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群体性行为学笔记

18-10-03 07:10 5599次浏览
云南王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我准备慢慢阅读一些群体性行为和心理的资料,做做笔记,

市场里的明星票,强势票,龙头等背后也都是群体性行为,希望对研究这类股票有帮助。

内容会比较随意,比较散,各类资料我只要看到有共鸣的就记录下来。

演讲场上听众站立起来鼓掌,你还想坐着(“这位演讲者根本就不代表我的观点”),但是起立的鼓掌浪潮扫过来,你还会独自坐着吗?
成为与众不同者,真的不容易。除非你真的很厌恶刚才听到的内容,不然你很可能会随着人群起立,至少短暂地迎合一下。这一从众的场面引发我们思考一下一系列问题:
群体由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组成,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常常如此一致?
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的行为?
哪些人更可能表现出从众的行为?哪些人更可能低至从众的压力?
从众是否就代表唯唯诺诺?从中是否包含“群体团结”和“社会敏感”的成分?
打开淘股吧APP
4
评论(9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云南王

18-10-23 07:06

0
当实验者先在停车场上乱扔传单,大多数司机都会依此照办,也许他们在想,“如果没人在乎停车场的清洁,为什么我要在乎呢?”有意思的是,与撒满传单的停车场相比,如果停车场的地上只有一份传单,人们就不太会乱扔垃圾。这里的原因是:只看见一份传单提醒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在遵守不乱扔垃圾的社会规范。如果停车场上没有垃圾,大多数人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这个社会规范,因此更容易乱扔垃圾
云南王

18-10-23 07:02

0
举个例子说吧,假设在一所你很举个例子说吧,假设在一所你很不熟悉的教学楼里,你想去洗手间,而在“洗手间”牌子下面有两个门,但不知哪个好事者把两个门上的指示牌都摘掉了,所以你无从得知哪边是男厕,哪边是女厕。这可真让人为难啊?因为怕走错厕所,让他人和自己都尴尬,你很不自在地、沮丧地站在那里,来回踱步。正在这时,从左边的门里走出来一位体面的绅士。这下你可松了口气,可以大胆前进了,因为你很有把握地确定左边那间是男厕,右边那间是女厕。你为什么能如此确信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研究证明,一个人越觉得另一个人像专家、有特长,他跟随他、遵从此人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一个外表高贵的绅士与一个外表肮脏、目带凶光的人相比,遵从前者的人肯定比遵从后者的人
云南王

18-10-23 07:01

0
当影响来自个体而不是群体时,导致从众的因素呈现出相似性。因此,当某个个体与我们有相同之处,或者非常重要,或是在某一情景中具有权威时,我们更容易遵从该个体的意见。例如,有研究表明,  即使在很小的事情上,人们更倾向于穿制服的人,胜过穿普通衣服的人。在一项研究中,一名骑摩托车者(实为实验者假扮)因停车超时向过路行人索要零钱。当实验者身着制服时,行人更易遵从他的要求,身着普通服装、职业装或商人打扮时则不然。因此,权威的外表在此实验中是以制服为象征的——能赋予一项要求以法制力,从而产生高顺从率。
云南王

18-10-22 08:03

0
从众现象还存在重要的文化差从众现象还存在重要的文化差异。民间智慧结晶的谚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美国,人们常说“吱吱叫的轮子得到油”;而日本人则说“冒尖的钉子遭锤打”。罗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的观察证实了这一总体印象。最近他们用阿希方法在17个不同的国家做了133次实验,结果发现在集体主义的社会(如挪威、中国、日本)比在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和法国)人们更容易从众。不同性别的从众性在各个国家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女性比男性更从众。但必须注意到,如果研究者是男性,不同性别的从众差异最大。
云南王

18-10-22 07:57

0
  另一个有些相似的例子,是关于尼克松及其“宫廷卫士”的水门事件。在高级政府部门工作的多数都是傀儡,他们不认真思考就发表骗人的誓言、销毁证据并收买贿赂别人。其原因至少部分在于70年代初就紧密围绕在总统周围的那个忠诚的集团,这种忠诚使得背离实际上变得不可思议。该集团一旦解散,某些人(  如杰布、斯图尔特马格鲁法,理查德克兰戴斯特和帕特里克格雷)才惊异地发觉了自己的非法行为,好像做了一场噩梦。约翰迪安这样写道:
  
  “无论如何,当你清晨拿起报纸,读了与昨天内容相同的头版新闻时,你就开始相信今天的消息是真实的。这种效果使得白宫内一直弥漫着一种不正视现实的气氛……什么东西只要重复多次,就成真的了。例如:
  
  当新闻界要人与白宫官员的谈话被窃听一事被揭露后,有关人士否认不掉,便宣称这是国家安全事务。我敢肯定,许多人都会相信安装窃听器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一种辩解而已,但你要知道,当他们这样辩解的时候,他们,自己对此是坚信不疑的。  ”
云南王

18-10-22 07:56

0
阿尔贝特施佩尔的回忆录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在回忆录中他描述了紧紧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一个集团,其从众性之强,使该集团内部容不下半点不遵从行为。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最野蛮的行为也是最有理的,因为没有人持异议。这就造成了所有人意见都一致的假象,使人不敢去想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余地。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正常情况下,不正视现实的人很快就被周围人的批评和嘲讽弄得老实了,可是在第三帝国里,根本没有这种矫正。相反,自我欺骗成倍地增加,就像进入了四壁都挂有哈哈镜的大厅,与严酷的外部世界毫无联系的虚幻图像相互反射好像就变成真的了。在这些哈哈镜里,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看见反复出现的自己的面孔。
云南王

18-10-22 07:51

0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使得我们生活在两种准则相互矛盾的状态中——一种是与个性有关的准则,另一种是与从众有关的准则。詹姆斯瑟伯在下面这段文字里很传神地描述了人的一种从众现象: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可能是去马拉莫饭店,那里是男女情人见面的最佳地点)。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了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惧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的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小男孩说的。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溃逃起来。“向东!”人群喊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一个又高又瘦、目光严厉、神色坚定的妇女从我身边擦过,跑到马路中央。而我呢?虽然所有的人都在喊叫,我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费了好大劲才赶上这个妇女,别看她已经快六十岁了,可跑起来倒很轻松,姿势优美,看上去还相当健壮。“这是怎么了?”我气喘吁吁地问她,她匆匆地瞥了我一眼,然后又向前面望去,并且稍稍加大了步子,对我说:“别问我,问上帝去!”
  
  瑟伯的这段描写,虽然有些可笑,却很恰当地说明了人的从众现象。一两个人,由于自己的某种原因开始跑起来,没多久,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别人在跑。
云南王

18-10-06 23:43

0
在当前,外围市场,美股,欧股,日股全部都有回调的需求。

而A股有技术反弹的需求。

但外围市场的情绪又会影响A股,这两者现在是一个矛盾。
云南王

18-10-06 00:29

0
  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金融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非理性行为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如何利用市场中的非理性,以及影子银行和非理性市场中的理性设计。揭示金融表象背后的逻辑和规律,理性看待金融市场中看似不理性的现象和结果,帮助读者了解金融,适应金融市场。
云南王

18-10-05 20:12

0
是啊,有个老湿指点一下就好了。我就是在一个人瞎摸索。
感谢兄回帖交流。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