪事宜,他可以和当时国际顶级投资思维接触。其中有保罗·都铎·琼斯、斯坦·德鲁肯米勒、老虎基金、索罗斯基金、LTCM等。在他们的影响之下,Pauol Pal缓慢的构建自己的投资地图。

而一次放空南非股票的事件,冲破了他原有的思维定势,加速了地图的拼接。

接客户的指令,在几天之内放空南非股票十多亿美金,几个月后又买入了所有的放空。当时操作之时,Pauol Pal一头雾水,事后,客户解释说:他们根本不关心股票。

南非有两种货币。其中一种货币外国人无法获得。外国人可以获得那种离岸货币,所有人都希望这种货币贬值,利率超过20%。

要让这种货币贬值,就必须支付巨额利息,但在岸货币不会受到投机者的影响。可能通过在南非抛售南非股票,基本上就是卖出股票,获得南非兰特。那么你可以出售这些南非兰特换取美元,然后再买回来。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能以0.5%的利率借贷南非货币,这就是股票借贷的成本,而相比之下股票的定价利率为20%。基本而言,这就是利率套利,可以做空货币,之后南非货币下跌了50%左右。

Pauol Pal意识到,资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以及相互之间会产生连锁效应。一扇大门对他打开了。

他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突然顿悟的。

1994年,亚洲债券市场被炒得沸沸扬扬,股市走高,却没有增创价值。之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通过这一市场事件,Pauol Pal意识到所有这一切,是经济、市场、曲线图、失衡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他开始理解通货紧缩、债务和货币挂钩,等所有的宏观因素。

从一个技术分析员,到宏观交易者的蜕变在那一年突然就发生了。

02

在Pauol Pal的宏观世界里,宏观意味着生活在未来和过去,而不是现在。

如果生活在当下,你会想目前什么在左右价格,而不会去增创更多价值。而我们的增值是始终生活在未来。

宏观投资需要思考的是:未来的趋势如何,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些方式的概率是多少。

这个观点不在索罗斯的书《索罗斯--走在曲线前面的人》书中有不停的提及。

我们可以先看看价格源自哪里,以及我们目前的状况。

市场现在是牛市,还是熊市?是否一直在盘整?图表具体表现如何?
凭借这样的思维模式,Pauol Pal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直至他和他的伙伴们犯下相应的巨大错误。

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犯错,事后回顾的时候,也都是沙雕级的错:过大的赌注,承担了波动的代价。

原应损失有限的交易突然亏损了四倍之多。Pauol Pal意识到,国度复杂的解读交易通常会让你自己面临完全不必要的风险。

当然,从那次失利之中,除了不要建过大的头寸成为市场的猎物,他也明白了,如果要了解什么是资产价格的关键驱动力,那就是经济周期。

03

外表上的经济活动强劲,处于周期上升,可能内在并非如此,市场走势也不一定如此反应。

当这些内容处于矛盾之中时,Pauol Pal总是等待更多信息,等待真正的机会。走势与他的经济框架必须一致,否则观望。观望不是简单的在场外,而是进一步思考机会在哪里。

举个例子,2016年,印度突然宣布禁用大额纸币,他们称之为非货币化。在全球所有自由主义者跳脚的时候,Pauol Pal认为无需去分析首先出现的情况。因为所有人、所有报纸都在这么说,群体思维开始盛行。

他需要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他意识到这不是第一步,这是任何经济体开展最大规模转型的最后一步。这是整个印度经济的数字化,是对印度所有人采取的数字生物识别技术。

印度现有13亿人,对12亿人进行指纹或视网膜扫描采集,形成类似一个社保编号。

这听起来不错,但在印度,这意味着你现在要突然证明自己是谁,因为很多人没有出生证明。

这突然开始让人们变得更加自由。这就是指纹的神奇之处,这个新的技术也被称为IndiaStack,这意味着你的所有详细资料,例如水电费、银行资料,都可以附加到指纹资料中。

在未来,使用指纹,只需要20秒就能进入一家手机商店、得到一部电话和一个账户,这令人兴奋不已。意味着可以在20秒内用指纹开立一个银行账户,非常惊人。不仅如此,一个名为UPI的付款接口与IndiaStack相连。付款接口实际上就像比特币,是一个没有中间人的无障碍支付系统。基本上,人们可以相互之间使用指纹即时转账,没有中间人,不收取任何费用。它可以处理的流量是比特币现有流量的50倍。

所以,这就具有革命性。

印度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把人们带入金融体系中。印度的现金使用率达97%,但现金流通减少之后,他们被迫开立银行账户。

这样做可以调整银行的资本结构,迫使资金进入银行系统,允许银行再次借出。为基础设施支出贷款,修建道路、桥梁以及印度所需要的一切。

所以这将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改变经济。

农村的穷困人口现在突然可以拿到手机、银行账户和补贴。他们只需要证明自己是谁。这样还消除了中间人的腐败行为,这些中间人会私吞这些穷人的钱。这意味着补贴直接发放给穷人,不需要任何中间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将彻底改革经济。没有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能够像印度这样如此接近数字化。

整体而言,这非常有利于印度形成更长久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不会随着外来资金的进出做出大规模调整,或者可能发生任何其他事情。但这个经济体系拥有没有债务、渴望从事贸易、做生意的年轻人口,而且现有经济体制严谨度较低,自由度较大。

所以,印度长期增长率将会非常高。这些因素让Pauol Pal非常兴奋,这就是他的看过去看未来。

04

在索罗斯那个时代,投资者可能在一年内赚到100%的钱,而突然有一年就下跌到30%,或者任何其他情况。这都是回报驱使的。

然后,它变成了投资的养老基金。他们想让它看起来像一只债券。那时候的大公司对此趋之若鹜,像Brevan Howard公司,这样可以在波动较低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回报。但是那却卷入了全球的所有资产,因为每一个人,所有的养老基金,都想要以5%的波动,来获取10%的回报。或者8%的回报,4%的波动。随着债券收益率下降,它就变得越来越低,越来越低。所以,基本上它们被认为是债券收益率。

看到了这种结局,Pauol Pal决定退休。Pauol Pal意识到对冲基金业务即将日落西山,并且正在走向死亡,因为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同一投资期限内竞争。

Pauol Pal认为整个行业正在面临着困境。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甚至变得更加困难。

有一天和一群朋友在西班牙品尝葡萄酒时,Pauol Pal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创办一家媒体公司来应对这种挑战呢,不要把金融当成娱乐,而是当作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认真对待人们的生活积蓄。使财经资讯大众化,让所有人都能知道。我是指高质量的资讯,而不是财经电视上三分钟的原声摘要,再或者是低质量的简讯,承诺一周实现10倍的回报。

就是Real Vision。

现在,躺在地中海某处,喝着香槟,遥控着Real Vision的Pauol Pal最后给你一个建议:聚焦行为金融。

-END-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