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317=876 亿 约1/6资金集中在证券 银行这二大板块
配资江湖
2015年股市剧烈震动之后,配资一行几乎销声匿迹。可近日股市连日翻红,牛市将至言论不绝于耳,配资也随之风起,似有复燃之相。
证监会在2月25日提示场外配资风险,并要求对有关方面加强对交易的全过程监管,表明监管对配资的严厉打击态度不变。但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情况看,随着股市翻红,民间与
互联网配资再度兴起,市场对配资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用来形容配资行业可以说很恰当了。”一位资深配资行业人士周洋(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样描述。
周洋表示,在没有极端股市波动的情况下,配资可以说是零风险躺着赚钱的业务。利益驱使下,一定会有人逐利入场配资业务,但在周洋看来,短短三年,配资已经换了一个江湖,现在的配资人早已迭代几遭,那个从民间到机构“全民”配资,可以说有些“血雨腥风”的配资辉煌年代,随着市场的规范,监管趋严,只能是前世回忆,不可重来。
缘起民间借贷起势于机构
周洋称,配资这个玩法历史并不久远,可考就在2008年前后,江湖都言始于温州,温州也曾有“配资资金批发地”之称,然后才逐渐复制到全国。开始主要也是针对散户,其本质上就是民间借贷。
最开始的玩法也很简单,针对股票的配资杠杆比例最高是1∶5,配资利息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公司不同,周洋的公司利率为月息5%,利息先结。他称,利息先结是为了避免有些客户使用资金不足一个月,结算时有纠纷,索性先结。
据另一位民间配资人介绍,最初民间配资并不算普及,但随着股市连续上涨,配资需求越来越大,从业者也越来越多,不少从事民间配资业务的因此赚了第一桶金。
但该人士也指出,仅靠民间配资,也很难成气候,量级上就很难对市场形成扰动。企业和机构的需求才是大头,逐渐有大的资金和金融机构入场,再加上当时流行的恒生Homs系统,批量化操作十分轻松,配资才形成燎原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梳理发现,2014-2015年前后,基本形成了券商、信托、私募、银行多渠道齐入场配资的景象,所撬动的资金量十分惊人,而这其中,最受关注且量级最大的就是信托。
华南某信托公司人士李明(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信托参与股票配资的种种衍生形式,都是脱胎于结构化证券信托。信托公司可以通过设立结构化信托为有杠杆配资需求的机构或个人,配套银行资金,以信托计划的名义进行二级市场操作。随着2014年二级市场行情渐暖,为迎合客户的配资需求,信托公司创新出了下挂多个子单元,子单元分别交易,独立核算的伞形信托。
李明称,后来有市场统计,因为嫁接了信托的系统监控功能、券商的客户获取能力、对接银行的理财资金,2014-2015年间伞形信托业务规模或许达到3000亿-4000亿的巨量。
2015年股市波动后,证监会认定伞形信托为违法证券业务,软件商、券商、配资公司相继接到巨额罚单,并按要求予以全面清理,伞形信托几乎绝迹。而原银监会2016年58号文明确要求控制结构化股票投资信托产品杠杆比例,其中优先级和劣后级资金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最高不超过2∶1,也给信托配资上了紧箍咒。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15年之后,民间配资受到资本市场冲击退出大半,伞形信托受到清理,但银行、信托、私募等金融机构仍有众多金融衍生品参与场外配资。互联
网金融也在这一轮场外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某私募基
金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前两年私募夹层配资还较为普遍。当时不少公司可以给客户进行1∶5甚至最高1∶9的杠杆进行股票投资。客户只需向配资公司缴纳操盘金额约10%-20%的交易
保证金,就可分配到相应的交易账户进行交易,盈利和止损由配资公司监控并与客户进行结算。
拆分其交易结构来看,该人士举例指出,配资公司可以通过自有资金3亿,配套2亿中间级资金,按照3∶2∶10的比例,撬动银行10亿优先级资金,设立规模15亿元的A结构化证券投资产品信托计划。然后,配资公司通过自身软件系统或者购买的三方分仓系统中将产品拆分成5份,每份3亿,每份按照1∶5的比例配给配资客户,收取保证金20%(即6000万),客户通过签订借款协议获得交易账户和密码,按月结息。这种模式当时在市场上量级也在千亿以上。
此外,还有替代伞形信托的“3∶1∶8”模式,以及结构化信托嵌套单一信托放大杠杆等多种模式,助力股票融资。
而银行作为明令禁止投资股票市场和进行股票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事实上在前几年也有些作风激进的银行参与此项业务。东南某城商行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2016-2017年前后该行也为客户提供不少配资业务,杠杆比例可以达到1∶2,对接的主要是理财资金,借助的也是信托通道。但这一业务随着监管趋严,目前市面上也再难觅影踪。
重拳之后星星之火难燎原
但随着金融监管的层层加码,加之2018年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的落地,配资业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信托公司纷纷收紧股票配资业务,一度替代了伞形信托为二级市场加杠杆的3210/318结构化股票配资业务遭遇降温,虽然也有极少较为激进的机构对存续产品进行延期,或对存量规模进行盘活再利用。但无论是大资管新规中对份额分级的限制,还是对中间级应纳入优先级综合考虑杠杆比例的要求,都将对此类业务的后续发展带来直接影响。
