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药业市值为何突然蒸发480亿。
近期股价断崖式暴跌,中成药上市公司巨头康美药业的各种负面新闻频出,其中既有质疑公司财务问题;也有报道关联公司法人代表被抓,并涉嫌操纵康美药业股票,将公司股价暴跌指向因为操纵人员被抓。
今日,康美药业发布公告,确认控股股东旗下公司博益投资法人代表王廉君因涉内幕交易被立案调查,王廉君已被采取强制措施,王廉君本人表明系因涉嫌内幕交易
普邦股份,不存在操纵康美药业股价的情况,博益投资声明不存在买卖康美药业股票的情形。
康美药业澄清之后,今日开盘康美药业股价高开低走,到11点涨幅归零。
然而,在公司自身没有曝出明显负面情形之下,近期康美药业股价断崖式暴跌着实让人“惊讶”。最近10个交易日,从10月12日开始收阴线跌0.51%,而后加速下行,连续出现跌停走势,到10月25日期间10个交易日,股价下跌了44.33%,市值蒸发了477.62亿元,公司市值从近1100亿市值下跌到目前的600亿左右。康美药业澄清旗下公司操纵股价
近期媒体刊文质疑康美药业控股股东下属公司博益投资涉嫌操纵康美药业公司股价,康美药业今日公告进行了如下澄清。
康美药业称,博益投资系由公司控股股东康美实业持有90%股权,公司控股股东之一致行动人许冬瑾女士持有10%股权。
经博益投资书面声明,确认博益投资自设立以来不存在买卖康美药业股票的情况。
根据2017年11月9日四川证监局文书显示:四川证监局依法对王廉君内幕交易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审理,并作出了行政处罚。
经公司委托律师向王廉君本人及其近亲属了解相关情况,王廉君本人表明:王廉君于2018年9月21日被采取强制措施,系因涉嫌内幕交易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经本公司委托律师向王廉君本人确认,王廉君声明不涉及康美药业股票内幕交易,不存在操纵康美药业股价的情况。
被质疑财务存在问题
10月16日,康美药业盘中突然跌停,此后虽然股价拉起收跌当日收跌5.97%。当天自的一篇文章《康美药业触跌停疑自爆财务问题现金可疑人参更可疑》,质疑公司账面现金真实性存疑(货币资金躺着不买理财不还贷款)、消耗性生物资产(人参)存疑。对此,公司在10月18日进行了澄清,称货币资金多是为了投资并购,账上有现金仍贷款是必须不断保持融资节奏、维持与金融机构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而人参资产未跟随市场价格波动减值,是因为尚未采收和销售。 虽然此前的财务质疑进行了澄清,公司也公告过一切经营正常。然而
10月17日到23日期间5个交易日,股价4天跌停,还有1天盘中跌停。 增持挡不住股价下跌股价下跌过程中,10月19日公司发布了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5-10亿元的增持计划。然而也未能阻挡股价的下跌。股价暴跌机构分歧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康美药业股价连续暴跌过程中,机构一开始大举出逃,而后又有进场买货。在初期10月16日-18日期间,一家机构席位卖出1.37亿元,为第一大卖出席位;而在10月19日到23日暴跌后期,机构席位和沪股通席位却在大举买入,分别买入1.1亿元和1.04亿元。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超9成
根据今年3月份的公告,公司控股股东95%的股份进行了质押。
康美实业共持有本公司1,640,380,978股股份,占本公司总股本的32.98%,其中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股份为1,430,956,895股,有限售条件流通股股份为209,424,083股。康美实业累计质押其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总数为 1,557,714,083股,占其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94.96%,占本公司总股本的31.32%。
(文章来源:
中国基金报)
在与子公司价之链之间的内斗闹得沸沸扬扬之后,浔兴股份( 002098 )遭到了证监会的立案调查。从双方的互相指责声中,一些信息被暴露出来,隐隐指向公司收购价之链时的过往。如果未来查实期间存在信披违规行为,投资者将获得索赔的机会。事件指向一年以前
在公司遭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前,
公司10月8日发布的一则《关于仲裁事项的公告》,将公司与控股子公司深圳价之链跨境电商有限公司创始人甘情操、朱玲等因业绩承诺未达标引起的纠纷公开化。2017年7月,浔兴股份推出重大资产购买方案,欲以10.14亿现金收购甘情操等21名股东持有的价之链65%的股权,创始人甘情操夫妇则承诺价之链2017~2019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亿元、1.6亿元和2.5亿元。然而,被收购的价之链在第一年就遭遇业绩变脸,2017年净利润为9686.96万元,险未完成业绩承诺。2018年上半年,价之链营业收入3.81亿元,但净利亏损0.19亿元,同比下降209.63%。
10月9日,浔兴股份公告显示,因其在2017年所收购的跨境电商价之链未能完成业绩承诺,上市公司已对甘情操夫妇申请超过10亿元的业绩补偿款。之后公司又陆续爆出甘情操夫妇有逃避履行承诺的行为,且公司已经无法对价之链进行财务监管。但价之链方面也有反击,他们不但否认了上市公司的指控,还指责浔兴股份和实控人王立军对价之链团队的承诺发生多项违约,上市公司甚至对价之链并购前其他股东的付款承诺都没有履行。
从双方的互相指责中,确实表现出了部分疑点。鉴于此,凡在2018年10月25日晚间持有浔兴股份的投资者可以将姓名、联系电话与交易记录发送到jzqsp2016
@126.com的邮箱参与由《金陵晚报》“易索赔”频道组织的索赔预征集,并在获得赔偿前无需支付任何前期费用。
控股股东的股权已跌破平仓线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价之链的纠纷外,公司还有其他的麻烦。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早在一个月前就跌破了平仓线,而至今公司也并未公告危机有所解决。
根据公司9月19日晚间的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天津
汇泽丰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公司股份8950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累计质押的股份89500000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100%,占公司总股本的25%。因公司股票价格下跌,导致控股股东质押的股份触及平仓线,存在平仓风险。公告显示,这部分股权的质权方是嘉兴祺佑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公司当时称,汇泽丰正在积极与质权人进行沟通,并拟通过筹措资金、追加
