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
御家汇的看法看了贴吧的一些文章,觉得大多数像是情绪发泄,有持股望涨的,停牌悲愤的,有看热闹的,有从某些角度尝试去找一些碎片化的理由来安慰自己的,也有极端偏面分析找存在感的,也有极少数理性从少数几个角度正面分析的,但很少看到比较全面、客观,甚至是从策略应对上解决问题的分析。
我以我目前有能力了结的一些东西,整合一下,希望给出几个方向,抛砖迎玉,让更多理性的人参与进来良性的讨论,虽然在这个地方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如果其中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或者逻辑上的错误,也欢迎指正,毕竟不是学术性的,只是交流贴。
首先看行业格局,美妆行业(颜值经济),整体而言,早期国内美妆品牌并没有太大野心,外资品牌在前面强势进入,小护士、美即、羽西(这三家被欧莱雅收购),丁家宜(被
科蒂4亿美元收购),中华牙膏(被
联合利华收购)。 外资进入中国刚开始收购好品牌并非是真的觉得它好,而是看重了经营多年的成熟渠道,渠道的价值比品牌的价值,对于外资巨头来说,在那个时候价值更高,这也是为何之后大多数品牌被雪藏。
从国产品牌上:这几年随着消费升级,淘宝系品牌“御家汇”(御泥坊,小迷糊等品牌)、新生代品牌的崛起“上美”(15年韩束更名为上美,旗下一叶子,韩束等品牌),“伽蓝集团”(自然堂,美素等品牌),老牌美妆企业,“
上海家化”(旗下佰草集等品牌),老字号品牌“百雀羚”(旗下百雀羚,小雀幸等品牌)。 还有被
中路股份收购的“膜法世家”(膜法世家品牌)与同御家汇前后脚上市的“
珀莱雅”(旗下珀莱雅、优资莱品牌)。还有雕爷创立时间最久的“阿芙”(旗下阿芙品牌)。 每个品牌有数个子品牌并未列举完。
点评:从行业来看,即属于消费升级(美丽
新经济),也属于*(口红效应),行业年复合增长接近15%+。 同时,对于国产替代是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行业是高速发展行业; 而,御家汇在品牌建设上并没有优势,因为品牌的树立在淘品牌的标签上,需要时间来沉淀,需要更优质的产品。但恰好也是优势,对于90后 00后这些网络原住民来说,最开始接触的品牌也许就是这些
互联网品牌。所以,御泥坊,一叶子,自然堂这些品牌反倒更有成长性,阿芙作为精油国内的绝对寡头(淘宝系销量曾经比2-10名还多),品牌认知度应该毋庸置疑。 而百雀羚这几年的异军突起,从东方美,草本美妆上,独辟蹊径,让他敬而生畏,也大些的服。
2.从营收构成和风险来看,大多数品牌其实是在构建多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战略。举例御家汇在多品牌基础上从面膜开始触及洁面乳,乳霜,爽肤水,彩妆,面霜,护理等;从渠道上,线上覆盖全网,积极拓展线下渠道,大润发,屈臣氏,自营门店,此次收购阿芙,也是希望在渠道方面能有协同作用。 前面说过,渠道的价值是溢价价值,不是财务价值能反应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御家汇在做,甚至不是御家汇做得最好,相比珀莱雅从线下发力线上,珀莱雅更具优势,相比自然堂本身品牌影响力较大,产品阵容相对更成熟,当然这是比较醒目的,从营销,从代言人就能看出{ 自然堂 品牌代言人TFboys,白宇代言面膜,赵丽颖代言唇膏,郑凯/孙怡代言护肤比如素颜霜,陈伟霆代言男士} ,而上美品类虽然不丰富但走的类似vivo和oppo的路线,流量经济{ 鹿晗,景甜,郭采洁,赵薇,林志玲,angelbaby,刘昊然,胡一天,宋祖儿}; 御家汇则以前主打电视剧植入{现在御泥坊由王一博代言,小迷糊则是乐华七子中三子}; 而百雀羚(周杰伦代言),它的优势是在线下KA和CS渠道上,因为其产品性质和产品沉淀决定的渠道优势。 所以,多品牌和多品类和多渠道上的业务形态这个战略是没错的,如果要做美妆全球前十,那单一产品和单一渠道抗风险能力和生命力都太差。这也是我不看好美即面膜和膜法世家的原因。因为即使后面再发力,也晚了,御家汇这个还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目前来看,品牌上小迷糊已经能独挑大梁,定位学生。 而薇风定位上班熬夜族的药妆大补水,目前来看,还未真正发力, 花瑶花打差异化。 但,即使是这样,御家汇也离完整的美妆生态也差一步,那一步就是后面会说的水羊国际。
