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寒山大师:浮沉人间事(1)

18-11-30 22:27 1113次浏览
和合佛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寒山大师:浮沉人间事(1)文/薛家柱 图/味寒山文化1周前走西口华语群星 - 陕北名歌典藏-中国经典民歌Vol.2

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
唐玄宗开元年间秋天。在离京都长安不远的骊山脚下,坐落着一幢白墙黑瓦的宅院。从后院侧门的一间小屋里,传出了朗朗书声。一听就知有儒生寒士正在日夜苦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读的分明是《庄子.逍遥游》。书声不仅高昂清朗,而且抑扬顿挫,徐疾有致,充满音韵和感情,大有余音绕梁不绝如缕的况味,令人击节赞赏,回肠荡气。看来读书的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庄子的文章之中了。
都城长安,自古是繁华之地。骊山则成了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游幸休憩之地。据《古迹记》载:“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如龙门(以上均为山名)。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即人遗篇,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每当春秋的黎明,高高的骊山被朦胧的晨雾所笼罩,若明若暗,影影绰绰,看起来更像一匹蹭蹄欲行的骊骏,给人以梦幻般的神秘感。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里红霞万状,这匹骊骏顿时变得像一匹火焰驹,英姿勃发,更显得美丽。

盛唐以来,骊山脚下已建起不少交相辉映的楼台亭阁,骊山北麓的华清官内,唐玄宗李隆基更于天宝六年(公元七四七年)大兴上木,治汤井为池,呼为华清池;每年十月同杨贵妃姊妹来华清宮小住,号称“避寒”,实为游乐。直到次年暮春三四月才回长安,极尽奢靡之事。难怪诗人白居易要在诗中写道:“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饮暮有赐。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
尽管这样,骊山脚下还保持农家田园景色。阡陌纵横,郊原辽阔,牛嘶马啸,五谷杂陈。特别到了秋天,秋风萧瑟,北雁南飞,大地更显得五彩斑斓,袒露出庄稼丰收的富足。
广阔的田园之中,散落着星罗棋布的农家房舍,在夕阳中升起袅袅的炊烟。但这些农舍多是茅草芦苇盖的,或泥土垒砌的平屋,因而山脚下那幢高楼就格外显出鹤立鸡群的风姿。
这家主人姓钟离,长兄钟离正,小弟钟离明。父亲钟离汉,起初也是庄稼人,后来跑起丝绸买卖,到南方的浙江,江苏贩来五光十色的绸缎,供京城官宦人家享用。这样逐渐发迹.生意越做越大,不光用骆驼、马队把丝绸运到西域胡地,甚至还运到昆仑山外的异国他邦。
钟离汉终于在一次大风雪中马队受阻于天山脚下一个隘口,不单人马被困了七天七夜,饥寒交迫,所携带的丝绸全部损失;几个人即使侥幸脱险,逃回长安,钟离汉也是奄奄一息。他只见到儿子一面,连双手都来不及相握,就溘然长逝了。小儿子钟离明悲恸欲绝,奋笔挥写了一首挽诗,祭奠于父亲灵前。
多少般数人,百计求名利。心贪觅荣华,经营图富贵。心表片时歇,奔突如烟气。家眷实团圆,一呼百诺至。不过七十年,冰消瓦解置。死了万事休,谁人承后嗣。水浸泥弹丸,方知无意智。


长兄钟离正看了诗大发雷霆:“忤逆!不孝!”把弟弟痛骂了一顿。还以为弟弟因父亲猝然逝世受到刺激,神经变得有些不太正。谁知钟离明不仅毫无歉疚之意,反而一发不可收拾,又写了一首诗,托人装裱成字轴,竟公然挂在厅堂正中。