保证金或抵押物等相关措施防范平仓风险。不过后续究竟如何,公司并未再有进一步的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汇泽丰当年收购浔兴股份时颇为离奇。
2016年11月,浔兴股份发布实际控制人拟变更的公告,天津汇泽丰以25亿元入主,控制了25%的股权。此次股权转让总价为25亿元,折算每股价格高达27.93元,达到了公司停牌前收盘价12.68元/股的2倍多。而在收购完成之后,汇泽丰就数次试图重组,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10月25日,新京报记者从证监会获悉,
中粮地产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未获通过。证监会表示,本次交易标的资产定价的公允性缺乏合理依据,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相关规定。10月26日,新京报记者多次拨打中粮地产证券事务处座机,均提示忙音。
10月26日复牌,中粮地产股价一度报出5.16元,上涨9.79%,逼近涨停。截至发稿时,中粮地产报4.99元,涨幅为6.17%,成交量930.37手。
在过去的一年多以来,中粮地产曾3次登上龙虎榜。中粮地产距离目前最近一次登上龙虎榜是在今年9月21日,当天,
海通证券杭州解放路证券营业部和
华泰证券深圳两个营业部分别买入了中粮地产1716.59万元、352.01万元、293.99万元。
而在去年7月21日登上龙虎榜时,
广发证券广州黄埔东路证券营业部买入中粮地产1477.84万元,
东方证券深圳
金田路证券营业部买入1271.59万元。
欲收购64.18%股份对大悦城实现控股
10月17日,中粮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向明毅有限公司收购其持有的大悦城地产有限公司91.33亿元普通股股份(占大悦城地产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总数的64.18%,占大悦城地产已发行普通股及可转换优先股合计股份数的59.59%),并拟采用询价方式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此前,交易双方经协商同意,此次重组的交易对价确定为147.56亿元,由中粮地产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此次重组的全部交易对价。由于大悦城地产刚于2018年7月9日实施分红派息,明毅获得的现金分红,故此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价格做出调整,由147.56亿元调整为144.47亿元。中粮集团称,本次交易是中粮集团旗下两大
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内部整合。中粮地产及大悦城地产均同受中粮集团控制,分别独立在境内外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且两家公司在股权上不存在交叉关系。
本次交易将实现中粮集团下属A股上市公司中粮地产对下属港股红筹上市公司大悦城地产的控股,形成一体化的地产板块股权控制关系,并最终实现中粮集团旗下住宅地产业务和商业地产业务的整合。
本次交易完成后,大悦城地产将继续维持原有商业地产开发的定位,中粮地产将成为中粮集团下属融合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一体化的双轮驱动房地产专业化平台。中粮地产与大悦城地产将形成住宅、商业板块的优势互补,在融资、市场、人才、土地获取及品牌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将整合后的上市公司打造成为中国综合性房地产的旗舰平台。
10月18日,中粮地产发布公告称,中粮地产于10月17日收到证监会的通知,并购重组委将于近日召开工作会议,审核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公司股票自10月18日开市起停牌,待公司收到并购重组委审核结果并公告后复牌。
今年前三季预计净利润翻倍
实际上,中粮近期利润可观。2017年报显示,中粮全年实现净利润17.35亿,同比增长30.10%,归母净利润9.45亿,同比增31.27%;同时,全年实现签约金额261.59 亿,同比增31.04%。
数据显示,在百余只房地产概念股中,中粮地产以2017年实现9.45亿净利润排名第40位,万科、保利、
招商蛇口分别位列前三,净利润均超百亿。
不过,中粮地产也曾在年报中提示风险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8年将“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预期将继续维持,不排除在调控效果弱化的地区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的可能性。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8年要重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决定了资本市场资金将收紧,资金成本可能上升,将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热度。
目前,中粮地产尚未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告。10月12日,中粮地产披露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前三季净利润为7.88亿元-10.5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5.26亿元同比增长50%-100%。
中粮地产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前三季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同向上升,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公司结转的资源集中在毛利率及权益比例较高的项目。
