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为什么有些观念、行为和产品能流行起来而其他的不能;要想有目的地发起流行,我们有什么办法?想要解答上述问题,首先你要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它并不是循规蹈矩的,而是遵循以下流行潜规则:
1、任何观念、产品、信息和行为方式,都有可能像病毒一样地传播和流行开来。
2、巨大的传播效应都是由一个很小的变化引发的。
3、以上两种变化都是剧变,而不是缓慢稳健地进行。
《引爆点》这本书就是阐述了上述观点,并提出引爆流行的三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如果你想创造流行,就必须遵循上述三法则。当然三个法则并非缺一不可,就算有一项符合就有可能创造流行。
一、个别人物法则:在引爆流行的过程中,某些人比其他更为关键,极个别人完成了绝大多数工作。这些个别人群就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他们在口头发起流行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这些个别人物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普通人的社交圈子并不是呈环形,而是呈金字塔型,我们就是通过那几个个别人物与世界联系起来的。
还有一个“创新扩散理论”也可以说明个别人物在推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该模型把创新的采纳者按照采纳次序分为创新者、早期追随者、早期主流用户、晚期主流用户和落伍者。“创新者”是些敢闯敢干的人,受到他们影响的后来稍多一点的那些人叫做“早期追随者”,他们有想法,在观望和分析那些创新者的所作所为之后才开始效仿。其后的“早期主流用户”和“晚期主流用户”凡事都要深思熟虑,在没有确定创新是否对自己有效前,不会贸然尝试。“落伍者”是最保守的一群人,他们从来看不到改变的急迫需要。如果我们把这一过程用图形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恰好就是一个流行潮的曲线图-缓慢地开始,慢慢爬升,然后是骤然上升,最后上升势头减缓直至消亡。
二、附着力法则:流行物本身所应具备的要素,应该具备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着力。任何观念要对人产生震撼作用,关键之处就在于其内在质量。
三、环境威力法则:环境威力法则认为发起流行的环境极端重要。“破窗”理论很好地证实了这点。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他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栋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破窗”理论认为犯罪是秩序混乱的必然结果,在秩序混乱的环境下,犯罪是会可以传染的,这种流行潮的引爆点不是某个人,促使人们进行某种行为的不是某类人而是其所处环境的某个特征。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其行为模式。按照这种思路推理,之所以有人犯罪是因为其本性恶劣。但其实这是错误的,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所谓的“性格”。性格不象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甚至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它不是固定不变、容易辨别、密切相关的特征的组合。性格其实更像是在某个时刻、某种情况和环境下流露出来的惯、倾向和兴趣的集合体,相互联系,却不是密不可分。大多数人看起来好像性格稳定一致,那是因为我们能够很好地控制我们的环境。环境为例法则认为,那些诱发人们不良行为的因素可以是非常简单、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秩序混乱的信号,如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和乘车逃票现象等。这一观点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一个人的信仰和思想在指导行动的过程中并不像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所施加的影响那样重要。
引爆点三法则证实了我们存在改变一切的能力和采取明智行动的力量。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它就可能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