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助力行情延续,兼聊
比亚迪 这个周末重点搞明白了两件事。一是放水是如何造就靓丽的经济数据和华丽的K线;二是现在的股市到底贵不贵。
第一个问题理论比较复杂。简单解释就是,当经济出现悲观(也就是经济危机)时,往往出现有钱的人不花钱,想花钱的没钱花。大家都尽量不欠钱,存现金。这时候依靠信用建立起来的价值部分就会破灭,导致企业没钱发工资也没钱赊账维持生产,整个经济链条就断了。
当年没银行啥事,所以那时的
金融数据变化不大,只记得4万亿。而今年财政发力主要体现在发债和降税,不过这只是一部分。现在由于投资基金的兴起,类似国家集成电路产投基金这类实质上逆势投资的水流存在,单纯看国家放水了多少万亿其实是很难看出市场流动性到底有多少的。因此今年虽然没有4万亿,但实际水量应该远超这个数了。
政府由于发债拿到钱,迅速拿去采购,干工程,这样相关企业就获得流动性,资金从债务转为企业现金流。部分行业的企业因为政策引导把钱拿去投资,实现了资本扩张,有些扩张经过一定周期后就反映为利润或者经济增加值,而投资本身就是增加值,这样经济数据就不会差。另一部分拿去付工资,源于政府或企业的负债就变成了个人现金流,这样就业与消费也不会差。由于今年对小微和重点行业的债务减免,有些资金基本没有成本的流动着。有些原本因为准备金锁定的流动性,在特殊时期被释放出来,成为放大货币乘数的条件。
所以,尽管我们今年没有看到多少万亿的放水计划,但实际与历次危机相比,水量应该是数倍之巨。上周社融数据出来,基本上为当前行情再次助力。
从经济学家的分析和统计看得出,从放水到股市上涨,一般有1-3个月的滞后期,而收紧流动性也是同理。
中美都是从6月份才开始小幅收紧流动性,但与3-5月相比还不足以逆转。 所以在宏观层面,目前的行情还真不是什么减持、喊话能够迅速降温的。
我原本觉得这波放水流会类似2019年那样,一波情绪完结,随着机构获利抛盘的增加就逐步冷却了。不过最近两周各种公司公布业绩看,着实吓我一跳。翻看熟悉的公司,大部分都是100%+的业绩增幅,就连上千亿规模的企业,最少也是50-60%的增幅。当然,我关注的那些公司也基本属于当前根红苗正,涨势不错的股票。
虽然现在新兴行业估值已经很贵:
但如果发生了这个循环:
企业估值就变成了可以溢价的产物,机构投资就不会纠结于静态PE如何,而会去关注什么时候企业盈利增速出现拐点。
结合前面放水的理论看,滞后约一个季度的政策投入,2季度没有看到明显收紧,这就保障了3季度大部分行业的高景气。3季度持续政策支持,又会造就4季度高景气。看样子为了实现小康之年收官任务,有些事还真可以容忍,只不过看破不说破而已。那3季度政策会不会发力呢?看看当前水灾就应该心里有底了。 企业层面也很配合。一般在会计处理上企业有很多可以收放利润的地方。2018-2019很多优质企业暴雷,说不定就是在洗澡后等待一个翻身的时机。很明显今年就是机会,所以不排除今年半年报中很多企业调整盈利预支了股价。
从美国发展看,2018年初曾经出现过一波企业盈利下滑引发的调整,后来因为科技企业别是云计算方向盈利超预期特又拉了回去。然后是川普开始放水继续拉一波,再往后就变成无法撼动的“固收牛”。
如果哀股仅仅是因为流动性边际收紧而企业盈利扩张,或者股价高估但债券利率依旧很低,这两种组合都不足以撼动目前上涨的趋势。
本轮上涨的高景气行业,大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为什么这些行业会高景气呢?我发个图:
很明显,这叫国产替代。国产替代既有如华为手机主动崛起的替代,又有毛依战世界单边主义风气的被动替代。我开始关注 $立讯精密(SZ
002475 )$ 是这样给他做笔记的:
就跟口罩一样,以前不做不是因为不能做,而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而一但脱钩发生,需要不计一切代价自己干的时候,成本与效率就不重要了。这种发展不但催生大量新的投资确保经济数据可观,同时拉动了就业与产业发展。另外,随着沿海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和国际投资方面,也会收获许多,整个经济结构会更加均衡。
因此当前很多股票看起来很贵,但是距离美股估值来讲,我们千亿以上的新兴行业公司还太少。从近期大量申报的科创企业看,很多
医药公司在大量上市。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个方向中国赶超的速度也会加快。
周末在一个聊车的网站看到比亚迪汉的介绍,瞬间激发了我研究的兴趣。经过大量测评资料的阅读,我感觉比亚迪汉有可能媲美2014年的华为MATE7,一代国产神车的崛起。
在华为MATE7之前,国产手机根本不敢挑战3000元价位,但一个时代就从那悄悄开始了。华为公司也正式从
