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个股跟踪:00000 持续记录

18-05-19 10:13 1098次浏览
momonuli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持续记录,等待花开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34)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momonuli

18-05-19 14:21

0
听老板说过一个故事。当年老板在哈佛读书时在某一次xx论坛中当志愿者,见到了一位会议间隙,拿着手提电脑坐在走廊地上办公的人。周围人来人往谈笑风生,只有那个人坐在墙角专心的做着自己的事,那个人就是陆奇。 


复旦大学毕业,对于人工智能有着长远思考的一位灵魂人物,是我内心中最为尊敬的人,刻苦,
毅力非常人所及,我内心中无数次想过将自己塑造成这样一个人,但是都是不成功的,我很难想象和我父亲年龄相仿的人会这么有活力,第一次见他,个子很小,但是身材很好,一看就知道经常锻炼,亲和力很高。有些人是用一生在创造传奇,改变世界,聪明而且异常勤奋刻苦,而他就是这样的人,至今他都在我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momonuli

18-05-19 14:17

0
陆奇是一个在互联网上知名度极高的人物,围绕着他有两种言论甚嚣尘上:
1. 陆奇是一个工作狂,对于互联网有独到见解。
  但是看他在微软互联网业务的表现,并没有达到外界的预期。
2. 陆奇是华人在硅谷的榜样,只要努力,就可以突破职场天花板。
  毫无疑问,陆奇已经遇到天花板了,他要是能再上一层楼,染指巨头公司的CEO职位,或者创业有胜算,我相信不会看上百度吧。
你问我看不看好陆奇加盟百度,我肯定不看好。主要有两个原因:
1. 海外华人回国能适应市场的,要么是趁国内信息化落后时自己抓住机会当老板,比如携程的梁建章、百度的李彦宏等等,要么就是能解决高深技术问题的研究员。陆奇这两点都不符合。
2. 任何一家公司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老板的问题,百度发展到现在这步田地,李彦宏难辞其咎。你指望着他做出改变?呵呵。所以总裁无论换谁都一样,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
陆奇的能力也是被高估的,他是必应的负责人,那么必应搜索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如何呢?说出来,绝对吓死你。
还不如被墙掉的google,这说不过去吧。google出局,除了百度,必应也是受益者啊,怎么业绩就这么差,陆奇还是中国人,难辞其咎。
momonuli

18-05-19 14:16

0
这人,其实是个扫地僧,可能因为名字里带个 “ 奇 ” 字吧,本身就带有一种 “ 传奇色彩 ”。
陆奇
因为一些家庭变故,陆奇从小就被父母送去爷爷家带。
跟大家想象中的去爷爷奶奶家被养的又白又胖不一样,他爷爷家没水没电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 ,然后他就变得营养不良还近视了。。。
等他长大一些之后,跑去造船厂应聘想当个工人,但毕竟是没吃肉长大的孩子,因为力气不够被拒绝了~
虽然没力气,但人家脑子特别灵光,正好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年代,他就跑去考了高考。
1980 年,他考上了复旦大学,而且选择专业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视力不好不能做物理实验,就没选物理类专业而是计算机。
这什么脑回路!?难道不该是视力不好更不要碰计算机么。。。
总之,他就这样一路读到了硕士毕业,然后赖在复旦大学当了一名老师~

复旦大学
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天下大雨,他只有一辆破自行车没法回家,就被同学拉去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艾德蒙·克拉克教授一场没几个人爱去的研讨会 。。。
在研讨会上他提了几个问题,克拉克教授对他印象很深,会后还看了他的论文,然后跟他表示:小伙子你不错啊,要不要来我这读个博?
陆奇的回应简单粗暴:我!没!钱!
入学申请费就要 45 刀,在当时都够换几辆自行车的了,他怎么可能拿得出那么多钱 。。。
克拉克教授爱才心切,当即表示:没钱我养你啊!

