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昨日宣布计划对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之后,美国商务部长马上给中国提了一个应对建议:要想让美国高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中国购买更多的美国天然气。
“中国需要进口很多很多的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如果他们没有其他理由多元化产品来源,那么他们从我们这里进口更多是非常合乎逻辑的。它也会有减少赤字的作用。”美国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对彭博社这样说。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美国天然气产量在过去十年因页岩繁荣而大幅增长,去年每日平均净出口约4亿立方英尺天然气,为1957年以来首次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
根据IEA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美国将挑战澳大利亚和卡塔尔在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中的全球领先地位。
其中,美国天然气对中国的出口最引人瞩目。就在两年前,美国对华LNG出口几乎为零,但去年暴增至约29.2亿立方米,2016年出口量约为4.9亿立方米,短短一年间狂增6倍。
中国LNG进口需求飙升,是因为政府急切推行涉及范围广大的煤改气计划,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及一些工业用户从原先的使用煤炭取暖转为改用天然气取暖。
目前,中国是美国液化天然气的第三大进口国,仅次于墨西哥和韩国。
今年前2个月,中国的进口天然气总量同比跳增36.7%,去年的LNG进口量跳增46%,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二大LNG进口国,仅次于日本。主要的LNG进口来源国为美国。
Tortoise Capital Advisors分析师Kevin Brown说:“亚洲和中国这个冬天的需求令市场震惊。中国的需求或掀起第二波液化气投资浪潮。”
美国能源 信息局预测,中国的需求在2022年前将增长近40%。英国《金融时报》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
美国正在设法扩大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就在上个月中旬,美国天然气供应巨头Cheniere Energy公司与中国企业签署了首份向中国供应美国LNG的长期合同。这份与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签署的协议为期25年。
天然气产业补短板:储气调峰能力建设已提上日程作者: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8-03-28 09:27 天然气产业补短板: 储气调峰能力建设 已提上日程
董鑫
2017年冬季的天然气“气荒”问题,在今后的供暖季或将无法重演。
公开报道显示,国家发改委近日就储气能力建设发布征求意见稿,对上游气源企业、城市燃气企业等提出储气要求,并督促各省(区、市)政府力争在2019年供暖季前,形成不低于保障本区域全年日均3天需求量的应急调峰能力。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上述文件落地,上游液厂会提高自身的储气能力,部分液厂的库容应该会有扩容建设,储气调峰建设市场潜力巨大。
业内人士还表示,上述文件是发改委发给主要利益相关方征求意见的通知,预计之后会公布相关目标。各省市如何达标还将取决于地质条件、资金、规划等多个方面。
天然气消费量增长快速
这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征求意见稿名为《加快储气能力建设责任书》,意见稿要求2020年底前,上游气源企业要形成不低于年合同销量10%的储气能力;城市燃气企业和不可中断大用户则要形成不低于年用气量5%的应急储气能力。
卓创资讯分析师国建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国家对储气库、储气调峰特别重视,与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有直接关系。
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攀升至23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增量超过340亿立方米,刷新了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量历史纪录。另据多家分析机构预计,2018年我国天然气供应预期增量大概在300亿~320亿立方米。
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和季节性特点,因此,储气调峰是天然气安全有效供应不可或缺的环节,调峰能力也是天然气产业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动天然气开发利用,储气调峰能力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中石化 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储气库规模达到100亿立方米,比2015年增长了45亿立方米,调峰能力约占全年消费总量的4.1%,但是从国际看,目前北美和欧洲天然气利用程度较高的国家,储气库调峰能力占年消费量的20%,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0%。由此可见,我国在储气调峰能力方面的建设有待加强。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就曾表示,我国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稳步推进储、供气能力和管网建设。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委去年发布的《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已提出,支持承担储气调峰责任的企业自建、合建、租赁储气设施,鼓励企业从第三方购买储气调峰服务,放开储气地质构造的使用权,鼓励各方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2018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有序推进天然气利用,推动建立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加快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全力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天然气储备调峰体系。有序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天然气调峰电站。
储气库建设面临挑战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尝试地下储气库建设,1999年建成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调峰储气库——天津大港大张坨地下储气库。
中石化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与欧美和俄罗斯相比,我国的储气库建设起步晚,并且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受硬件设施限制,中国的地质条件整体构造环境复杂,很难找到优质的浅层枯竭气田作为建库载体,含水层条件也劣于欧美;另一方面,中国的优质、大型建库资源主要位于东北、西南和西北,离消费区较远,且相关的管道系统尚不完善,即使建了地下储气库也很难发挥调峰作用。”该人士说。
他还表示,其次是相关政策措施缺乏可执行性规定,虽然已出台了一系列与储气库相关的政策措施,但不够明确,未对储气库融资、价格调节和运营补贴做出具体可执行的规定。
中国石化 (6.540, -0.10, -1.51%)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孔凡群对第一财经表示,加强储气调峰能力建设非常紧迫,建议细化落实有关激励政策,促进商业储气库加快发展。
“目前储气库建设运营主要由
中石油 、中石化等少数国企承担,同时还存在储气库垫底气进项税难以抵扣等现实问题,增加了储气企业的经营负担。”孔凡群说,他建议进一步细化财税优惠、土地使用、储气价格等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商业储气设施建设运营,加快商业储气设施发展。
此外,要解决天然气季节性供需不足问题,除了储备之外,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永生给出的“药方”是,建设多元供应渠道,实现资源来源多样化,做到自产气、进口气,管道气、液化气(LNG),煤层气、页岩气等多气源互补供应,摆脱依赖某一地区单一气源供应的困境;统筹规划消费侧,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还有要尽力“减煤、增油、发展气”,终端消费宜气则气,宜油则油,宜电则电,不要一刀切,同时要发展其他清洁能源。
深冷股份主营天然气液化工艺包及处理装置,主要产品包括常规天然气及非常规天然气液化工艺包及装置、储存设备及加气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