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氢燃料电池板块躁动源于这则消息的刺激
1月10日,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在北京表示,建议国家组织相关部委研究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推动氢能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及实施路线图,建立科学长效的产业发展扶持与激励政策。
2. 周末,消息发酵
1月12日下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19)论坛中表示:“发达国家把氢作为能源管理,创制了科学安全的氢加注站建设和车载氢罐技术标准及监测体系,有力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建议借鉴先进经验,总结试点成果,抓紧研究修订氢能、加氢站和储氢技术标准,提升检测能力,尽快破除标准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加强和完善氢能生产、储运和供销体系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夏鸣九表示:高度重视氢燃料电池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未来商用车的氢燃料电池应用前景十分可期。当前氢燃料电池进入产业高速化阶段,未来几年是产业窗口期。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布局上要补齐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短板。
3. 什么是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的优势
氢燃料电池是使用氢这种化学元素,制造成储存能量的电池。其基本原理是电解水的逆反应,把氢和氧分别供给阳极和阴极,氢通过阳极向外扩散和电解质发生反应后,放出电子通过外部的负载到达阴极。
燃料电池只会产生水和热。如果制氢是用风电、光伏等
新能源 电解制氢的话,整个循环就是彻底的不产生有害物质排放的过程,将实现100%无污染。
除了无污染,氢燃料电池还有无噪声、高效率等优势。
氢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可以达到50%以上,这是由燃料电池的转换性质决定的,直接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不需要经过热能和机械能(发电机)的中间变换。
相比而言,目前的锂电池虽然造价成本低、商业化成熟,但是有明显的能量密度低(续航短)、反应产物有毒、充电慢等弊端。
4. 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商业化初具规模
由于氢燃料电池接近零排放的环保优势,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关注。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已超过2000多辆,且主要集中于商用车领域,产业商业化已初具规模。
2018年3月5日,在
京东 位于上海最大的物流中心“京东亚洲一号基地”,两辆“东风”牌氢燃料电池物流车交付给京东物流。据悉,此前,上海地区已有500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取得牌照和运营资质。之后,京东物流又新增45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投入运营。
氢燃料商用车的批量交付和示范运营,表明其已在商用车领域开始其商业化。
5. 制约氢燃料电池进一步产业化的问题
一是成本不是一般的高,是极高。因为氢燃料使用过程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反应催化剂——铂,这种贵金属成本极高。
二是缺乏加氢的基础设施。目前国内存量充电桩大概60万个,车桩比大概3:1,而国内投入运营的加氢站只有6个,注意是6个!并且有数据显示,氢燃料充电站造价是特斯拉超级充电站的5-6倍。虽然说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100座加氢站,这个量还是太少了。
三是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国内目前燃料电池产业依靠国家高补贴在生存,70%的氢燃料电池零部件需要进口。近日,有好消息传来,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称其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的完全自主化,具有技术水平先进、成本低的优势,如果属实,这对于燃料电池迅速进入产业化阶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氢燃料电池目前正处于从无到有的阶段。对整个新
能源行业 格局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行业自身来说却是质的飞跃。
6. 总结:从无到有的突破,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长期来看,根据国家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规划,2020年电动汽车的补贴退出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至少还将维持3~5年。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进步,以及成本的快速下降,氢燃料电池汽车未来的成本优势将会越发明显,尤其是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发展未来可期。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车将占全球车辆的17.5%。
氢燃料电池就像2005年的光伏、2010年的锂电池,未来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