艾德蒙·克拉克(他是 “ 计算机界诺贝尔奖 ” 图灵奖的获得者)
就这样,克拉克免去了陆奇的入学申请费,还给他提供博士生奖学金,他就准备去美国读书了~
卡内基梅隆大学拥有全美顶级的计算机学院
他出过中间还出了个小插曲,当时出国是要 “ 排队 ” 的,但校长谢希德决定让他去,因为 “ 国内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人到卡耐基·梅隆大学去 。”
1996 年陆奇博士生毕业,因为博士研究方向跟 IBM 当时的方向相同,就去 IBM 工作了。
他在 IBM 工作时,有一天陪一个想去雅虎工作的同事一起吃饭,碰到了雅虎的一名主管,主管对他提到的 “ 线上购物 ” 构想很感兴趣(那时候才 1998 年啊,陆奇这思想超前的不行!),就问他要不要去雅虎参观一下,他答应了。
等陆奇去雅虎的时候,聘书已经放在了陆奇的桌子上,从此陆奇就开始了他在雅虎的生涯~

十年后,从一个普通工程师一路爬上雅虎的资深副总裁,2007 被再次提升为雅虎执行副总裁~
然后他就跳槽到了微软,担任微软任执行副总裁(这是大陆华人当时在海外科技企业中做过的最高职位)。
这之后他带领着微软家的 bing 搜索开起了挂,把 bing 的市场份额从 7% 增长到乐 20%,外媒还一度评价他是微软 bing 的 “ Savior ”(救星)。

陆奇和 http://bing.com
除了 bing,他还领导着 Office 、Office 365、Skype 、小冰等业务的研发 ,总之叼的一逼~
然后,他就在微软 “ 隐退 ” 了,原因是亲自骑自行车获取研究数据的时候受伤,一直也没怎么养好。。。
但有人说另有原因~
陆奇隐退是因为计划不被同意

去年3月份,有消息称,微软计划以80亿美元收购提供办公沟通应用的初创公司Slack,当时推动这一收购计划的关键人士正是陆奇,然而该计划却遭到了微软创始人比尔 盖茨和微软现任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的反对,微软方面最终放弃了收购Slack的计划。

但也有然表示不必瞎猜。。。
知乎网友也觉得并非办公室斗争
不过差评君觉的就以他这小身板的调性,没准还真是因为身体原因 。。。
不管怎样,他最后还是离开了微软,加盟百度,微软还因此发了篇微博~

那么,百度请来这么一尊大神干嘛呢?
首先是百度的架构有调整~

陆奇加入之后百度的人事及业务构架

百度的崛起靠的是搜索做的还不错,相对于被 404 的 Google 来比本地优化也不错,不过大家也能看的出来,百度最近一阵子有些走偏了,背了不少的骂名。。。
现在李彦宏放权,让陆奇这样一个技术型人才带头,就有可能把百度重新拉倒以技术为重的方向上~
同时这样也能让李彦宏能空出更多的时间来为公司更长远的方向做规划和发展。
还有就是,陆奇貌似人工智能方面很厉害!
现在百度正在全力押宝人工智能,今年的 2016 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就已经提了 “ 百度大脑 ”,明显把公司重点方向放在了 “ 人工智能 ” 上,而不是之前的 O2O 战略。

百度大脑
要知道陆奇除了在学术界的研究论文,还持有40个美国专利,在技术方面浑身都是宝有木有!
现在百度在不停的提算法,提 AI,提深度学,但是好像发展的也并不特别顺利。。。
陆奇这种不仅技术叼,而且曾任职雅虎和微软,战略性眼光毒辣,在上面这些还处在摸索阶段的项目上会有很大的帮助,起码看看之前 bing 的搜索份额飙涨,在百度这里也不会变得太差吧~
至于百度会不会就这样崛起 嘛。。