“99%的配资业务都死了,99%的配资人都转行了。”周洋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获悉,2018年,配资业务几乎陷入沉寂,完全沦为地下,不少配资人转行,原因多出于二:市场低迷没有业务;监管趋严不想承担风险。从市场实际情况看,绕道监管放大杠杆依然存在,但难成气候。
华南某券商业务人士告诉记者,2018年年中曾经小规模出现过一股潮流,即借助沪港通的跨境融资方案,借助香港年化4%左右的低廉融资成本,绕道沪港通再北上参与A股,最高可以实现2.33倍的杠杆。
但该人士也指出,有私募取道沪港通操纵数只沪市个股,随即遭到证监会重罚。包括证监会8月份对用资管计划、私募基金、民间配资等行为接连公告处罚,市场明白监管环境已经彻底改变,绝大部分金融机构不敢顶风作案,星星之火已不足以燎原。
华北某信托公司业务人士指出,因为信托具有“万金油”的特性,不管是在投资市场还是后端的融资市场,都给整个信托行业带来一定的“乱象”。在之前的一轮场外配资潮中,很多配资公司借助信托产品进行融资,信托公司甚至成了配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也确有信托公司成为向股票配资融资工具或通道。
但监管机构在近几年也对信托行业展开了集中整治,加上信托新规落地在即,从信托新规目前透露的方向看,投资前端新规将让整个信托产品变得“阳光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界定更加清晰透明。从后端来讲,严格规范信托产品的投资标的,哪些能投,哪些不能投,投资标的是什么?比例是多少?形成的产品形态适合哪些投资者将会一一列明。这对于信托行业来讲是一个利好消息,这也意味着利用信托通道进行配资等违规融资的空间越来越小。
反思风险教育与配资新风潮
某知名金融交易系统公司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监管传递的信号看,场外配资属于明令禁止的违法违规行为,主流金融机构与相关交易平台会在监管指导下合法合规经营。目前市场上关于配资即将卷土重来等的相关舆论可能只是一些民间借贷公司的故意炒作,客观分析场外配资业务已经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的条件。
确实,涉及数千亿规模的高杠杆配资潮已成为前尘往事,老配资人多已转行,但随着牛市预期增强,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受众的新配资风确有起势。
一位互联网配资平台从业者表示,现在这波配资用户的年龄明显比以往年轻了,而且杠杆用得更高,这是与过去有些不同的趋势。
而已经退出配资圈的周洋对此则表示担忧,本就是风险资产的股票还要叠加放大风险的杠杆交易,年轻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明显属于弱势群体,这是值得市场去警惕的。
“1∶5的杠杆已经属于很高,赚了钱当然是好的,但赔钱可是先赔自己的本金。在遇到极端波动的情况下,1∶5的杠杆意味着只能承担两个跌停,而1∶10的杠杆则意味着只要有一个跌停,就会面临债务。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炒股的年轻人,根本不懂股票,只想着以小博大、改变命运,这本质上不是投资,已经是赌博。”周洋直言。
一位使用过场外期权加杠杆投资的使用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选择投资之前也犹豫了很久,当时做了一些功课,一方面是调查一下该平台的资质背景。从工商网站上看到股东中也有国资背景,至少认为平台是相对靠谱的。另外看到平台也有平仓线,风险控制,此外还有比较牛的投资顾问给投资建议,还是想以小博大试一试,投了2万块钱进去,最高10倍杠杆,选择了5倍杠杆配了10万。一开始确实赚了几个点,但是最终还是亏了本金。
“就当花钱买个教训,以后不会选择这种软件去投资了。”该使用者语气似有些故作潇洒,他告诉记者,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确实有着更大的压力,单纯靠工资收入很难买房,大家都想经营副业或者搞一些投资。身边的年轻人似乎对于风险投资的接受度更高,有的人确实赚钱了,但是轮到自己确实不知道投资结果是什么。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的投资者教育尤其是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前几天一位客户找我,说自己1∶3杠杆配资赔了,我以为他要问我如何解套,结果他是希望继续配资,把之前的亏损找回来,问我有没有渠道,哭笑不得,我做的收益10%的产品很多客户都觉得收益太低了,大家都在谋求高回报,甚至高利贷加杠杆去博高回报,很多专业操盘者都不敢这样去做。所谓的投资者教育,也是希望投资者能够明白,选择了高风险,至少一定要有能力承担这种风险,也要做好血本无归的准备。”
记者采访中获悉,开展场外个股期权业务的正规机构只有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及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子公司,且自然人投资者不能参与上述机构提供的场外期权业务。市场上自行开设的互联网场外期权平台或线下平台,面向自然人投资者开展此项业务属于监管盲区。