昨日,并购重组委召开2018年第50次会议,审核结果公告显示,中粮地产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未获通过。证监会并购重组委认为,中联地产此次交易标的资产定价的公允性缺乏合理依据,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相关规定。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一条: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应当就本次交易符合下列要求作出充分说明,并予以披露:(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反垄断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二)不会导致上市公司不符合股票上市条件;(三)重大资产重组所涉及的资产定价公允,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和股东合法权益的情形;(四)重大资产重组所涉及的资产权属清晰,资产过户或者转移不存在法律障碍,相关债权债务处理合法;(五)有利于上市公司增强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重组后主要资产为现金或者无具体经营业务的情形;(六)有利于上市公司在业务、资产、财务、人员、机构等方面与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人保持独立,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独立性的相关规定;(七)有利于上市公司形成或者保持健全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本次交易方案为中粮地产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向明毅收购其持有的大悦城地产91.34亿股普通股股份(占大悦城地产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总数的64.18%,占大悦城地产已发行普通股及可转换优先股合计股份数的59.59%),并拟采用询价方式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总金额不超过24.26亿元。
交易双方经协商同意,本次重组的交易对价确定为147.56亿元,由中粮地产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本次重组的全部交易对价。交易双方确定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所发行股份的定价依据为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60个交易日中粮地产股票交易均价的90%,即6.89元/股。
鉴于中粮地产已于2018年7月10日实施完成2017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本次发行价格由6.89元/股调整为6.84元/股,同时,大悦城地产于2018年7月9日实施完成2017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交易作价由147.56亿元相应调整为144.47亿元,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数量由21.42亿股调整为 21.12亿股。
本次募集配套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标的公司项目建设,其中,中粮·置地广场项目将使用募集资金9.16亿元、杭州大悦城-购物中心项目将使用募集资金15.10亿元。
本次交易中,交易对方
明毅系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中粮集团控制的企业,因此,明毅为上市公司的关联方。根据《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本次交易独立财务顾问为中金公司和
中信证券。
中金公司在出具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中称,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关联交易决策过程合规,本次交易具备合理性及必要性,本次交易安排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及非关联股东利益的情形。本次交易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增强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符合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
中信证券在专项核查意见中称,本次交易完成后,中粮地产对公司治理的安排可以提升其公司治理水平,同时发挥作为大悦城地产控股股东的作用,推动大悦城地产符合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关规定的要求及继续符合香港联合交易所、香港证监会及其注册地的法律法规要求。
10月25日,故宫,雷军很忙。
忙着为新手机MIX3发布会站台的雷军,不忘怼一把华为。
“友商的手机贼贵,但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在当日下午举办的
小米MIX3发布会上,雷军公开怼华为。他声称,MIX3在DxO的相机评分达到108,已经超出了华为P20的107。与雷军的“喜庆”截然相反的是小米的股价。当天,受美股“血洗”影响,港股恒生指数低开近2%,科技股重挫,25日上午小米也一度失守12元,最低仅11.66元/股,创下上市四个月后的新低。午后,小米股价开始上涨,最终收盘价报12.68元/股。但相
较上市后22.2元/股的最高价格,小米股价接近腰斩。此前的8月22日,小米公布上市后的首份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收入452.36亿元,同比大涨68.3%,经调整利润21.17亿元,同比增长25.1%。
业绩看上去很美,小米为何不被资本看好?
1亿台出货量,多吗?
10月25日上午,雷军连发3条
微博。第一条微博,他写到,“今年手机出货量跨过一亿台门槛,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这是小米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里程碑。”雷军确实很开心。但既然要与华为比,1亿台出货量真不算多。
7月18日,在华为nova系列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宣布,
截至7月份华为手机全球发货量突破1亿台。他还表示,今年华为全年销量要挑战2亿台。不仅是华为,国产品牌中OPPO、vivo两兄弟在国内市场的出货量也早已越居小米之上。以第二季度数据为例,据IDC统计,二季度OPPO和vivo国内市场的出货量分别为2120万台和1990万台,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市场份额分别为21.2%和19.9%。小米手机位居第四,出货量为1450万台。
除了出货量,小米手机的销售额也不算理想。
根据赛诺数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
苹果手机以 1727亿的销量占据国内手机销售额第一,OPPO、华为、vivo、荣耀国内市场销售额分别为 761亿、755亿、693亿和410亿。小米手机以348亿销售额排在第六位。
小米还有多少想象力?