李彦宏自己肯定不会同意 “ 卖药 ” 的,有个好领导跟能管好所有人,是两回事。。。
momonuli

18-05-19 14:10

0
刚入职百度不久...在Qi的内部沟通会议上,有同学提出能不能让公司内部员工也体验一下百度的AI技术落地的产品。
结果才过了几天,楼下食堂就可以用最新的刷脸支付了
在此基础上,我因为一个业务问题,晚上11点多给Qi写了邮件询问具体情况。说实在的,没指望他真的有回复,毕竟他真是大忙人。
然而
隔天早上一到公司开电脑,收到了他回复的邮件
而此时他本人还在CES参加展会,但即便如此还是抽空回一个普通员工的邮件...看完真的挺感动的...
这种老板...值得追随

————————————————————————————

在加盟百度之前,陆奇曾任微软执行副总裁和雅虎执行副总裁,带团队开发过微软bing搜索、微软小冰等产品,是位勤奋而善于自我管理、把握机会的大牛。刚好看到了一篇原发于虎嗅的文章: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微软执行副总裁陆奇的人生启示。在此按时间顺序给大家捋捋陆奇的个人经历。
幼年家庭贫困,靠勤奋学考入复旦大学

陆奇小时候被寄养在上海的爷爷家里。据陆奇回忆,那里没水没电,一年难得吃上几次肉。因环境以及营养不良,陆奇体格孱弱,而且视力不佳。这就导致了后来他没有被轮船制造厂和物理实验室选中。

随后陆奇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在无线电厂找到一份工作。凭借个人努力他考上了复旦大学,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复旦大学教书。

一次,陆奇受到同学邀请,参加了一场卡耐基梅隆大学埃德蒙.克拉克(Edmund M. Clarke)教授的研讨会,会上陆奇提出的问题让这位教授眼前一亮。会后,教授阅读了陆奇的论文,当即邀请他来卡耐基梅隆大学进修,并自愿免费供陆奇去进修。1996年,陆奇获得了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
入职雅虎,带队做出了雅虎首个搜索引擎

1998年的某一天,陆奇在吃饭时闲聊提出要开发线上购物的构想,雅虎一位技术主管听到了谈话的内容,这是当时没有独立研发索搜引擎的雅虎最需要的事情。于是那位高管邀请陆奇,在周一的时候参观雅虎公司。

等陆奇来到雅虎办公室的时候,聘书已经放好在桌子上了。陆奇也因此成为了雅虎的一名工程师,在他参加雅虎对收购的三家公司评估以后,带领团队做出了雅虎的第一个搜索引擎。此后陆奇开始着手雅虎广告技术的开发。现在雅虎基于原生广告和关键词广告的横屏连接技术就离不开陆奇当时的开发成果。

2006年,陆奇被任命为雅虎资深副总裁,负责带领搜索引擎研发团队。2007年,被提升为雅虎执行副总裁。

加盟微软,开发了必应搜索引擎

2008年12月,微软CEO史蒂芬了解了陆奇在雅虎的成绩之后,亲自延聘他加入微软,出任互联网业务部门总经理。考虑到雅虎在当时的处境,陆奇接下了微软抛来的橄榄枝。加入以后,陆奇开发了必应搜索引擎(http://bing.com)以此来对抗谷歌

多位互联网人士都对陆奇开发的bing高度赞扬,相关人士称,这款搜索引擎要比谷歌的更加完善。它在完成基本搜索后,其余位置显示的内容是大多数人们搜索内容的完美替代品。

不仅如此,当用户鼠标悬停在搜索引擎返回的超连接时,bing可以显示出一个小摘要,避免用户打开不必要的页面。这项功能得到了互联网网民的认同,根据采访,有至少25%的网民总是打开无意义的网站,但是在有了这个功能后,他们的用户体验就会大幅度提高。

在微软期间,他领导了包括Microsoft Office、Office365、SharePoint、Exchange、Yammer、Lync、Skype、Bing搜索、Bing应用、MSN及广告平台在内的多项业务,而微软执行副总裁一职是大陆华人在全球科技公司总部所任职位的最高级别。

工作狂人,每天在办公室超过19个小时

2009年在接受彭博社采访的时候,陆奇47岁。他这么告诉记者,每天几乎都是凌晨3点左右醒来,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跑5英里,大约在5,6点左右来到办公室,思索今天应该干的事情。随后就是展开工作,一直在办公室扎到晚上10点,睡觉。