2月25日,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发布《场外个股期权业务风险警示》,明确指出开展场外个股期权业务的非正规平台不具备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不受监管部门的监管,资金也不受监控,有些平台可能涉嫌诈骗,提示投资人警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可转债打新概率创近一年新低 可转债打新盛行,上一次还是接近2年前。
2017年9月,证监会发布了可转债新规,将可转债的申购方式由资金申购改为信用申购,并不对持仓作任何的规定,可转债的打新一下子炙手可热起来。最早发行的雨虹转债、林洋转债等上市价均达到了120元,散户打新成功后在上市首日卖出,便可赚到可观的“无风险”收益,当时 “可转债打新”可谓盛极一时。
不过不久后,可转债的打新者众多,加上连续两支可转债上市首日破发,可转债迅速降温,2018年股市整体走低,人们对可转债渐渐失去了兴趣。进入2019年,投资者对可转债的热情又回来了。数据显示,近期可转债的网上中签率快速走低,从佳都转债的1.18%,下降至不足0.5%。本周更是不断创出了新低。2月27日申购的长青转2的网上中签率低至0.0268%,创下近一年新低。
2月28日晚间,
中天科技公告称,公司发行的中天转债网上有效申购户数为33.51万户,有效申购数量为303.84万手,最终网上中签率为0.0195%。网下发行同样火爆,有5476个账户申购,有效申购数量为140.12亿手,最终配售273.74万手,配售比例仅为0.0195%。
e公司记者注意到,春节后发行的多支可转债:中天转债、长青转2、中来转债、今飞转债的网下和网下中签率均低于0.1%。
而就在2个月前,佳都转债发行时遭遇券商大比例报销。佳都转债的发行总规模为8.74亿元,中签率高达2.35%,创下了可转债发行改革以来的最高中签率。结果网上投资者弃购金额高达3.82亿元,这部分弃购金额最终由主承销商全额包销,包销比例高达43%,这一包销比例超过原本设定的30%的包销上限,刷新了可转债包销的历史记录。
当时佳都转债的转股价为7.95元,而当时佳都转债的股价不足7元,导致投资者大幅弃购。今年以来,
佳都科技股价一路走高,3月1日收盘价为10.28元/股,远高于当时的转股价。连带佳都转债的价格也是一路走高。当时包销的
广发证券选择了落袋为安。1月31日晚间,佳都科技公告,广发证券在1月24日-1月31日累计减持佳都转债87.47万张。
(佳都转债)
可转债市场量价齐飞
从年内表现来看,特发转债、东财转债、盛路转债、洲明转债、万顺转债、广电转债、蓝盾转债、吴银转债、隆基转债、天马转债、科森转债、常熟转债、景旺转债等多只可转债年内涨幅超过20%。
其中,特发转债最高涨幅一度高达88.31%,虽然近期有所回调,但总体来看,特发转债的涨幅甚至超过大部分A股。还有东财转债也是在今年2月价格一路上涨,最新报价超过了180元。截止3月1日,超过100只可转债的现价超过100元。低于100元面值的可转债在市场上已难觅踪影。成交量和成交额上,3月1日数据显示,东财转债的成交金额超过了30.82亿元,特发转债的成交额为13.03亿元。成交量超过亿元的可转债有12只,显示了可转债在市场上的交易非常活跃。
公司发债忙
银行业尤其热衷发可转债
投资者打新忙,公司发债忙。2月以来就有1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可转债发行预案。3月1日晚间至3月2日,就有
家家悦、
润达医疗、
华昌达发布了董事会预案。其中,银行业热衷发行可转债“补血”的特点较为突出。2月27日晚间,
中信银行(00998)披露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募集说明书显示,该行拟发行可转债总额不超过400亿元。而在1个多月前,
平安银行260亿元可转债申购完成,根据配售结果,网下累计超过4000个账户参与申购,总申购规模超过10万亿元,在网下申购金额、网下申购户数、中签率上均创下历史纪录。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有
交通银行、
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张家港农商行、
江阴银行、中信银行、
吴江银行、
无锡银行等在内的近十家银行,拟发行和已发行可转债总额超过1300亿元。此外,公募基金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便积极布局可转债基金。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下半年以来,包括广发基金、南方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等多家大型基金公司在内的基金公司相继成立了11只可转债基金。
上市公司青睐发可转债来补充资金,投资者则愿意选择可债可股的可转债,e公司认为,可转债的火爆有着其中的原因:首先是2019年以来,股市明显回暖。3月1日收盘,上证综指报收2994.01点,
深证成指报收9167.65点,分别较年初至今上涨了20.05%和26.63%。股市的回暖往往会连带可转债价格也回暖。
其次,增发、配股和可转债作为
再融资的三种主要方式,可转债在政策上的改革利好频出,也提高了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积极性。例如2017年的可转债新规将资金申购改为信用申购。
在2018年11月,证监会又明确提出,试点定向可转债并购支持上市公司发展。这令可转债不再仅仅是上市公司单纯融资的手段之一,而是可以直接被应用在并购上,令可转债的功能多样性上再度升级。随后,2018年11月
赛腾股份率先“尝鲜”,宣布拟启动对外并购,并采取发行定向可转债及股份的方式购买资产。此后,可转债被多家公司应用。
最新的是2月25日,
