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另起一行的话题。
影射和负面猜想。
本来我就坚持普通话表达,因为它是基本不过,纯粹不过的了,没有一分一毫误判误解的可能。
但是环境流行影射式的表达。各种负面暗示横飞,隐性伤害遍地。我就无力了。算了先贴到这。
想起来了继续贴。
0
当然,即使我直观地把这幅图景呈现出来,也未必能帮助很多人了解到自己的嗔恨。
因为我们平时,更惯于觉察外界事物的不对劲,不满意,不配合。然后去试图纠正,以便让它对劲,满意,配合。
的确没有惯于去觉察,这种“不对劲,不满意,不配合”感觉,究竟来自何处。
有时候来自一个期望值?
有时候来自一种观念?
有时候来自一个自我意识?
…… ……
…… ……
…… ……
反正每个人都经历过,只是并不了解这种自己看来正常不过的期望和主张,与嗔恨心的关联。
有慧根的人,可以通过很多机会,去产生思考,发生转变。有时也因为没有恰当的机会去产生思考,而继续深陷其中。
没有慧根的人,就会更加苦难,往往即使有人当面直指关窍,也并不会使他放下这些包袱。
没有慧根的人也有很多,属于被经验和自我束缚,而无法突破经验,突破自己设定的那些利益/观念/期待……等等。
—————————————————
虽然,我仍然并没有能向你解释“慈悲喜舍”中“舍”字的确切含义,
我们应当已可以知晓,怎样去接近这个能带来快乐,带来和平的,宝贵领地。
——即便在每个平淡日子里,我们的心里时常装着另一个字,因此并不曾重视这个简单的字。
以至于我们更易于感受到失落,抑郁,暴躁,
快乐,满足,喜悦却变得似乎需要一定的条件才发生,仿佛遥远他方的奢侈品。
这正是由于我们心中装着的那另一个字,它是我们给快乐,满足,喜悦的标价。
与之相对,“舍”就是本来没有价签,快乐取用不尽,烦恼立刻漏光。
于是,你就拥有了圆满。
0
闲篇,续上回。
“舍”的确切意思是什么,的确比“嗔恨”难于理解。
嗔恨产生的原因和情境,那真是丰富多彩,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 就不需深究。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觉察到自己为何嗔恨。时间久了,在某类事情上反复出现的惯性嗔恨,就成为一种心魔。
好比火柴和火柴盒纸,只要一划一接触,就会燃烧。
我们遭遇的每件不愉快,纠纷,对立,你死我活的事,背后都有着同样的原因。
不妨假设,世界忽然暂时静止,而曾发生过的这类冲突事件,在一秒钟内全部发生,我们每个人至少会同时面对三个或者的敌人,并且不会有一个人闲着。
这一秒钟开始,世界更像是不存在,每个人也无法很好的存在。
所以魔毁灭世界,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陷落轻而易举。
0
不懂也无所谓。时候未到吧。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似懂非懂
1
0
@股天乐又要麻烦你,楼上倒数第5行,“嗔恨比慈悲喜舍好理解”后面那个问号应该是逗号。
股天乐兄,我不理解你这么勤劳,但我尊重你的劳动,谢谢啦!
1
闲篇。
炒股这个事,好像变得和买彩票一样了。反正有人赢这是肯定的,所以理论上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必须赢。
怎么赢?赢从哪里来?
有人说要靠技术,内幕,跟对主力。还要够狠。
还有人说,仓控,风控,逻辑。
也有人说定力,心态。
归根结底,和看书报,看电视,看电影一样,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理解。没有谁敢保证自己理解到的是唯一正确。
那么炒股真的是和彩票一样,人人都应该而且铁定赢吗?
炒股有没有门槛呢,我觉得,和看书报,电视电影一样,要有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这样首先是能正确理解,然后才是能不能产生获益,获益多少。
好像说得通,没毛病。但这不是totally废话吗老铁。
我就曾经见过,手撕鬼子这样的剧情,照样有人看的全神贯注。我感觉,这些人如果炒股,恐怕铁定不赢,必须不赢。
那么,他们不炒股,就是赢。
我担心的是,他们如果抱着看手撕鬼子电视剧的心情,来炒股,那是多大的悲剧?
会惊天地泣鬼神吗?会怨念不止报应不休吗?我不知道。
佛与魔,能级似乎无分强弱。区别只是,佛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魔具嗔恨心。
“慈悲喜舍”四个字念念上口,好像很易于知晓,易于通达。但我就感觉“舍”字比较费解一些。是抛弃吗,是离开吗,是割舍吗,是奉献吗,究竟是什么呢。
查字典,也是没有答案的。
嗔恨就好理解多了。树个假想敌,拼命搞死的那种状态,
你看,嗔恨比慈悲喜舍简单好理解,由于知识不够,我就理解到嗔恨为止了,提高不了,慈悲喜舍的获益又何从谈起。
这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门槛。门里成佛,门外成魔。
1
可见,一个人,情感的能级高,不见得是什么全然的好事。
倒不如情感能级低的人,反而现实中往往有趋利避害的好运。
执着,则是强化自我预期,提高情感能级的放大器。比如炒股太有追求,比如泡妞太有追求,比如生活太有追求。
说来说去,还是桫椤树好,根本没有追求。所以,人畜无害,也不会受人畜害。
我想,即使不这样极端举例,道理仍旧是简明的。
我们要放下,在心里放下。眼里有,心里无。
一切事,一切人。一切自我。
然后,就看见了一切事,一切人。
2
科普。
爱的本质是认同,世俗说法是这样。
而佛教说法是“染着”,立场更超脱一些,也比较形象。
因为有了高度的认同,进而会强烈关注,继而是向往,以及衍生出几种心理预期:
1.表现为“欲”,期望立即拥有,占有,得到。
2.表现为“求”,期望获得对等的认同,获得对等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等的肯定。
3.表现为“欣赏”,而没有进一步的期望。
这3种心理预期由高至低,所导致的行为则是由低至高。
唯有模式3—“欣赏”,通常不会导致风险行为。“欲”与“求”,几乎必然会导致风险行为,或者至少,面临“欲不能逞”,“求不可得”之后的愤怒,沮丧。然后受伤,报复,伤害。
从不接触佛教思想的人们,无觉地浸泡在伤害中,时喜时怒,却不知完全应当责诸于己。
甚至没有慧根的人,即使接触佛教,也完全不愿信解受持,多么悲哀。
也有一种另类的“爱”,是功利的,例如牧民对牛羊,买媳妇的村民对买来的媳妇,等等。这就更尴尬。
“恨”的本质是不认同。佛教说法是“乖离爱”,相对于前一种通常的“不离爱”而言。可见佛教认为,“爱”“恨”,异出同源。仅就这一认识,就已远高于世俗文艺,哲学,心理。
“恨”所导致的心理预期和行为,与“爱相对”,也有3个级别。
1.消灭,摧毁。
2.排斥,打压。
3.漠视,远离。
3种不同能级的心理预期,和行为,也会导致不同能级的破坏。但,仍然是模式3,能级低的毁伤小。
所谓高屋建瓴,就是当我们不能明了,无从明了时,可以直接站在最高的灯塔上,同样一览无余。
很显然,佛教思想是具有这样的效力,拔苦,得乐,种福,创造机遇,灭祸,撇除风险。
只要你愿意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