陆奇有两个孩子,也有一位爱他的太太。他都会用空闲的时间来陪伴家人。就是因为这样的性格,陆奇的同事们都很喜欢他。在陆奇离开雅虎的当天,雅虎的工程师们为他举行了饯别会,并且这些工程师都穿上了一件印有“我曾与陆奇一起工作,你呢?”的T恤。
关于陆奇加入百度,我个人觉得是“绕树三匝,找到了可依之枝”。陆奇是计算机学科的博士,除了在学术界发表过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还持有40多项美国专利,是人工智能领域世界级的技术权威,而目前国内来讲,百度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最广、实力最雄厚的技术公司。个人觉得双方未来会互相成就。
momonuli

18-05-19 14:07

0
(转帖)

在行业探索方面,百度作为BAT里打头、老板最先当首富、技术积累最深厚的公司,居然在新的技术利用和探索上,如此保守,这估计也是外界难以想象的。用百度某部门的某高级分析师的话来说,是百度是上市公司,面对诸多风口,不充分评估哪个是最有利于公司的,是没法做的,需要对股东和华尔街分析师负责,而且规划部门很敏感,说话要注意。这话没毛病,确实如此。但是有个问题就是,保守的产品态度导致百度现在除了大搜和信息流之外,基本缺乏其他能撑起公司营收的产品,而且因为怕错而不去尝试,这不就是百度现在落后AT好几个身位的核心原因么?

KPI制度真的害人啊,一方面很多人喜欢重复造轮子的0-1的过程,一方面又因为KPI要求而要避免风险,怕出了错担责任。这种制度和风气,对于百度的影响,大家看股价和市值就知道了。

但是部分基层HR员工在与校招学生和普通社招员工的沟通中,缺乏“力求为公司招来最好的人才来匹配各个岗位”的态度,而是有一种“我要让你们都知道百度是一家多牛X多难进的公司”以及“我们这个岗位要求有多高你知道么?你凭什么来应聘”的莫名其妙的气息传达出来,这个就很尴尬了,而且这是另一位跟我同期离职的普通HR小姐姐聊天时候,共同得出的结论。这一点可能真的比较难改了吧。
momonuli

18-05-19 11:09

0
坚持学,高度自律

从这两点出发,提高自己。学又包括两个方面:专业的提高,还有就是不断学优秀的人,吸收各种知识充实自己,持之以恒的进步。

第二点,坚持写作,记录下每天发生的事,每天自己的收获,还有每天自己做的事。日行一事,一思想,一收获,一步一前行。

 
momonuli

18-05-19 11:00

0
转帖:陆奇


但是我写「辉哥奇谭」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忠实记录当天的所见所思所闻,不带任何好恶与立场,仅仅是记录,这样十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再打开看时,就知道在我人生中当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哪些事情在我内心掀起涟漪或波澜。所以,我今天想写一些我内心的真实感受,尤其是我从Qi 身上学到了什么。

为了避免误读,澄清一下,我并不直接汇报给他,中间有两个层级。但在某项目的初期,我们每天面对面工作在一起。之后我们也保持着微信和邮件的联系。

价值观

第一他非常强调价值观,他会在各种会议上强调「价值观」。他很在意对与错,对的事情,再难也要去做;错的事情,诱惑再大也不能做。这一点在惯了「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的国内语境下,殊为不易。当然,这一点与美国的整个商业环境关系很大,我在美国的前同事从来不谈前雇主的任何技术,不以前雇主的信息去获利,也不做任何伤害前雇主的事情。微软现任 CEO 在他的书籍《刷新》中也重点讲了他在微软重塑价值观和文化的事情。

身体力行

我们第一次开日站会(daily standup),9点到的时候,他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看到我们都坐着,他说:都站起来,这是 daily standup。从此之后,我们的日站会都准时在早上9点召开,而且都是保持站立,每天15分钟,直到2017年7月4日。

