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一下本轮3140点起来行情,我的总体操作思路:
[淘股吧]本轮行情,一开始是以DS点燃的,就是所谓的中国资产重估。毫无疑问,核心就是,以小米、阿里、腾讯等等中概股为代表的中国硬科技股票。反应在指数上,那就是香港
恒生科技指数。所以,2月7日,我满仓目标,就是香港恒生科技为标的的3个ETF。结果,连续大涨之后,2月27日我就全部清仓了,因为短期涨幅太大,明显乏力了。2月28日果然暴跌,同时宣告,DS核心板块的连续暴涨暂告结束。
接下来,我又在3月6日继续开始买进,但这次,目标却是北交所个股,而不是香港
恒生科技ETF了,为什么?因为才一个季度,小米、阿里已经涨幅60%以上了,要知道,都是权重股,对指数影响非常大,如果再继续放任大涨,那么香港指数就会过热,而这,显然是管理层不能认可的。同时,港股,做空机制非常成熟,又是全球投资者参与的市场,一旦这些高科技公司,如果业绩证伪出一点点问题,那么做空力量会非常凶猛。
综合这些因素,我的判断是,虽然港股已经判断是牛市,但这些龙头股票,需要修整,需要歇一段时间,具体休息多久?我无法预测,但至少,需要休息,这,是比较符合逻辑的。
经过反复认真思考,3月6日,我选择的市场是北交所,买了6只个股,最明显特征,全部都是20倍市盈率左右的绩优股。
那为什么会选择北交所呢?之前文章,反反复复已经说了无数次了。那是因为北交所,没有做空机制,没有量化交易,又是30%涨停板制度,而且也是T+1。尤其是,北交所总市值极小,才5000亿左右,200多个股票,全部是超级小盘股;这样的市场设计,是最大化有利做多的;北交所是一个迷你市场,在场外几万亿资金的大环境下,股票筹码和资金之间关系,也就是供求关系,是极端失衡的,筹码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理论上,只要主板有几千亿资金流入,那么北交所哪怕涨到10000点,都是完全成立的。
所以,在整个股市中长期已经走好,港股牛市确定,而港股核心---中概股板块需要暂时休息的前提下,3月份再次买进,只能选择北交所,才比较合理科学,最符合逻辑。
那么,为什么这次就选择了绩优股呢。明明现在,北交所这段时间,每天涨幅榜上,都是绩差股亏损股,都是题材股,已经成为了常态,那我为什么非要偏离热点,偏偏去买进非常冷门,非常边缘化的绩优股呢?
这又得和上面的分析结合起来说了,之前分析,场外庞大资金源源不断流入,北交所那么小的迷你市场,势必造成涨势失控局面,这时候,就得考虑下管理层方面的想法了,如果任由市场连续暴涨,显然是管理层不能允许的,所以,肯定会进行控制。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管理层,会怎么控制呢?那肯定,就是对那些爆炒的纯粹概念的,极高市盈率的,概念股、垃圾股、亏损股,进行警告和处分,从而抑制疯狂的投机行为,防止市场连续暴涨带来的风险。但,倒脏水,不会把孩子也倒掉吧。打击非理性投机的同时,管理层一定会对真正绩优股,进行呵护,进行鼓励和支持。这叫做有打有奖,赏罚分明。因为只有这样,市场才会健康发展,才不会出现风险。
我们比较科创板平均120倍市盈率和创业板平均80倍市盈率,再看北交所平均55倍市盈率,那些20倍左右市盈率的北交所绩优股票,有什么理由,不被重新定位呢?这,是完全合乎情理,完全符合逻辑的。
所以,3月6日,我再买进,决定全部选择了北交所的绩优股。而且,只买不卖,采取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操作手法,因为基于我对大盘中长期看好,以及将来管理层可能的政策,我这次买进的股票,肯定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短时间卖出,肯定必须中长期持有的。所以,这次操作,只会买进买进再买进,绝不会卖出。因为,那是将来非常遥远的事情了。
最后,再谈谈主板A股,这个市场,我之前,也谈了非常多了。因为H股溢价指数始终处于高溢价状态,那么理论上说,A股里面,基本上不存在有投资价值的股票,除了港股没有的,资产重组类股票,其他,基本上都没有任何优势,是不可能得到大主力大机构去买进的。事实上,A股大国企,银行房地产保险等等,陆续回购增持的,通通是H股公司。所以,结论非常清楚,只有当H股溢价指数,跌到100甚至以下,那时候,主板A股,才具备买进价值。当然,主板里面的资产重组股票,是另类存在的,这个类别股票,是不受H股影响的。
也是鉴于此,我主板方面,就选择买进2个资产重组类的股票。不过,这一类股票,非常难把握,非常难分析和判断,所以,仓位占比非常小。
总之,即使行情来了,我们要买股票,也不能乱买,必须要选择正确的市场,正确的股票,必须认真思考,认真分析,看看依据是否客观、合理,是否符合逻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希望在行情发展过程之中,占有先机,才可能大概率跑赢其他投资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我们都得未雨绸缪,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才能走的踏实、安全、稳健和长久。
最后,送给所有我的粉丝朋友们一句话: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