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这座城市在全国的“曝光度”可以说是非常抢眼。
日前,科技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发布了2018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结果,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合肥、杭州、深圳、苏州、青岛、天津、西安、武汉。
合肥继去年成为最大“黑马”以来,今年继续位列榜单第三,足以可见,合肥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攀升中。
不止于此,在2018年11月份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国家在重大战略投资和项目立项中,用国家意志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而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之一, 近几年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
从上世纪90年代“呼应浦东开发,建设新合肥”,到“长三角副中心”,再到如今的城市地位瞬间上升至国家战略,合肥“发展坐标”的每一次调整,都伴随这座城市“能级”的不断增强。
1949年成立的合肥市,市区面积只局限于城墙之内。那时候,很多人觉得环城马路以外的地方都是郊区。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合肥的城市规划日益完善,地理版图不断扩大。
1951年11月,合肥成立车站、东市、西市3个区;
1958年7月,肥东县、肥西县、巢县划归合肥市;
......
2011年,合肥将形似“金饭碗”的中国第5大淡水湖巢湖纳入为自己城市的内湖,至此,合肥的城市发展进程由此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如今,合肥已经把安徽省政府迁往了巢湖之滨的滨湖新区,“一个湖改变一座城”,合肥终于有了大省省会的气象!
城市发展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经济总量的变化。2005年,合肥的GDP为853亿元。2018年,增长至7822亿元,涨幅达到917%,合肥的发展速度在中国的城市中绝无仅有。
高铁通往更多城市,机场不断提档升级,地铁时代快步走来,合肥港拔锚启航……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
枢纽 地位初步奠定,支撑起合肥经济脉搏强劲跳动。
高铁奔驰,连接八方。合肥不仅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越来越短,连通东西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也在逐渐延伸。东有合宁线连接南京、上海,西有合武线通往武汉、成都,北有合蚌高铁直通北京,南向将通过京福高铁连通江西、福建。
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中,合肥未来有九向高铁,包括已通车的合蚌高铁(向北)、合宁城际(向东)、合福高铁(向南)、合武动车组(向西)。未通车的商合(西北),郑合(西北),合杭(东南),合安九(西南),合连(东北)。
鲲鹏展翅,宏图万里。在这个体系中,合肥已经由盲肠普铁变成了联通中东部的高铁枢纽,成为“八纵八横”时代的最大赢家。随着这些铁路的建成和开建,合肥将真正成为开放式的交通枢纽,闪耀中部,辐射八方。
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合肥经济呈现蓬勃活力的内在动因。
近年来,合肥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
新能源 汽车、
太阳能 (4.160, 0.01, 0.24%)光伏……一个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腾空而起。
家电行业是合肥少数具有根基的制造业,彼时正值长三角产业转移,国内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合肥承接家电相关企业转移,增加产能。2011 年,合肥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2008年,吸引
京东 方6代线项目落户,是合肥招商引资最为典型的成功案例。京东方落地生根,发展良好,先后在合肥建成国内首条6代、8.5代和全球首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2016年合肥液晶显示屏产量达2.2亿片,产量和配套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集成电路是合肥市2013年起,结合自身科研优势,投入大量资源培育的另一产业。合肥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李浩淼介绍,经过发展,合肥现有集成电路企业100多家,是国内少数拥有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的集成电路产业城市。
重大的科学突破离不开科研仪器的进步。合肥是除北京之外中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三大科学装置全部设立在合肥。这些造价不菲的“国之重器”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国际大科学计划等提供了有力工具,对开拓研究领域、推动前沿突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潜力巨大的量子信息、
人工智能 、可控核聚变等技术上,合肥诞生的学术成果在世界上颇具影响。
就这样,依托自身强大的科教优势,合肥涌现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高新产业。
科大讯飞 (35.060, -0.20, -0.57%)领衔的中国声谷,扎堆高新区 “量子企业一条街”,实现一亿度运行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合肥在为下一波产业革命中的竞争与合作积攒能量。
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同时,合肥也加入了以上海为龙头的G60科创走廊九城合作机制。连深圳、杭州都还是“国家创新中心”,但也称不上是“国家科学中心”。可见,国家对“霸都”合肥的重视和高度扶持!
2018年11月份,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最新出版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发布了“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合肥入选全球50强!
而早在2012年和2013年,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中国自然出版指数》就对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城市按照论文质量标准,进行了基础研究实力排名。排名显示,合肥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京、沪两市。“二线的城市,一流的科研”,这是当时报告对合肥的一句简短评价。
如今,合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已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目前,合肥市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2017年,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666户,位列第7;发明专利申请量32828件,位列第4;发明专利授权量4917件,位列第8;技术合同交易额144.43亿元,位列第8;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3.15%,位列第3。现在的合肥,基本上每天诞生1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天申请发明专利近90个、获得授权13个以上;每天技术合同交易额近4000万元。
从环城到环湖,从"141"城市组团,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合肥的成长脚步从未停歇,且越来越快。
2018年10月份,合肥市社科联(市委讲师团、市社科院)组织召开“2018年度省市领导圈定课题”之“合肥特大型城市建设空间布局研究”中期成果研讨会。
这也意味着合肥正在为建设特大型城市做准备。根据2017年公布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合肥瞄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
一带一路 ”节点城市,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国家级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到2020年,把合肥率先培育成市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
以“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统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 创新驱动,开启合肥强势崛起的动力“引擎”……“实力”,成为合肥快速成长的最佳凭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长三角区域副中心城市的合肥,也将火力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