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试运行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体系 根治收视率造假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
东方财富网
12月26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委托广播电视规划院基于自主技术建设的“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体系”正式开通试运行。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在样本户基础上的收视率统计方式,这个“全网络、全样本、大数据、云计算”的节目收视综合评价体系,不仅更适用于当前电视节目观看方式多渠道、多样化的新趋势,而且通过数据抗污染能力的提高,有望从根本上治理收视率造假问题。可以说,新体系的运用是对收视数据采集和应用的一次重大革新。面向未来,它的运行也为收视数据的统计和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大数据、云计算,超规模海量信息精准到户
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广播电视规划院等十余家单位完成了涵盖有线电视、IPTV、
互联网电视的千万级样本规模收视调查技术实验。截至2018年底,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体系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域的2254万有线电视用户和1969万IPTV用户收视数据。
以实时回传的
海量数据采集模式优势明显,与在我国实施多年的传统样本户数据采集模式形成了巨大差距,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数据采集方式存在的不足。
据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介绍,传统的样本户采集方式主要是采用目前世界上最为普遍的两种方式——日记卡和收视率测量仪。日记卡是由样本户填写收视日记卡,调查员每周一次上门采集数据进行统计。相较前者而言,较为准确的是通过收视率测量仪进行采集。测量仪类似电视机机顶盒,同时为家庭成员配有遥控器。样本户家庭成员在收看电视时,分别按下代表个人信息的代码键,该频道停留一定时间长度,收视数据就会被记录。调查公司每天通过电话自动回传收集收视率数据,并分门别类型进行统计、归纳。
然而,不论采取日记卡还是收视率测量仪进行的统计,样本户的规模都非常有限,在收视人口总量中占比较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收视率数据的代表性和可信度。例如,以传统的样本户统计方式来计算,某城市500万用户,如果从中抽样选取500个样本用户,那么这500个样本户没有看过的节目均会被统计为“零收视”;而在新体系的全量样本统计中,即使千分之一的低收视率也对应着平均每分钟5000个收视用户。
杜百川认为,随着科技发展和观众收看节目方式的多样化,原有的样本户采集方式不仅样本户规模有限,而且在统计渠道和方式上也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网络平台对用户的了解比广播电视系统多得多。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因为广电系统掌握的数据不够多。机顶盒双向化后,其实我们掌握数据并不比网络平台少,但问题在于一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数据。如何用好这些数据,是新体系着重解决的问题。
他指出,当前,观众观看电视节目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新趋势:一是跨设备,观众不仅用电视机观看节目,还通过PC机、手机、平板电脑观看;二是跨平台,观众不仅通过地面广播电视系统观看节目,还通过有线电视、卫星电视、IPTV、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观看;三是跨时空,观众收看节目不再是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观看,还可以实现移动时间和移动空间观看;四是跨形态,观众不仅可以进行实时观看,还可以通过点播、回放等形式实现看时间的转移。
这样的趋势下,新体系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时统计全量样本收视数据,分析颗粒度准确到户,既可以反映热门节目、黄金时段的收视情况,又可以精准捕捉小众节目、边缘时段的收视特征,全面还原多元化的收视需求。
据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余英介绍,系统初期已汇集超过4000万有线电视和IPTV样本用户收视数据、全面涵盖直播、回看、点播等多种收视方式的基础上,未来将逐步扩展至数亿级样本规模,实现样本全覆盖。超大规模海量数据将深度反映用户对广播电视节目收视内容和收视方式的多元化需求。
防操纵、抗污染,根本治理收视造假
收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是数据真实,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收视率造假已经成为电视行业深恶痛绝却难以根除的现象,进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