贪人妤聚财,恰如枭爱子。子大而食母,财多而害己。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祸起,无财亦无祸.鼓翼青云里。
这诗,不知是说父亲还是说兄长。钟离正一看就品出其中滋味。弟弟无非是以祭奠父亲之名,在借题发挥而已。无论是这首还是前首,都是有感而发,话中有话。他们的母亲确是被钟离正活活气死的,她从小就不喜坎这个贪吃好玩、顽劣成性的大儿子;而喜欢聪明好学,奋求上进的小儿子。
钟离正明知诗中有所指,也不能怎么样。只是把这幅字轴取下,丢进炉火中烧掉。他知道弟弟脾气古怪.从小不多言多语,但执拗不驯,一发作起来,天王老子都不管。
父亲死了。留下偌大一座宅院和一笔丰厚的家产。长兄为父,钟离正也不告诉弟弟究竟有多少钱财,就自作主张分家了。自己住高墙豪门的前院,把后院的侧屋分给弟弟。至于家产钱财,他只把一些破旧的家具和远郊的几亩薄田瘦地拨给钟离明,其他全归自己。
钟离明也不和贪梦的长兄计较,一家搬到后院侧屋,反倒清静一些,正可以安心读书。只是想到父亲的暴卒,母亲的郁郁夭亡,一个人暗自垂泪。所以常悄悄来到骊山半腰的父母坟前,一边伤感地凭吊,一边常念念有词,向九泉下的双亲,倾吐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幸喜自家小院,有一些花木,常引来鸟雀啁啾。春天,桃花灼灼;秋天,瓜果甜熟。还有竹篱旁边那几畦菜地,一年四季长满绿油油的蔬菜,清新喜人。现在,枝头上挂满沉甸甸的石榴,压得树枝都向下弯,一个个红艳艳的石榴大如拳头,流光溢彩,煞是可爱。园中的杨柳叶子已被刚到的秋风吹得发黄,零零散散往下飘落。但这石榴树上稠密的绿叶还和春天一样,油光苍翠,遮掩着少女脸蛋般的石榴,在向你微笑,笑咧开了口。临潼的石榴是很有名气的,也成为献入皇官的贡品。皇后和妃子还特别喜欢吃石榴,一颗颗粉红透白的石榴籽,令她们想起自己亮品晶的皓齿。
正当钟离明读“逍遥游”读得兴起时,门外突响起了声声叫喊:
“夫人行行好吧,给点吃的。咱家已断炊三天了……”
“没有,没有。你要讨饭,不会到前边的大院子去讨?”
回答的是钟离明的妻子冯氏。她正坐在院子的阳光下纺纱。一见这个乞妇臂挽竹篮、手拿棍子在倚门乞讨,心里就烦了,很不客气地回绝她。
“我已经到前院大官人家讨过了。他们不但不给,还放出狼狗来咬人。看,我这裤脚管都给咬破了。夫人,你还是发发善心,多少给一点吧。咱家中还有个十六岁的闺女,等我回去给她饭吃呢!唉……”
“十六岁大闺女,不会下地干活或给人帮佣吗?”冯氏气恼地回了她一句,手中的纺车也停下了,啤睨着这个蓬头垢面的女人。
钟离明读不下书了,就走出书房。一见这个乞妇,觉得有几分面熟。原来她住在十里外的卫家庄,常到这一带乞讨,所以人们都叫她卫老婆子。冯氏也见她三番五次上门,心里就分外厌恶。
“娘子,就多少给她一些吧!”钟离明只好过来打圆场。“人家也确实困难。”
“你……”冯氏很不高兴地望着丈夫,“你还以为自己有万贯家财,可以成天乐善好施。老是这般有求必应、有讨必给,总有一天你也得讨饭去。”
“好了,好了,等到那一天再说吧!”钟离明把冯氏往厨房推。“我真沦落到讨饭这地步,也学大娘这样,绝不连累你和孩子。”
卫老婆子见钟离明这样.感动地连忙躬身施礼:
“大官人,你真是大善人!最能怜惜穷人。将来肯定会金榜高中,当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上苍保佑你,保佑你!”

一听科举选官,钟离明苦笑了一下。这是无法同卫老婆子说的,只有自己心中知道。

冯氏很不情愿地从厨房拿出一碗冷面,倒进乞婆的破钵中。卫老婆子千恩万谢走了,冯氏仍在不住埋怨丈夫如此大方。
“唉!算了吧!”钟离明顺口凑出一首诗:“是我有钱日,恒为汝贷将。汝今既饱暖,见我不兮张。须意汝欲得,似我今承望。有无更代事,劝汝熟思量。”
当然,冯氏一下听不懂这佛偈一般的诗.只会对着丈夫膛目而视。只有摇篮中的婴儿似乎敏悟了,在阳光下笑得像朵初绽的石榴花。

中国和合系统交易软件:300109新开源,下午二板回踩涨停预警!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和合佛

18-11-30 22:31

0
  
  
  图片不显示,补上!
和合佛

18-11-30 22:29

0
  虎虎生气!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