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家既没有强大的自主生产能力,又没有多强高科技水平,就连资金实力也少得可怜的公司,如果仅以其拥有的“军供”资质,
同有科技就敢开出5.8亿元的收购价格,其合理性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难以理解的财务疑点
除了上述基本面情况让人质疑外,并购草案披露的鸿秦科技财务数据也有几处是令人难以理解的,需要公司作出进一步合理解释。
我们先来看一下鸿秦科技的采购数据。根据草案披露,报告期内,鸿秦科技采购的主要原材料为FLASH芯片、主控芯片、PCB板、接插件、DDR内存等,同时根据客户配套需求采购的二/三极管、倾角传感器、插值细分芯片等电子器件。此外,其采购内容还有外协半成品、外协加工等。
2017年,鸿秦科技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合计为1438.21万元,占当年采购总额的比例为53.50%,照此计算,当年采购总额应该为2688.24万元。正常情况下,企业采购的同时,需要支付增值税-进项税,因此算上17%增值税影响,则含税采购总额应该在3145.24万元左右。
既然企业有采购,那么也就应该有相应的现金支出或者形成负债,那么该公司为采购形成的负债和现金支出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
根据财报数据,2017年鸿秦科技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并未有新增,反而减少了483.08万元,此外,该公司当年预付款项还有263.35万元的增加。考虑这些因素,再算上其3145.24万元左右的含税采购总额,则该公司2017年为采购支出的现金合计应该在3891.67万元左右。
可实际上,鸿秦科技现金流量表中反映其采购支出情况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金额仅为3391.60万元,相比前面核算的结果整整差了500万元,相当于其含税采购总额的六分之一,而如此大的偏差实在是不容小觑的。
除了采购数据有偏差外,鸿秦科技营业收入数据也有令人难解之处。我们以2018年上半年数据为例,其2018年上半年实现的营业收入为4109.53万元,如果算上其销售所收到的增值税销项税,则其含税收入应该在4808.15万元左右。
我们知道,企业的营业收入除了以现金部分收回外,还会形成相应的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等债权,因此,梳理鸿秦科技实际现金收入和债权可发现,其2018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合计新增了1461.71万元,预收款项减少了143.22万元,因此,在扣除新增债权及预收款项变化影响后,其当年销售带来的现金收入应该在3203.21万元左右。
可事实上,今年上半年鸿秦科技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合计不过2680.96万元,相比上述我们核算出的金额差了522.25万元,这相当于该公司当期含增值税收入的十分之一还要多。如此大额的收入既没有形成债权,也没有以现金方式收回,那么这部分收入又去了哪里呢?
无论是采购数据,还是销售数据,鸿秦科技都存在一定疑点,再迭加前面已经分析的基本面情况,同有科技仍然愿意以5.8亿元的价格对其进行溢价并购,如此做法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而这也就需要上市公司作出进一步的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