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群体性行为学笔记

18-10-03 07:10 5609次浏览
云南王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我准备慢慢阅读一些群体性行为和心理的资料,做做笔记,

市场里的明星票,强势票,龙头等背后也都是群体性行为,希望对研究这类股票有帮助。

内容会比较随意,比较散,各类资料我只要看到有共鸣的就记录下来。

演讲场上听众站立起来鼓掌,你还想坐着(“这位演讲者根本就不代表我的观点”),但是起立的鼓掌浪潮扫过来,你还会独自坐着吗?
成为与众不同者,真的不容易。除非你真的很厌恶刚才听到的内容,不然你很可能会随着人群起立,至少短暂地迎合一下。这一从众的场面引发我们思考一下一系列问题:
群体由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组成,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常常如此一致?
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的行为?
哪些人更可能表现出从众的行为?哪些人更可能低至从众的压力?
从众是否就代表唯唯诺诺?从中是否包含“群体团结”和“社会敏感”的成分?
打开淘股吧APP
4
评论(9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云南王

18-10-05 18:21

0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所谓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一个常见的例子:股票当前价格的确定就会受到过去价格影响,呈现锚定效应。证券市场股票的价值是不明确的,人们很难知道它们的真实价值。在没有更多的信息时,过去的价格(或其他可比价格)就可能是现在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锚定过去的价格来确定当前的价格。
实际上人们在购买高位股票时往往会有一种本能的畏惧,因为人们总是拿历史的价格去参照对比,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再也回不去了,比如北京的房价和比特币,因此投资要立足当下,往前方看。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心理账户是指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
对于“勤劳致富”账户里的钱,我们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而对“奖励”账户里的钱,我们就会抱着更轻松地态度花费掉,比如买一些平日舍不得买的衣服,作为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等。“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里的钱就最不经用了,通常花的最快。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因此总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钱财,并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万块的工资、一万块的年终奖和一万块的中奖彩票并没有区别,可是普通人却对三者做出了不同的消费决策。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与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偏差,但常常被混淆。
确认偏误:无论合乎事实与否,人们更喜欢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偏好来错误地解释与自己观念相左的证据。后视偏差:人们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比如说让一些人预测一场足球比赛谁将获胜,大家猜测A队获胜的概率很高,结果B队胜了,事后让大家回忆自己当初估计哪个队获胜,很多人认为自己当初就认为B队能胜。后视偏差是一种真正的记忆歪曲,说明人们在社会知觉中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赌徒谬误认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机会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
如重复抛一个硬币,而连续多次抛出反面朝上,赌徒可能错误地认为,下一次抛出正面的机会会较大。
云南王

18-10-05 18:20

0
启发法(Heuristics)人类使用认知捷径(mental shortcuts)或拇指规则(rules of thumb)来决定绝大多数的决定。
拇指规则据说是来源于木工工人 ,他们不用尺子,而是伸出拇指来测量木材的长度或者宽度,比喻使用经验或者直觉来判断。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人类使用轶事和老套的成见来理解和回应事件。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也就是说有时人们大幅改变偏好,主要因为描述这个问题所用的字眼和方式的问题。比如说医生和病人谈话只说手术的存活率是 95%,而不是说死亡率是 5%。

无效市场理论(Inefficient Market)错误定价(Mis-pricing)或非理性的市场决策:
无效市场理论是建立在索罗斯的哲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的认知并不能达到完美,所有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或是歪曲的,人们依靠自已的认识对市场进行预期,并与影响价格的内在规律 价值规律相互作用,甚至市场的走势操纵着需求和供给的发展,这样他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所要对付的市场并不是理性的,是一个无效市场。
云南王

18-10-05 14:35

0
每个人悟道的方式不同,我通过学不同领域的情绪,来找交易上的切入点而已。
可能就像禅宗一样,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可能顿悟。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sihai

18-10-05 10:29

0
非常感谢无私奉献
孟菲斯灰熊

18-10-05 08:38

0
太复杂了,情绪用心去感受就行了,搞这些长篇大论又不是学者搞研究
我是包

18-10-05 08:13

0
学到了 谢谢
云南王

18-10-05 07:37

0
云南王

18-10-05 07:32

0
大量的行为金融研究却表明,情绪对金融决策有显著性影响,尤其是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时(Forgas,1995; Loewenstein et al.,2001)。譬如,Forgas(1995)的研究发现在人们处理熟悉的、低复杂度的事情时会采用低情绪唤起策略,在处理复杂的事情时会采用高情绪唤起策略

Lucey和Dowling(2005)认为,由于投资决策也包含风险性、不确定性,因此情绪也能影响投资者的决策。Mehra和Sah(2002)基于理论分析提出,当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投资者没有意识到自身决策受到了情绪波动的影响时,投资者的情绪波动也能影响股票价格。

 
 
投资者情绪
在股票市场中,表现为在积极情绪下,投资者倾向于高估投资机会,低估投资风险,促进股票买入和卖出行为;投资者在消极情绪下,倾向于低估投资机会,高估投资风险,从而减少股票买入和卖出行为(Nofsinger,2005)。Alhakami和Slovic(1994)在研究人们如何评估风险时,发现情绪似乎同时影响着人们对风险和收益的感知。当人们在评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就会认为它是高收益低风险的,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则被认为是低收益和高风险的(Finucane,Alhakami,Slovic,& Johnson,2000)。他们的研究发现人们对风险和收益的感知是与情绪部分相关的,情绪强度越强,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负相关越大,这与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高风险对应高收益的观点是相违背的。

