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群体性行为学笔记

18-10-03 07:10 5598次浏览
云南王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我准备慢慢阅读一些群体性行为和心理的资料,做做笔记,

市场里的明星票,强势票,龙头等背后也都是群体性行为,希望对研究这类股票有帮助。

内容会比较随意,比较散,各类资料我只要看到有共鸣的就记录下来。

演讲场上听众站立起来鼓掌,你还想坐着(“这位演讲者根本就不代表我的观点”),但是起立的鼓掌浪潮扫过来,你还会独自坐着吗?
成为与众不同者,真的不容易。除非你真的很厌恶刚才听到的内容,不然你很可能会随着人群起立,至少短暂地迎合一下。这一从众的场面引发我们思考一下一系列问题:
群体由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组成,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常常如此一致?
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的行为?
哪些人更可能表现出从众的行为?哪些人更可能低至从众的压力?
从众是否就代表唯唯诺诺?从中是否包含“群体团结”和“社会敏感”的成分?
打开淘股吧APP
4
评论(9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洞见未来

18-10-28 22:15

0
很好的贴子!我也是昆明的
云南王

18-10-24 00:15

0
鸡蛋理论含义: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我们对于一个商品付出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美国行为学家丹·艾瑞里认为,我们对某一件事物付出的努力不仅给事物本身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自己对这一事物的评价,付出劳动越多,产生的依恋越深。这种现象,同样也出现则宜家的身上。人们热衷于购买宜家的半成品家具,回家自己组装。因此鸡蛋理论也被很多人称为是:宜家效应。

适应性偏见含义: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的强大的行为心理。
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会惯。好东西久了,也会惯坏东西久了,也会惯。正如西汉的刘向所说: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我们常说的“以为常”。
云南王

18-10-24 00:13

0
凡勃伦效应含义:

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某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畅销,这种现象被称为凡勃伦效应。

贵不是目的,能炫耀才是。贵,但不能炫耀,是不会有人买的。所以,贵的东西,必须能你做到让外人一看,就知道这东西贵。比如、LV的包,Burberry的围巾,有了这些经典的标志,别人才知道。穷人也有“炫耀需求”,这种需求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装。这是一种刚需,一种就算没有钱,也要展示自己优越感的强烈需求。比如,朋友圈有人在晒书单,但是,中国42%的成年人,一年其实都看不完一本书。如果你是医生,你甚至还可以用这种“不买最好,只买最贵”的“凡勃伦效应”治病。曾有研究者对12名帕金森症患者进行试验,一针1500美元的“贵药”,比一针100美元的“便宜药”,改善情况要高9%~10%。但其实,这两种药都是生理盐水,都是安慰剂。人们喜欢“贵”的心理,居然也可以治病。

贵不是目的,能让消费者恰到好处的炫耀,不露声色的装,是核心。做到这一点,越贵就越有人买。
云南王

18-10-24 00:07

0
社會影響力有兩種基本類型。第一種與資訊有關,當很多人表現出同樣的行為或抱持同樣的想法時,他們的行為與想法便會傳遞出特定的訊息,告訴你應該要有怎樣的行為與想法。第二種形式是同儕壓力。如果你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可能你誤以為別人很注意你——請見下面的討論),你可能會為了避免觸犯眾怒或博取認同而從眾。 

簡而言之,一般人很容易被其他的一般人輕推。為什麼?原因之一是我們喜歡和別人一樣。
云南王

18-10-24 00:01

0
对一个事件,如果有多数人做出错误判断,处于少数的个人也可能放弃自己本来已经做出的正确决定,服从错误的判断,这便是从众。实验表明,有所谓集体主义倾向的群体,如亚洲人,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爱斯基摩人却不容易发生。深入分析发现,集体主义的从众行为,其实与农业传统有关。在一定社会时期,从众行为具有极大消极后果。 

看中国股市就是这样,大起大落,从众特别明显。
随机漫步客

18-10-23 22:13

0
明天市场盘中可能会出现一个恐慌点位。
sihai

18-10-23 20:41

0
相由心生
云南王

18-10-23 18:40

0
普林斯顿大学的亚历山大·托多洛夫和他的同事们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宣称脸部特征在人们的政治生涯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托多洛夫让学生们观看几组黑白的头部特写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2000年、2002年和2004年美国参议员选举中的胜出者和落选者。托多洛夫请学生们针对每组照片指出其中的哪一个人更能胜任参议员。虽然学生们只是匆匆地扫了一眼这些照片,但他们的选择跟实际选举结果的吻合程度竟然高达70%。不仅如此,依据学生观点的差异程度也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到选举结果如果大部分的学生都觉得某组照片的某个人看起来最有能力,那么这个人显然就是在选举中胜出的那一位。如果学生们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就不太可能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的选举结果了。


启示: 如果大部分人看到某股具有龙头相,那么它的预测也会比较准确。
云南王

18-10-23 17:02

0
  传媒的感染情绪感染(emotionalcontagion)现象大概最能体现媒体的力量。例如,在1982年10月,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了名芝加哥人因服用被氰化物污染的泰尔诺牌(一种醋氨酚牌子的商标)头痛片致死的惨剧。一连几天,只要打开电视或收音机,或随手拿起一份报纸,就会发现有关此事的报道。当然,此事既悲惨又奇怪——因此是绝好的炒作素材。对该事件的赫然报道迅速产生了反应:全国各地有关毒药事件的报道迅速见诸报端,包括漱口水、眼药水、鼻炎喷剂、苏打水、甚至热狗的污染事件,被人戏称为“系列投毒事件”。这些报道赢得了广泛的媒体关注。
  
  公众对此类报道产生了连锁反应:许多人惊慌失措,当患有普通的伤风感冒和胃病时,却以被烧伤或中毒为由寻求医护治疗,错误地认为自己中毒的病例与食物投毒的实际案例的比例为因为这些事件发生在当年的万圣节前,对此表示担心的政府官员为防止有人模仿凶手对孩子们的糖果投毒,禁止孩子们做“不给糖吃就捣乱”(万圣节前夕孩子们挨户要礼物的用语)的事情。
  
  芝加哥投毒案肯定只是一人所芝加哥投毒案肯定只是一人所为,但后来发生的事件是由于对此案的广泛报道所造成的。但是人们却普遍相信,用其中一个新闻机构的话来说,投毒风波代表了“一场无药可医的传染病的蔓延”,是“病态”社会的象征,是“疯狂”国家的写照。许多报纸先是对投毒事件做一番耸人听闻的报道,然后再大肆宣扬医学专家是如何评论这种宣传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云南王

18-10-23 16:22

0
认同的关键成分是吸引——被认同者对认同者的吸引。由于个体力求与其榜样一致,因而他或她总想持与榜样相同的观点。 假如你崇拜的人对某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你就倾向于采纳他的观点,除非你有强烈的感情或可靠的证据来反驳他。偶尔也能看到另一种有趣的情况:假如你讨厌的个人或团体发表了某种见解,你就倾向于排斥这种观点或者采取相反的观点。例如,你所不喜欢的某个团体(譬如美国纳粹党)出来反对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即使你不太了解这个问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倾向于赞成实行最低工资制度。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