“互联网公司”一直是小米给自己贴的标签。但从8月份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看,小米真担不起这个标签。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手机业务收入达305.01亿元,同比增长58.7%,小米IoT及生活消费产品部分增长最为迅速,2018年第二季度收入达103.78亿元,同比增长104.3%。互联网服务营收39.6亿元,同比增长63.6%。三大业务中,手机业务和loT业务总计占总营收比重超9成,互联网服务业务仅占据总营收的8%左右。毫无疑问,硬件仍是小米绝对的主营业务。互联网公司的市盈率自然比硬件制造的公司高。号称“互联网公司”的小米,硬件营收占据公司总营收的9成以上。这样的情况下,小米的估值还能有多大想象力呢?
“第一”靠印度?
智能手机市场需求下降、国内竞争对手不断强大,互联网服务业务乏力,股价不断下跌的“独角兽”小米依然压力山大。幸好,小米还有它的印度朋友和loT设备。
虽然小米手机在国内的出货量不及华为、OPPO和vivo三大厂商,但它在印度的销量却遥遥领先国内友商。Counterpoint Research 10月22日声称,中国手机厂商小米凭借27%的市场份额位列2018年第三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
分析师认为,小米在印度出货量创下新高得益于小米推出的全新红米6系列手机、全新子品牌Pocophone以及小米在线下渠道的扩张。
小米看好的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确实足够大。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印度智能手机用户已超过4亿,成为仅次于我国的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
小米的loT设备尤其是小米电视也是小米相较于其他友商的一大优势。早在2013年小米就推出了第一代小米电视,经过5年的发展,如今的小米电视早已是互联网电视领域的佼佼者,凭借产品高性价比的优势,出货量快速提升。奥维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小米电视出货3.5M,同比增长316.3%,印度出货超过0.4M,在互联网品牌中遥遥领先。”
但仅靠印度市场就能成就小米的野心吗?
创业8年,小米曾经凭借性价比的优势吃掉中国大部分智能手机市场。不过,如今的智能手机已是一片“红海”,华为、OPPO等竞争对手也日渐强大,小米还能否延续曾经的辉煌?海外市场的优势和loT设备能否成为小米的下一个突破点?一向自称“互联网公司”的小米又能否经得住资本市场的考验?一切都有待时间检验。业绩压力之下,瞄上虚拟IP生意,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截至今日(10月25日),距离
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发布微博声称“受到了人身安全威胁”已经过去了近1个月。
这一个月内,巨人网络拟305亿收购以色列游戏公司Playtika的海外并购项目,已经撤回中止。而据媒体的最新消息称,因受到监管障碍,这一交易有可能流产。
游戏主业遇挫之际,巨人网络本周对外宣布,正式进军虚拟偶像市场,即将推出首位虚拟主播Menhera Chan(又称“Menhera酱”)。公司预计每年为该项目投入上亿资金,重点投入研发与内容生产环节。虚拟偶像(Virtual Idol)产业,在中国目前尚处于早期阶段。但在其发源地日本已是一个相对成熟产业,例如一个“初音未来”就年赚百亿日元,且市场规模仍然在不断上升。随着泛二次元用户规模日益庞大,95后、00后群体逐渐主导中国网络流行文化。作为二次元领域的新兴热点,虚拟偶像在国内将迎来“风口”机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及潜力,有望复制日本虚拟偶像产业的成功模式,与之相关的IP衍生开发市场前景可期。
想来,此番阔步打造二次元虚拟IP,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如今国内游戏行业审核趋严和融资渠道收紧所致。
结合财数据来看,巨人网络2018年上半年投入的游戏研发费用已经高达3.68亿元,占公司运营成本的26.34%,而在如今游戏持牌照上线的大背景下,高游戏研发不仅意味着成本继续启高,一照难求之下是福是祸更是颇有赌博意味……
不敢赌游戏,但仍得赌明天:毕竟,巨人网络借壳上市回归A股就已经给出了16至2018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分别不低于10亿元、12亿元及15亿元的业绩承兑。如今,2018年已经仅剩的两个个月,巨人上半年净利润仅为6.89亿元,完成进度不过是45.93%。
业绩压力之下,瞄上虚拟IP生意,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不要忽略的风险是,借壳上市后,巨人网络商誉在这近2年中从1.35亿元上升至12.22亿元,如果虚拟IP无法实现偶像级的效果,很有可能商誉最终会变成悬在头上的利剑,而斩向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