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就几万的资金,只能学跟随挣点零花钱。牵引那是大佬们干的事情啊,离我太遥远了。
我更想关注的是合力,情绪传递。
首板那种票我的理解是很容易次日合力不足,情绪无法继续传导下去,所以占据先手很重要。
而二板以上的票,它具有较高的市场关注度,就加自选股吧。板数越多,关注度越高。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弱肉强食这个词不好,但入对行,跟对大哥(师傅)能在这个艰难的世上走得轻松许多却是不容质疑的,这是我理解的群体效应的本质。
你的贴子让我对群体效应有了更细质的认识,感谢楼主分享[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以前几天很火的退学炒股跌停介入
雅运股份来说。他的买点很不明智,那天跌停次新并不少,但雅运股份是唯一一只大资金能大幅吸筹的股票,高手的介入点应该在尾盘,而不是盘中;周五雅运涨停板放量,高手应该在尾盘卖出才对,但退学没有那么做。我不敢说退学身后有一个团队,但我不认同他在雅运上的操作。
回到群体性行为上,老赵哥在
绿色动力,
中兴通迅上的手法把顺势而为、推波助澜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强如欢乐海在高风险资金不断折戟下想逆势作盘也不得不自食其果。强者的从众体现在成功牵引上,比如游资拉板,弱者的从众体现在即刻跟随上,很多低位首板次日的放量下跌的亏钱原因就是跟随慢了。像
福达合金模仿
赫美集团形态的短庄性质…
0
不年轻了,接触资本市场太晚了。学无止境啊。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关键是理解他们为什么跟随的心理。这个案例可能代表性不够。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看了好几段,楼主大概很年轻。
从众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弱肉强食中的与狼共舞行为,是利已主义的一种形式…强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思潮,也可以是新事物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Robert ShiUer认为:人类的非理性因素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历史教训并不足以让人们变得理性起来,非理性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局限性。Shiller教授曾在一个研究中发现: 当日本股市见顶时,只有14%的人认为股市会暴跌,但当股市暴跌以后,有32%的投资者认为股市还会暴跌。投资者通常是对于最近的经验考虑过多,并从中推导出最近的趋势,而很少考虑其与长期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换句话说: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
Richard Thaler和Werner De Bondt在1985年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当牛市(bull market)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bearmarket)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除了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在其中起作用外,还有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总结:
我们应该去选择上涨中的票或者超跌票去操作,那些不死不活阴跌的票,套牢者是很悲观的,没有必要去与他们为伍!
0
不赞同,如果你经历过就知道带队的都是能代表国家的人,比如武警。从众都不用担心事后则任才是重点[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投资或消费的不理性的存在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人性的弱点,最重要的是人们需要能够预见不理性(predictably irrational),知道自己的缺陷并建立系统的知识来解释,这种自我认知非常重要。
0
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
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过度自信理论 Overconfidence Theory、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 Regret Theory 及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之一。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在一项研究中,74% 的投资经理认为他们的回报高于平均水平,这种过度自信通常与智商呈正相关。
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是西方投资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说明了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人们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当日本股市见顶时,只有 14% 的人认为股市会暴跌,但当股市暴跌以后,有 32% 的投资者认为股市还会暴跌。投资者通常是对于最近的经验考虑过多,并从中推导出最近的趋势,而很少考虑其与长期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换句话说: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
可利用性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可利用性法则指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简单根据他们对事件已有的信息,包括记忆的难易程度或记忆中的多寡,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寻找去其他相关的信息,容易被知觉到或回想起的被认为更容易出现。
比如你认为以 r (如:ride)开头的单词多,还是第三个字母是 r (如:circle)的单词多?
人们很容易地从记忆中提取一些单词,如 red,roof 等一系列以 r 开头的单词,却很难短时间内提取第三个字母是 r 的单词。于是往往立刻做出判断:以 r 开头的单词多。真正的情况恰好与我们的选择相反。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能量为同量收益的正能量的 2.5 倍,比如说人们丢了 100 元往往比捡到 100 元对心情的影响更大。它是前景理论引申出的四个基本结论之一。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例如,试验显示,许多人宁愿选择无风险(即 100% 的机会)地获得$3000,而不会选择有 80% 的机会赢得 $4000 的赌博;然而,在同样的这些人当中会有一些人偏爱 20% 的机会赢得 $4000,而不会选择 25% 的机会赢得$3000。实际上,后一组方案的形成只是将前一组方案的原有概率分别降低75%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