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机动车电子标识六项国家推荐性标准,于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规规定,2018年新出厂机动车全部强制要求在前挡风玻璃位置留出电子车牌的微波窗口。
此次发布的标准主要是三方面内容,一是通用,二是安全,三是安装,为下一步汽车电子标识规模安装、应用铺平了道路,很显然,下一步对非汽车类的机动车,如摩托车等也将制定相关标准。此外,2016年12月提交的《机动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应用接口规范》此次并未一起发布。猜想相关的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电子警察、卡口等相关产品和系统标准随后也将进行修编。
强制性的标准规定,促成了电子车牌产业未来庞大的市场规模,同时也为车联网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意味着我国智能交通正式步入转型启动期。而作为智能交通的基础,电子车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共有33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75个地级市,而一个50万辆汽车保有的中型城市,系统建设投入预计2亿元。假设前期有1/3的地级市使用电子车牌,系统建设成本产生的市场空间将达到200亿元。运营方面,每个城市运营收入约2000万/年,假设前期有1/3地级市有运营需求,每年运营市场空间20-30亿元。等到电子车牌全国推广时,预计市场空间将在初期建设基础上翻倍增长,将再增近500亿空间。这仅仅是电子车牌这一项,若加上读取设备、相关安装工程、网络服务系统等一系列配套环节,市场规模前景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