3. 水羊国际, 如果把水羊国际对标的话,先阶段暂时定义电商代运营企业,至于未来做成更大的什么平台,有多大的愿景,是另一回事。 对比以下几个公司:壹网壹创(主要代理百雀羚线上,
宝洁,
强生,其中80%营收来至于百雀羚), 丽人丽妆(代理兰蔻,碧欧泉等),杭州悠可(代理倩碧,
雅诗兰黛等)。 壹网壹创的问题在于过度依赖百雀羚及利润,而代理百雀羚的毛利率大概在40%+, 由于返点的力度不一样,所以净利率弹性比较大,大于在5%-15%之间,所以,很大程度利润也依赖于返点的多少。(按丽人丽妆黄韬以前的说法,返利大概占10%)。 丽人丽妆IPO被否,也是因为业务单一,单一渠道占比太重。 壹网壹创目前仍在排队,但过于同样依赖单一客户和返利模式会不是被否,暂不知道。 阿芙未选择上市,想必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三只松鼠这类淘品牌被否的原因一样。 从目前,壹网壹创的招股书来看,发行25%的股份,2000万股,募集大约7亿 ,上市估值28亿,二级市场后有一定溢价,暂时给与一倍的涨幅即56亿,则估值(按17年1.38亿利润,上市IPO估值20倍,二级估值40倍)。 按17年利润为25倍估值,按阿芙2018年承诺8000万利润, 16.4亿,20倍估值。也算适中,并且主要是此次收购是协同效应,从增加规模降低成本,从渠道溢价,从品类补充,从营销方式补充上有1+1大于2的预期。 再看,比较成熟的电商运营平台·至尊电商 –
纳斯达克15年上市·,双十一销售65亿,十五个品牌店铺破亿,目前携手160多个品牌(NIKE,
飞利浦,
松下,ZARA,华为等)。17年营收6.14美元,盈利3000美元,18年上半年1.8亿美元预计全年,7-8亿美元营收。目前市值23亿美元(约160亿人民币,70倍PE)。
我想说的是,目前水羊国际刚起步,但品牌数量和质量不输壹网壹创,不输丽人丽妆。 一年多时间打造亿元级品牌日本医学品牌“城野医生”(强生),代言人李荣浩,今年预计突破2亿。优姿婷是芬兰唯一有医药背景的国民护肤品牌。澳洲Ogx,同属于强生。 意大利平价口碑口红KIKO,韩国著名药妆品牌丽得姿。 还有日本殿堂级的高端高价奥碧虹同样是亿元级种子选手。 虽然,毛利率比不了自营品牌,但潜力比较大。2年时间拿到多家知名品牌线上独家代理,其中含两个强生子品牌,意大利,澳洲,日本,韩国,芬兰。 所以,水羊国际如果未来三年内营收能做到保守10亿营收(按品牌数有大的增
长和核心品牌的快速崛起,一个百雀羚4年时间壹网壹创(15年2.5亿营收,17年7亿营收,17年盈利1.3亿),按10%净利,利润1亿,则按30倍估值,则估值30亿。 {因为不同企业的营收模式不一样,所以毛利率净利率也不一样,所以取了宝尊电商和壹网壹创的净利率的均值} 而,如果进一步按戴跃锋的想法,链接3亿人的平台型组织,那是按我目前的商业认知无法去看到的什么样子。
4.关于收购阿芙,对于估值,前面有提到,更多的其实是对于盈利承诺的疑问,为什么只承诺一年,同时对于第二步的收购很多人看不懂的问题。 在第一次反馈中其实有提到,大可以看成一次性收购行为的分次完成而已,里面考虑了时间成本。 当然,个人觉得在当下外资品牌强势,国产品牌崛起的过程,国产品牌需要通过并购的方式做大做强,当然并不是盲目收购,而是互补的收购。比如膜法世家如果收购美即面膜就不合适,产品差异化不明显,品类也没有补充,渠道也没有补仓,只有规模上去了降低采购成本,但磨合是最大的问题。海外的大品牌也是不断的并购,甚至是海外并购,然后放大渠道的优势,才做得更大。
3000亿美金市值的强生不就是这样起来的么。日本的城野医生,Ci:z Holdings,澳洲OGX,中国的大宝,NeuWave,逐步成为消费,医疗,制药的综合巨头。欧莱雅也如此。 所以,并购是国产美妆往前走的可以尝试的一条路,因为时间不等人,美妆的竞争格局刹那间就会发生新的变化。 当然,风险在于整合的风险,文化的风险。这个,不能诛心之论说是在讲资本故事,那如果觉得是资本故事,完全就可以一票否决去关注一个企业,我们先假设或相信是有使命感的。再去看两家企业的契合度的问题,其实,前面有说过,关于综合成本,关于渠道整合,关于品牌认知度提升,关于营销优劣势互补,关于下游的综合议价能力,关于品类的互补(阿芙精油这年的品类的进步和储备在反馈函里可以看到)。
所以,如何重组成功,应该对于未来是偏好。 而与其他不同的是,这次重组采用的是现金收购,不会摊薄股权,会增厚每股收益。举个例子,如果明年保守估计利润8000万,则60%并表每股收益将增厚0.21元。假设御家汇本身利润2.2亿元,则每股收益1元, PE将降到30以下。这是业绩增幅极保守考虑到今年10%增幅,明年30%业绩增幅的情况下。 而营收今年有望达到27亿,明年并表则有望往50亿档努力。 但,同样,大家是财务成本的压力,因为除了募集的资金外,加上基地的建设和总部大楼的建设,对现金流有影响。当然不会影响经营现金流,会影响负债率,增加财务成本。
