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燃料电池补涨龙头理性探讨之002783凯龙股份

19-01-23 19:17 9618次浏览
一発入魂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燃料电池已成为主流,关于低位补涨标的的选择,本ID理性客观探讨一波,杜绝无脑吹票。如有其他亮点品种,欢迎补充

一、正宗!

之所以正宗,请看互动平台董秘的回复:

精华摘录:

1、公司联合程寒松教授组建的湖北氢阳公司,在常温常压储氢领域的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目前已经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2、公司还联合同济大学组建的泰歌氢能汽车公司生产得发动机,部分指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经小批量供货,并在武汉公交上示范运营;
3、此外,公司整合国内外资源,还在氢能乘用车,氢能源制备和储运领域进行战略布局,目前已经在氢能源核心环节,包括氢能源的制备,储运,发动机和应用领域的全方位布局,形成了一定产业链的闭环效应,具备较强的产业优势。

可见,凯龙股份投资的是正正宗宗的全方位布局有国内领先水平且能规模化量产的燃料电池公司!这一点比很多纯粹蹭概念的个股要好太多。

二:盘小绩优还是次新

公司市值26亿,PE19.4,三季度每股净资产高达4.36元,而现价只有7.79!昨日爆巨量也不过1.2亿,在燃料电池板块里算迷你盘。

此处代码有牛股潜质则是玄学理论,仅博君一笑:上市两年次新,代码002783,前有002782可立克曾经的充电桩大牛,后有002785曾经的次新大牛,而且002733、002783雄韬股份凯龙股份……雄韬股份通达信收录进了燃料电池板块,所以人尽皆知;凯龙股份正因为还未收录进该版块所以暂时未被市场注意到。

三:有高送转基因

公司2016年度一度计划10送30!!!之后迫于监管缩减了力度:凯龙股份今晚决定“反悔”,不但缩减了高送转力度,还提高了分红规模,将年报分配方案从“10转30派5元”改为“10转15派8元”。公司的理由是,“为强化上市公司使命担当,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和规范公司运行行为,高度重视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和监管导向”。

公司2017年年报--10转6.00派2.00元。

可见,大股东高送转的意愿非常强烈,只是迫于监管压力把一次送30改成了多次送,所以,是否可以期待2018年报,10送X?

四:生态农业

农业只算暗属性,蹭芭田股份 以及全柴动力 的暗属性,算加分项。

五:减持公告到底减持多少什么时候减持

“本次拟减持股份将不超过4,194,440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1.2563%。计划减持期间为自公司公告之日起的十五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窗口期不得减持),即自2019年2月20日起至2019年8月20日止。减持4.2万手,大约3000W市值。相比那些两年次新直接减持几个亿市值来说规模非常小了。而且,减持要等到下个月20日才开始,岂不意味着这一个月内完全不用考虑减持盘的砸盘影响?而且,高管减持,公司是否会配合出一些利好?这个减持公告到底是看作利空还是潜在的利好?
打开淘股吧APP
10
评论(9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必胜之心

19-01-23 21:12

0
哈哈,最好减持的越多越好。刚放点巨量就放减持消息,司马昭之心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必胜之心

19-01-23 21:10

0
此股集国防军工、军民融合、生态农业、燃料电池、创投概念为一身,而且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投入产出。不涨都难啊
小八剌子

19-01-23 21:00

0
是的,减持改变不了趋势,从周线和月线看,凯龙必是今年的一匹大黑马!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skybreaker

19-01-23 20:26

0
@一発入魂 兄还忽略了一个题材,就是创投。我查了一下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创投。
纸币投资人

19-01-23 20:19

0
几个月前氢燃料电池并没有在风口,哪个投资基金最终目的不是减持变现呢?
一発入魂

19-01-23 20:16

0
地大资环院院长郝义国介绍,“泰歌号”氢能汽车所应用的常温常压储氢技术,可使储氢密度更大、运输成本更低、加氢更方便,且十分安全。很多人担心氢能源汽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会引发爆炸,“泰歌号”不会,甚至比汽油和柴油动力车还要安全。而且,在行驶过程中,只排放水,没有污染。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一発入魂