长春高新发布一则关于停牌购买资产的公告,彼时长春高新称正筹划发行股份、定向可转换债券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长春金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赛药业”) 30%股权,同时拟向不超过十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及/或定向可转换债券募集配套资金。
3月第一周还有这些可转债值得关注
不过,可转债交易的活跃意味着交易难度增大。放眼望去全是过百元的高价债中,谁能继续领涨仍待观察。
东北证券近日发布的可转债研究报告就提醒称,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弹, 转债市场已出现了许多高价个券,债底保护已逐渐削弱。如今转债的价值更多要靠正股价值来支撑。当前对于传统债券投资者而言, 通过转债市场博取权益市场收益显得尤为重要。在转债上涨、估值提升的背景下,投资可转债难度在不断加大。
天风证券则建议,可多重视成长类板块可转债品种,如电力设备与
新能源、5G等行业可转债,关注基本面较好、低估值给予保障的主体,积极轮动,埋伏业绩改善驱动估值增长红利。
未来还有哪些可转债可供选择?
e公司整理看到,3月4日有中信转债、万信转2开始网上申购,3月5日有博彦转债、贵广转债进行网上申购。
原创融资不停歇!10家上市银行发行5000亿债券上市银行发债不停歇。据财联社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10家上市银行发行了5000多亿元债券。
10家上市银行发行5000亿债券 今日晚间,
农业银行公告称,获准发行不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券。
早前
华夏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议案》,将发行不超过人民币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民生银行则公告称,公司于3月1日发行了“2019年第一期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二级资本债券”。发行规模为人民币400亿元,债券为10年期固定利率品种,票面利率为4.48%。
从发行规模来看,
兴业银行2000亿金融债券位居首位。2月27日,兴业银行就计划2年发行2000亿元金融债券回复财联社记者称,截至2018年末,兴业银行在境内发行的金融债券余额为1265亿元人民币,在境外发行的金融债券余额为35.94亿美元,存量债券在2021年底前都将大部分到期,本次确定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2000亿元,主要用于置换在未来两年到期的存量金融债券。
从发行债券类型来看,永续债、永续债、金融债券、二级资本债成为上市银行发债主要类型,发债目的多为补充银行资本。
我国首单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
中国银行于1月25日推出400亿元永续债,这是我国首单商业银行永续债。央行公告称,当日中国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可提高中国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约0.3个百分点,全场认购倍数超过2倍,票面利率为4.50%,较本期债券基准利率(前5日五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值)高出157bp。
时间来到去年12月,当时金融委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业内人士介绍,永续债属于混合资本工具,是一种没有明确到期日或期限非常长的债券,即理论上永久存续。巴赛尔协议Ⅲ推出之后,海外银行发行永续债已有较多实践。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认为,这意味着以永续债为突破口,启动了新一轮的银行资本补充,这对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提振我国的资本市场都有重要意义。
今年1月24日,央行再发公告支持永续债发行。央行表示,为提高银行永续债(含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流动性,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创设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entral Bank Bills Swap,CBS),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可以使用持有的合格银行发行的永续债从中国人民银行换入央行票据。
马骏称,永续债补充银行资本,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机构:3月关注银行股补涨行情
据数据宝统计,截至3月1日收盘,沪深两市破净股数量为187只。其中,银行股共有14只破净,占该行业上市公司的比例达45.16%,板块内市净率最低的是民生银行,市净率为0.73倍。
天风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分析称,2月银行板块表现尚可,但仍跑输大盘,存有补涨空间。一方面,海外被动指数纳入A股程度提升,外资流入或较多;另一方面,银行板块或受益于“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政策。此前,监管要求银行按照审慎的风险管理标准去投放贷款,在宽信用政策加码之下,经济或企稳,银行资产质量或好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