背景情绪
对于股票市场而言,背景情绪范畴小到可以指投资者周围其他个体投资者的情绪,与投资者自身情绪相对;范畴大到可以指投资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普通大众的情绪状态,即社会情绪,与股票投资者的群体情绪相对。
Prechter提出的Socionomic理论认为社会情绪决定了宏观经济、金融、文化等各领域的社会行为,并总结出股票市场周期在上涨、顶峰、下跌、谷底四个不同阶段中投资者和社会情绪特点(Prechter,1985; 1999)。Olson(2006)在此基础上,把心理学研究中的情绪“效价—激活”模型①(Russell,1980)应用到股票市场周期的情绪特点分析中。股市在上涨时期,投资者和社会是处于高愉悦、低激活的状态;股市在顶峰时期,投资者和社会是处于高愉悦和高激活的情绪状态;股市在下跌时期,投资者和社会是处于低愉悦、低激活的状态;股市在谷底时期,投资者和社会是处于低愉悦、高激活的状态
 
 情绪传染的研究可以很好地解释情绪是如何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相互影响的。情绪传染性是指获得(或者体验)到他人情绪的倾向,通常具有自动化、非故意、不可控、无意识的特点(Hatfield,Cacioppo,& Rapson,1993;张奇勇,卢家楣,2013)。临床心理学调查发现,抑郁、焦虑和愤怒的个体,其周围的人也容易产生类似的情绪(Coyne,1976)。情绪传染的基础包括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沟通,和现代社会的电话、新闻、报纸、电影等传播媒介。互联网的出现和使用更提高了情绪传染的广度和速度。Shiller,Fischer和Friedman(1984)通过模拟流行病传染模型,提出了一个情绪扩散模型。该情绪扩散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社会大众情绪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如何影响个体投资者的情绪和金融决策过程,最终影响到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此外,行为金融中羊群效应的研究也揭示了由于投资主体间的相互影响,导致了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策略的现象。通常认为,羊群效应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非理性的羊群效应是指投资主体由于盲目模仿、群体压力、传染的存在,导致大量投资者采用同一策略的非理性行为的现象:理性的羊群效应是指在缺乏有效信息、行为主体存在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采取相同策略是理性选择最优策略的结果(吴福龙,曾勇,唐小我,2003)。

总之,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是属于社会大群体中的一个子集,而能影响到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投资者、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产品的消费者、与投资者有过人际互动的他人等,这一系列群体都受社会情绪的影响(Nofsinger,2005)。因此,社会情绪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最终影响股票价格
云南王

18-10-05 07:10

0
消费者信心(Consumer Confidence,也有人称为消费者情绪Consumer Sentiment)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问题的综合判断后得出的一种看法和预期。在许多国家,消费者信心的测度被认为是消费总量的必要补充。
消费者信心指数(ICS)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
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消费者的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6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
从国外五十多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消费者的信心与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未来的整个经济发展趋势有相当的预见性,是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先行指标。

我们也是否可以模仿这个指数,量化一个连板票情绪指标。二级指标可以采用涨停数,炸板率,题材涨幅,开板率,昨日涨停的今日溢价等等。
云南王

18-10-04 23:49

0
奥师语录:
节选自 https://www.taoguba.com.cn/blog/453987 ,看了些资料后,现在我又读了一遍,感觉有了新理解。

常有人问:“这个股票的股性怎么样?”,其实股性体现的就是股票交易者对股票产生情绪的合力。股票主要是炒预期、炒朦胧、炒想象力,题材是第一生产力。题材与上涨相对应的逻辑关系,也是互相因果关系,决定了对热点的预判和股票的选取,股票的“人气”其实就是市场情绪的集中体现,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点,人气涉及股票炒作的氛围情绪,涉及到参与的人数及看涨、看跌力量的对比,大多数是有意识的从众行为的展示。

市场情绪分为两大功能:打板效应和赚钱效应打板效应是利用大数据 自动统计的当日涨停、跌停股票的数量,并且量化当天打板,隔天的收益,若当天打板,隔日有收益,资金愿意封板,表示当天情绪较好,反之亦然。赚钱效应是以当天非一字板股票,在次日开盘时的涨跌幅,计算出当天的打板成功率,从而判断目前市场的情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有的买入行为,如果有足够的赚钱效应,则交易者会倾向于重复买入动作,并影响更多的场外资金进入,从而造成股价的持续上涨;同理,交易者的买入一旦产生亏钱效应,则他们会倾向于减少买入动作,造成股价的持续下跌,继而影响场内筹码的稳定,这就是股价的正反情绪反映。情绪带来交易,做多的情绪买入个股,持股的人做空是卖出个股,每一笔的交易都是有对应的买卖双方,情绪打破这个买卖平衡,多头情绪最终结果是封死涨停,空头情绪的爆发最终的结果导致跌停。股票情绪是在证券市场中,大多数投资者的共同情绪所在。我们要通过敏锐观察,及时捕捉到这种心理情绪和行为反应,及时为自己提供一个可靠的操作依据。我们来看一个经典测试:
问题一,在股票操作中假定有以下二种情况:
股票A肯定有10元的涨幅。
股票B有的50%的可能上涨20元。
假如你一定要且只能买其中一只,你会选择哪只呢?
问题二,在股票操作中假定有以下二种情况:
你持有的股票C肯定会下降价10元。
你持有的股票D有50%的可能性会下降价20元。
假如你一定要且只能抛掉其中一只,你会抛哪只?
在问题一中,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购买A,在问题二中,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抛掉C。
当结果被确认为获利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对风险持保守态度;当结果被确认为损失的情况下,容易持冒险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股民朋友不懂得跟随市场情绪操作股票,而是容易跟随自己心理盲目操作股票的一个真实写照。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