19-01-23 20:15

0
氢能被称为21世纪最高效清洁的能源,燃料电池是氢能广泛利用的最高效技术。然而,市场上尚未实现氢能大规模应用,主要瓶颈在于氢气的存储与运输导致无法获得低成本、安全的氢气。
衡量氢气存储技术好坏的依据包括有储氢成本、储氢密度和安全性等几方面。此前,各国专家曾发明多种氢能储存方式,包括高压储氢、液化储氢、物理吸附储氢、液态有机化合物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缺陷,致储氢含量低,成本高,稳定性、循环性和安全性能不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主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程寒松博士带领的团队,利用不饱和芳香化合物催化加氢的方法,日前成功攻克了氢能在常温常压下难以贮存和释放这一技术瓶颈,不仅实现了氢能液态常温常压运输,而且克服了传统高压运输高成本、高风险的弊病,所储氢在温和条件下加催化剂释放后即可使用。储氢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超过了美国能源部颁布的车用储氢材料标准。
该项目小组的实验室研究显示,储氢分子熔点可低至-20℃,能在150℃左右实现高效催化加氢,并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储存和运输;催化脱氢温度低于200℃,脱氢过程产生氢的纯度可高达99.99%,并且不产生CO、NH3等其他气体;储氢材料循环寿命高、可逆性强(高于2000次);质量储氢容量>5.5wt%,体积容量>50kg(H2)。据程寒松介绍,其所用催化剂无需再生即可重复使用,5年内无需更新。部分业界人士认为,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有可能引发氢能利用革命。“我们的技术可以做到在常温常压下储氢,而且产品形态也已成熟,可以批量生产。”程寒松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技术突破迅速吸引了企业的关注。据报道,日前中国地质大学、张家港氢力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江苏氢阳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合作协议。江苏氢阳能源公司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张家港富瑞特装公司等单位共同成立。根据协议,项目前期总投资7060万元,江苏氢阳能源公司负责氢能存储、转化、应用材料、装备及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制造、销售,富瑞特装则将为液态储氢技术中试研发提供研究平台。
“泰歌号”氢能汽车通过常温常压储氢·氢能动力系统驱动。常温常压储氢技术,具备储氢密度大、运输成本低、方便快捷、安全稳定等优势。可充分利用现有加油站等基础设施,储氢材料可多次循环使用,成本优势明显。且氢能汽车行驶过程中只排放水,没有污染,实现低碳环保。
氢能汽车是未来汽车产发展趋势,当前欧美日韩纷纷推出氢能汽车量产车型。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已将氢能技术开发利用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武汉市已将氢能产业列入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纳入《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市长万勇担任市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全力推进氢能示范样车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和示范线运营,抢占全球氢能产业制高点。
假装很牛逼

19-01-23 20:14

0
不光高管减持,还有这个大的一直减持


·2018-09-12··出处·中证网
凯龙股份( 002783 )股东拟减持不超过3.5%
 中证网讯 (记者 于蒙蒙)凯龙股份(002783)9月12日晚公告称,持有公司26,220,800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7.85%)的股东新君富通计划在本公告之日起三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和协议转让等方式,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1,690,802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5%)。
一発入魂

19-01-23 20:10

0
客观上来说,高温高压氢能汽车产业在中国的技术水平还有相当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成本高昂、比如国产动力电池性能和寿命低、比如储氢罐的压力低等等。但是在整个宏观能源系统中来说,比较起发展潜力(尤其是材料方面,锂已经是已知密度最低的金属)已经到了尽头的锂电池,以及并网成本高过电价的风电、光电等等来说,氢能的优越性无可比拟,也是未来世界唯一可以采用的高效绿色能源(唯一可行的核电的危害咱不说了),氢能首先应用在汽车上,只是氢能自力救济的途径而已(中科院此前有些院士一再发表“氢能是境外didui势力的陷阱”的言论,直到2015年丰田mirai在日本和美国以RMB26万元的价格销售以后才闭嘴)。
所以,程寒松老师认为常温常压储氢技术的应用场景之一是下图的样子:
 
  
 由上图可知,程寒松老师认为常温常压储氢技术在大规模储能应用方面,体积和成本上具有很高的优势。
可是童鞋们更关心氢能汽车发展的现状呀,我再透露一点小道消息吧:深圳某公司已经量产数千台高温高压氢能物流车,鉴于国家的补贴政策,可以预见同类产能将于一两年内达到10万台级,现在唯一的遗憾就是缺乏加氢站环境(其实有种很简单的方法超低成本就能搞定,然而但是貌似目前还没有人意识到),相信天下才智之士众多,这一切很快就不成问题了吧。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WindStand

19-01-23 20:08

0
2019商业化生产

全球首个"液态储氢"新材料项目在湖北宜都竣工
2019-01-02 08:53:23 湖北日报
2018年12月29日,宜都氢阳新材料有限公司储氢材料项目一期工程竣工。这是全球首个“液态储氢”新材料项目,攻克了常温常压下储氢的世界性难题,将给氢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改造升级等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
氢能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但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瓶颈在于氢气只能通过高压压缩成液体后,用储气罐运输,易燃易爆,使用不便。中国地质大学特聘教授、湖北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寒松带领团队,开发出常温常压下液态有机储氢技术,攻克了氢气在常温常压下存储和运输这一世界性难题。
液态储氢技术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氢气融入到一种化合物“储油”中,形成“氢油”,便于储存和运输。在需要时将氢气从氢油中释放出来,即可使用。加氢和脱氢的过程是可逆的。氢油可以露天存放不挥发,遇明火不燃烧。储油可重复使用,类似于电池重复充放电。
该项目于2017年11月落户宜都,总投资30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年产100万吨储氢材料“储油”。项目一期已完成中试,2019年将步入商业化生产阶段,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轮船、轨道运输和离网储能等领域,未来有望形成百亿级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航母。
程寒松说:“氢能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变革。氢能一旦普及,人类将从内燃机时代跨越到燃料电池时代,有效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短缺、污染排放等问题。”
早在今年10月,该项目还未竣工,订单便纷纷找上门。宜都储氢材料项目经理钟光明说:“武汉三环、成都客车制造厂等企业,正等着我们的产品进行氢能源汽车量产试验。”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