老百姓不熟悉不认识的2b品牌成为2b2c的国货之光。 假设一切按我设想的故事发展,一个含有最先进电子产品生产线和最爆款国产神车
琳琅满目的特斯拉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是近期热点投资话题,我上大学时特斯拉刚兴起,那时特斯拉不像现在有口皆碑,而是充满争议。但是,
1、争议是必然的,一个特斯拉起来了,这几年有无数个类似的电动车企业倒下,风投第一是风险。
2、竞争:无论是画饼的乐视,还是走高端路线的蔚来,亦或是跃跃欲试的恒大,都希望在汽车市场分一杯羹。
但成功的只能是少数,因为汽车产业链及其复杂。传统汽车竞争格局基本定调了,电动车上市必会受到传统汽车的打压,因此特斯拉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公布且开放了绝大多数专利,其核心是让电动车赛道有更多玩儿家把市场做大。
3、时机:风投很重要看的是创始人,因此风投和一般投资者关系不大。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应该在赛道柳暗花明时涉足最为保险,哪怕没有赚到前期的利润。要知道红杉、高瓴这样的投资资本投资一堆赛道真正能成功的也只有少数。
马斯克的地位和乔布斯有的一拼,是创时代的人物,Model3的大获成功,使得特斯拉的营收更上台阶。2018年全年特斯拉收入达214.6亿美元,净利润从2017年亏损19.6亿美元缩窄至亏损9.8亿美元。业绩拐点出现了,才是一般投资者入场的时候。
4、Model 3 在美国的销量超越同类型的宝马5系、奔驰E级、奥迪 A6等传统豪华燃油车型,全年销量超过14万辆,市占率达35.7%,成为2018 年美国中型豪华轿车市场冠军。
5、限制特斯拉的是产能,特斯拉在中国上海开设超级工厂,总算是以最快速度解决产能问题。预计2020年即可年产15万辆
特斯拉当下的市占率以及未来的产能释放,同时加上和中国的深度合作,以后很多零部件采购会偏向中国企业。这给国内上中游的汽车带来了机会。
产业链根据生产环节和生命周期,可分为四大部分:
上游-资源:主要由金属资源锂矿、钴矿、稀土矿产类等企业组成。
中游-三电:主要由电池材料、电池、电机、电控等环节组成。
下游-整车生产与销售:主要由主机厂、批发零售体系组成。
后市场-汽车充电、运营、报废回收:主要由充电桩制造与运营、整车运营(、电池回收等企业构成。
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特斯拉产业链的相关企业。
新
能源产业链最重要的就是上游和中游,在这些领域,全球前十的公司,中国都占了一大半。
受退补政策的影响,2019年
新能源汽车销量在130万辆左右;按照规划2020年将达到200万辆,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00万辆,行业长期将保持向上。特斯拉来中国一方面是产能,另一方面是控制成本。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全球最完整的锂电池产业链和最好的成本控制能力。
投资方向:
特斯拉国产化之后,选择大的供应商是趋势,因为规模化之后,在保质保量前提下,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鲶鱼效应凸显,对于特斯拉的大型供应商投资机会可不再局限于特斯拉,而是全球电动车产业链的订单将纳入中国企业。(宝马、大众、丰田纷纷加快新能源汽车投产)
因此,整个新能源产业链首先要关注的是电动车高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首先是围绕动力设备展开。
例如:动力电池的
宁德时代,拥有全球近40%的份额。
做锂电池设备的
先导智能,也将获得收益。
其次是重要零部件,
隔膜的
恩捷股份,市占率接近50%
做负极材料的
璞泰来等等
企业众多大家可以自行梳理。
然后是直接受益的配套商:
例如
拓普集团和
旭升股份等包括内饰件、减震及轻量化产品供应商。
最后,可以关注的是确定性大的细分行业龙头,例如,充电桩
同时根据最新的国家“
新基建”投资计划,新能源充电桩纳入其中,未来的想象空间可想而知。特斯拉预计2020年在中国大陆的超级充电桩新增4000个以上,该数量是过去5年建设总量之和。
风险:
1、目前国内新能源供应链中核心的锂电池产能还是过剩的。按照规划产能,预计2020年国内锂电池产能将超过200GW,可以满足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用电需求,行业整体产能过剩明显。
2、特斯拉为降低成本通过自主研发,生产动力产品,可能直接抢上游生意
3、在补贴全面退坡和传统龙头车企全面电动化的背景下,
新能源车产业链需求与降本压力齐升,机遇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