5. 关于人和题材: 个人看过戴跃锋的几次采访,82年,80后,作为淘宝当时湖南第一期地区商盟,盟主,敢于吃第一个螃蟹。目前带领的团队都是80,90后, 第一期湖畔商学院学生,作为马云弟子。也是一个典型的产品经理型人才。对美妆行业的热爱,和使命感。 所以,雷军(顺为资本),靳海涛(前海投资),深创投(目前国内最大最牛的创投)同时看重。
其次,雕爷孟醒是第二期湖畔商学院同学(关于雕爷的
微博其实我个人是没有读出是在骂谁,反而是关系不错的人之间的调侃,个人观点),云集CEO肖尚略第四期湖畔商学院同学。 一个在准备并购,一个在战略合作,应该算知根知底的。也有协同作用,现在云集的增长量最大的一块也许就来自面膜。当然,有心之人可以去看看云集在薇风/小迷糊等品牌的活动形式。
关于人第二点:是挖来了原资生堂中国总经理镰田(专门负责旗下欧珀莱品牌,并将欧珀莱品牌打造成与巴黎欧莱雅和OLAY齐名的百货“三欧”之一),不知道最后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但行业内顶尖的人能去,代表认同。 也代表御家汇确实在做事业。
关于题材: 高送转填权题材,最近放开交易监管后,壳资源被炒上天,马上进入4季度,高送转预期,高送转预案,高送转填权应该算是风口之一。
关于题材:小米题材,我个人认为这个题材已经过去了,停牌前的上涨到底因为小米题材还是因为消费品,个说有理。
关于题材:降税和跨境电商。
关于题材: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及国产替代;
关于题材:重组,最近重组股有复牌跌停的(不少),也有涨上去很快下来的(
天业通联),也有短暂下跌后活跃的比如(
大烨智能和
广东骏亚),当然重组也分方式和行业和预期。最近对于
再融资的政策性放开,对于鼓励民营企业重组做大做强也有政策暖风;
个人认为:题材只是一方面,或者是预期的一方面,不是构成去判断长期价值的基础,而是在不同环境下影响情绪,波动而已。正面,反面都有,不同时期溢价或折价都有可能;
6.对于自媒体:我觉得也不要有阴谋论,如果写的东西有可取之处,就学,如果正好自己是自己没有看到的盲区,别人整理出来也善意接受。 如果自媒体是为了博眼球,是为了点击量,也要理解,或许那是他安身立命的饭碗,那是他的工作。不要有分别心,理性客观看待就可以。如果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持有股就都想是好的舆论,那没办法在投资中走到最后,因为往往一致性是最要命的,而有分歧,有辩证看待才能发现别分发现不了的机会,和识别别人看不到的风险,关键是自己如何看,然后如何应对;
7.关于策略:关于比较效应,很多人会拿珀莱雅的走势和御家汇来比较,也有的人会拿
万达信息,广东骏亚等来做比较,我觉得都没有错。都有道理,但最后会走成什么样,那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猜测复牌后涨还是跌,而是做好自己的策略:
我的观点:
如果,你看好御家汇的长期投资价值,看好水羊国际的前景,看好整合后的1+1大于2的效果,综合各方面,愿意承担风险去陪同一个上市公司成长,那完全不必担心短期的涨跌,反而越跌,越是获取便宜筹码的机会。
如果,是做短线的,交易型策略,即使复牌后下跌,打开涨停或者跌停后也因为短期分歧较大,而可能会保持比较强的弹性,振幅和强流动性,也是比较不错的交易性机会。
如果,是看长做短,长期持有综合短期博弈的,那上涨下跌本身就是常态,只要自己技术过硬,节奏把握的不错,仓位管理适当,也是适合的,也不用悲观;
如果,不仍可这个公司,不认可重组,遇上最坏的情况,满仓补跌了,那也是自己的决策,盈亏同源,做了这个决策就得能应对各种情形,如果因为仓位失控,极端情况,说明交易策略不够完善,即使现在不遇上,以后也许还是会遇上,只是不是御家汇。
如果,有了很好的认知也有了很好的策略应对,也知道自己是在投资还是在投机,是在做交易还会在做资金管理,是在通过交易体系赚钱还是运气赚钱。自然能坦然面对复牌后的任何结果。 哪怕是危也能变成机。
以上,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如果有误也是自己认知不足,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