来信必回

无论是邮件还是微信,你只要发给他,他一定会回复,时间不确定,有时候是凌晨1-2点,有时是早晨5-6点左右。我自己平时的惯是看到不想回的邮件或者微信就忽略掉,但是我发给他的信息永远会得到回复,我相信很多人有同感。这让我很感怀。

永远正向

工作中永远难免会遇到困难,但他任何时候都保持正向的态度。无论是在公司开会,还是做大会的 MC,或是回邮件,永远是用简短有力,但充满了力量和鼓舞人上进的精神。我们最累最困难的时候,只要他在那里振臂一挥,大家顿时又像打了鸡血。

坚持学

他的精力旺盛,每日长时间工作,无论周末、假期,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国外,只要开会,他总是准时出现在视频会议的另外一端。但令我很感慨的是,他每周还坚持至少5个小时的学,尤其是最前沿的论文。正是看到他如此勤奋工作还能坚持学,我才能坚持每日写作。

高度自律

他有自己的严格的作息制度,有自己严格的生活惯,也有非常严格的饮食惯。我开始不了解这些惯,某次我负责安排的会议需要他出席做简短发言,开始我策划是「午餐会」,后来被他的助理及时劝阻。当周围的人逐步了解他的原则和惯之后,都学会了尊重这些原则和惯。

准时

某次出差,我们先到楼下大堂等,那两天我们没有在这个城市租车,我充当司机。距离预定出发的时间还有1分钟时,我有一些着急,问:要不要打个电话。熟悉他的人说:他会准时的。话音刚落,电梯门打开,他出现了。果然是一分都不差。因为他极度守时,所以他非常厌恶开会迟到的现象,无论迟到的人是谁。他很少发火,但如果关键的参会者迟到,他会非常不开心。

洛克菲勒原则

在最初开 Daily Standup 时,他总是提到洛克菲勒原则「Rockefeller Habits」。因为他总是提这个原则,所以我特意去网上找相关信息。可能是因为时代稍远的原因,洛克菲勒本人在国内的知名度不如巴菲特、比尔·盖茨、杰夫·贝索斯和马克扎格等至今活跃美国名人。所以洛克菲勒原则在国内也不出名。洛克菲勒原则是一个清单,有洛克菲勒本人和家族遵循的惯。洛克菲勒本人非常在意会议,会议的形式按照频率分为 Daily Standup(日站会)、Weekly Meeting 和 Monthly Meeting。每种会议重点是什么,召开时长等等都有描述。这个原则是洛克菲勒工作、生活惯和经营理念的总结。对此关心的可以参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让我们回归本源》)。

谦虚

任何一个与他曾经共事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他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不断的真诚称赞。我曾在去年7月大会、今年春节拜年以及这次我离职前发微信向他表达敬意和谢意,他的回复让我非常开心,他说也从我身上学到很多,并多次提到我的写作。

勤奋严谨

这一点仿佛无需多说,但我想说的是一个细节。去年7月大会的彩排和正式召开的现场,我都在聆听。让我非常惊讶的是,他在正式开会时发表的热情洋溢的讲演和彩排时几乎一字不差。我相信只有对于讲演非常投入,深入思考,并多次练之后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我过去曾多次在各种会议上讲演和做 MC,但这个境界令我自叹弗如。我曾有一次和 Qi 说,每次与他开会就像上一堂生动的 MBA 课程。后来,这种「上课」的机会少了很多。但好在我会高频的发微信朋友圈和保持每日写作,而他也会经常看到我的动态。所以后来每次开会看到我,他总会主动提到我的动态。去年十一期间,我开车去浙江千岛湖一带,某天早晨,我拨入电话会议,当他听到我在线时,问我:「你开到哪个地方了?」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这一切都令我感觉很亲切。

今年年初我看到达里奥的《原则》一书,意识到 Qi 本人就是行走的原则。生命是一场旅途,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段故事,很感谢过去一年的经历,让我有机会与 Qi 同路,近距离感受理念的力量,也能让我回归本源思考。祝福 Qi,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 Qi 迹发生。也让我们都珍惜这些精神财富!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