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改革开放,走过资本主义两百年长路。为什么?也许是我们的两千年文化。也许吧。
40年改革开放,"拿来主义"大放异彩,因为我们必然是追赶。总有一天,无处可拿。或是追上甚至超越,或是别人关闭了大门。这一切难道不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贸易战也好,技术封锁也好,都没什么好争辩的。本应顺其自然。
40年可以追赶别人的200年,40年是否可复制别人的200年?当大家接近同一个起跑线,是否有能力自主可控的完成新的长跑,这需要跑200年的方法,而不是拿40年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供给侧的长流水。比如
可口可乐 。持续消费的刚需和不可破的秘方。对比到大A,谁说茅台和白药不应该牛。当然不指望所有公司都有生产长流水的秘方,至少你得有长流水,至少你得有持续生产秘方的能力。比如intel,
新经济 下的刚需芯片(长流水),和持续提高芯片等级(新配方)的能力。资本市场和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为了发现有潜力的企业,保护有能力的企业,形成为社会提供长流水的能力。
2000年的历史文化,可以产生茅台和白药,但是不能产生intel。或者说,40年的改革开放,新的组织模式下,类似intel的企业还不多。本来就不应该多啊,刚需能有几种,吃喝拉撒睡,教育医疗住房购物娱乐。能够耐得住寂寞并且最终长大的长流水企业能有几个?华为或许算一个,可惜不在大A。
这里看的是我大A。回归本质,从人和社会的基本刚需看,寻找在特定方向具备长流水潜质的企业,是投资的未来方向。注册制总是要来的,马儿是跑出来的,需要仔细再仔细挖掘。
一个简单的方案,回望二十年,看这个企业在干什么,有没有在某个领域或者产品有时间的积累,未来有没有继续积累的潜力。芯片应该算一个大类,医药也应该算一个大类,新材料也会是一个大类,新经济(支持新型生产关系比如网络购物,网络游戏)也会是一个大类。
这里抛砖引玉,生物
医药行业 国内的监管一直是比较严的。在绝大多数企业都在走拿来主义道路的时候,真正踏实研究几十年,形成突破解决刚需的新产品,必然是可选择的标的。比如最近坛子里面常常在吹的“苯维莫德”新产品或是一个可选择的标的。
单纯一个产品只满足了一个基本的方向性选择条件,虽然有接近二十年研发的时间积累,还需要若干年的市场实践锤炼。获取抓住了长流水,是否能保持“秘方“的不停迭代,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是否有这个能力。至少有这样一个起步,若是真的,那也是了不起的。
抛砖引玉,期待坛友们能提供更多的”长流水“投资标的,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