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一月:冬雨,请不要缠绵

19-01-03 07:26 1743次浏览
天王星168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天变了,春雨绵绵,夏雨也绵绵,秋雨还绵绵,冬雨,请不要缠绵!
2018年底,2场小雪,还是绵绵;2019年第一天,又是一场绵绵细雪。。。
市场也如天气一般,绵绵阴跌不止。。。
净资产,破,如银行、地产、钢铁;
低市盈率,阴跌,如化工、水泥、银行,钢铁;
稳增长,阴跌,如银行、水泥,保险;
喝酒吃药也开始下跌,很小的一个消息就可以崩盘,从茅台、疫苗、带量采购等等,从防御类股票变成死亡板块?
波动率逐步下降,成交量逐步下降,人气低迷。
开始迷茫,蓝瘦香菇,太难了。。。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天王星168

19-01-31 07:54

1
原创: tennight [淘股吧]
其实这种地雷是可以不炸的
临近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

  A股市场却雷声不断,大量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无形资产减值
  28号晚上还是5亿亏损俱乐部,29号晚上已经是10亿亏损俱乐部了,到了今晚,上20亿已经不稀奇了,天神娱乐披露预亏73-78亿,要知道它的总市值才44亿
  而盾安环境原来三板成为独角兽的龙头,被一纸预亏打雷头,三个无量一字跌停,不过明天也应该打开了
  听着滚滚雷声,人心惶惶,都在臭骂上市公司,都在唾弃三年前的并购
  那原罪真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有些三季报预盈后来变脸预亏呢?
这要从2018年11月16日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这文说起:


这篇一万多字的风险提示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以下几点:
  即企业应当在每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这是什么意思呢?
  譬如A公司要收购一家公司B,B公司净资产只有1亿,但是人家业务牛逼啊,一年可以赚1亿,所以按照行业给20倍估值收购,A公司支付了20亿,做账的时候就将差额的19亿做进商誉。
  结果今年生意不好做了,B公司一年下来白忙活了,利润为0,评估价只有1亿,那之前的19亿商誉就要做减值,反应到利润上就是净亏19亿
  然后根据业绩预披露规则,上浮或下跌超过50%要在1月31日前公告
  所以也就有了最近的天雷滚滚
  不过请放心,今天就是最后一天了,根据规则,明晚的公告所署日期是2月1日,也就没雷了

  那怎么看待证监会的这个出发点呢?
管理层的出发点是好的,想一次性将乱收购、溢价收购的水分挤干。

  但这只仅仅是静态来说
  从动态来讲,这么做只是自己埋雷自己引爆,原本这些雷可以不炸的
  为什么这样说?
  2017年开始,*就对中国经济有L型的论断,做实体的人都知道,也从这年开始,实体经济特别难做,特别凋敝,不少民企出现了辞职潮倒闭潮
  被并购的企业多发生在15、16年,其实在估算业绩的时候是按当时经济稳定的情况去估算业绩的,并不能观瞻到17年经济下行的情况,所以到了17、18年,业绩不达标的情况就存在了
  举个通俗的例子:
  就好像开一家餐厅,平时生意不错,日净利100万,估值1亿
  凑巧一天暴雨没什么人来,这天亏损了
  按要求,这家企业每天都得评估自己的价值,而暴雨这天按亏损的标准估算自己价值为0,所以计提1亿的减值
  隔天雨停了,又可以日入100万了
  企业也是这样,17、18年的经济下行后,中央采取了减税降费经济刺激等多种方式刺激实体经济,可能到19年就会大幅盈利,达到或超过原来承诺的业绩
  如果是原来不用强制计提商誉减值,企业熬两年,业绩达到承诺了,商誉也就自动转换为净资产了,雷也就自动解除了(以上排除那种收购是大股东关联资产的,关联资产收购案多是利益输送)
  可是,现在这样强制计提反而是自己引爆本可能不炸的雷,并且给了上市公司很大的套利空间,并且有了更多作假的动力
  什么套利空间呢?
上市公司可以一次性将以前造假的呆账烂账亏损,或者未来的成本费用一次性作为商誉去计提;这样就可以未来几年财务报表特别好看,巨额增长,股价增长

  如果是在最近披露减值后股价下跌,还可以使用回购增持的组合拳,低位买入带血筹码,高位套现
  但是这是有隐患的,对于大多数计提未来成本费用的企业而言,明年业绩的巨额增长并不是实际的增长,在红利摊销完后,企业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局部牛市可能会变成局部熊市
  受伤害的还是目前低位抛出筹码的散户

  再者,对于商誉减值有个致命的漏洞,就是极度有利于重资产行业而不利于轻资产的行业
  重资产行业比如钢铁、化工,设备值10亿,但是它一年能赚1亿,估值12亿,商誉只有2亿,计提的时候哪怕全部计提,也就只有2亿
  轻资产行业比如人工智能、新科技、游戏等等,可能一个团队几十号人就整出一个大项目,像王者荣耀,日流水数亿,工作人员仅仅几十个。这种企业,它的净资产可能只有1亿,但是他同样1年能赚1亿,成长性又高,估值20亿,到了计提减值的时候一次性就可以计提19亿的商誉
  变相的挤压了轻资产行业的生存空间,而往往高科技企业都是人力成本高、硬件成本低,资产数额低,到了计提减值的时候反而成为地雷
  不过…这也符合以前证监会倡导的价值投资观念,买大、买稳的蓝筹就好了,买什么科技企业

  最后再说说,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套利空间,如何分别?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那些主营业务盈利并增长,因为计提减值巨额商誉而亏损的公司其实是没有风险的,因为他们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

  而宏观上来说,此次计提减值越大的公司(前提是主营业务盈利,收购的公司非关联公司),在恐慌盘、韭菜盘出来并走稳后,反而是一个合适的买入标的
  因为只要它们的收购标的经营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善,这些计提的商誉就会反过来做成利润,促进股价增长
  再者,大幅计提减值的公司,普遍都是轻资产公司,因为重资产公司商誉普遍不大,轻资产公司都是科技、娱乐等公司,弹性极大
  最后,也别怪有些公司业绩变脸了
  如果是11月16日前预告年报的,人家压根不知道要计提那么多减值了
  出了规定后,上市一公司一看这下真好,赶紧把以前那些假账全部以商誉做平了吧,会计师事务所也松了一口气,这次财报洗澡完以后也没我事了~

  最后,重申下三个特征
  1、主营业务是盈利并增长的
  2、计提巨额商誉,并且是非关联企业并购的
  3、2017年盈利的,否则被ST就不好拉~
所以说规定和实操自相矛盾

  并购重资产行业没问题,10亿的净资产,赚1亿的钢铁企业,收购价可能还不到10亿
  500万净资产的游戏公司,年赚1亿,收购价500万谁卖给你
但是要分情况看,有些企业是顺带着计提了未来大量的成本和费用
  未来利润会很好看没错,但是这是不可持续的
  一旦这些计提的部分分摊完,又会被打回原形,跟吃春药一样
参考上海新阳三季报,计提了6000万商誉,但是不算在非经常性损益中
  最好的方式还是看下年报
  当然可以用三季报盈利,年报亏损的条件来筛选,缩小范围
其实如此引爆商誉雷,对国家也不见得是好事
  首先,股票因情绪大面积下跌,让本来的质押盘地雷雪上加霜,中央的屡次救市就是因为股市风险影响到实体经济
  其次,人为的制造未来一年的业绩牛,是以无数股民的血泪为代价的,并且很多企业因为提前计提,所以都是不可持续的,为以后埋下风险
  最后,大量的计提亏损,以后的企业所得税就可以用亏损抵扣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