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里有一句谚语‘熊市不炒券商股,牛市必炒券商股’,这句话太经典了,笔者在证券公司工作十多年,对证券公司太熟悉了,唯一能看的懂的行业的也就只有券商了,当然笔者也靠券商股发过几笔横财。
先分析一下券商股对股市的贡献,"券商",即是经营证券交易的公司,或称证券公司。其实就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代理商。目前国内的证券公司,业务的主要收入还是经纪业务的收入,也就是通道业务,说白了就是客户的交易手续费用这块。其次一些大点的公司,比如
海通证券之类的,投行业务收入也很高,就是帮助企业上市的承销与发行,还有一些就是公司自营业务的收入,就是公司自有资金的一个运作收入,资产管理业务一般都是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操作的,也是业务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券商就是一个代理公司,不象银行有那么多投行部,可以投些固定资产和大型的基建项目,也不像保险公司,光商誉就估值几百亿,,所以券商除了交易所给的通道外,就只有一批营销队伍,和一些办公电脑而已,其实券商很穷,,那么反过来说,券商的净资产的含金量还是比银行保险要高的多,一方面,券商有自营资金,另一方面,券商没有什么坏帐,多半的业务都是旱涝保收的,比如说手续费,保荐费,融资融券利息收入等.
从券商的财务报表不难看出,当熊市里,手续费收的少不说,自营业务也在压缩,,当牛市的时候,手续费快速翻几番,自营盘的报表更是靓丽,这才有券商在牛市中每波能涨2倍以上的原因,炒股炒的是预期,高增长的预期有了,2007年长10倍也有过,当然熊市里跌跌不休的也是券商,预期低增长,下面就是无底洞。
从分红来看,券商股每年分红都能跑得盈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息,牛市的分红要高出好几倍的哦,若是找到一个相对的底部,持有券商股,股价的上涨相对收益要比A股里一半以上的个股涨的要多。
投资是有周期的,股票一般3-5年会有一波小机会,8-10年有一波大的机会,那么只要踩准节奏,跟随资本市场增值也一样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证券公司PB通常不会低于1,目前海通以2017年业绩快报估算,PB低于1.1。前两个月业绩很差,但也是正数,相对来说PB应还要低些。
欧美券商PB大多约为1.1-1.8之间,日本券商就比较低,以最大的野村为例PB 0.8,这我也觉得合理,日本本身经济发展到达成熟停滞, 人口老化,去年算比较好,经济成长率也才1.3-1.5%.网上查到野村五年的营收平均成长率化为-3.71%,在这个背景下,日本券商是不可能享受到较高的PB的。
对于中国的券商PB是不是会跌破1这个议题,我个人也是支持版主不会跌破的想法。理由有几点:中国整体经济还在成长,整个资本市场还在扩容,整体券商相对已开发国家还有很多新种业务还可以开发。最大的理由是
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开放,未来券商可从事的想象空间巨大。 毕竟买股票是买未来不是买现在。
再来讨论PB的合理性,通常PB的高低取决于投资人对于该公司未来的成长性的预期,我是说通常,有些人为刻意操作的就放弃不考虑。很多IT相关公司PB能享受到几十倍。而证券公司最主要的构成,是人,是员工,是管理人员,海通目前的PB这么低可以说是投资人对于管理人员的用脚投票。
海通行业地位由第二落到现在第五,董事长总经理难辞其咎,我很不明白这样人才怎能长期待大位,在海外公司早就被换掉了。在这点上,中国股民是很弱势的,看到董秘的回复,真觉得很可笑也很可悲,这么大的券商,居然一点都不尊重投资者小股东。
又回到PB议题上,我认为中国券商要跌破1比较难,虽然我自己很想能跌到1以下,多捡些放着退休养老。最好跌到0.7,那时每年的配息就应该有5%,高过定存啦!但以十年数据来看,海通好像这十年没亏过钱,就是赚多赚少的差异,当然这也是经理人水平的差异。海通净资产这五年来从6.42升到10.2,就是每年增加0.75左右,这点我们查的到,一些投资专业机构更是了解。那为何股价如此低呢?其实就是对管理层的不信任,对未来战略的不认同。
很多人说港股早就跌破净值啦。是的,没错,光大港股前几天PB是0.7,海通今天是0.89,但请各位要知道,港股都是谁买的,筹码都在谁手上。香港中资券商股筹码大多在大机构手上,一般散户很少买,成交量很低。没人愿意拉高作价给其他机构。中国券商前五大之外,外资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们会考虑成交量,有什么风吹草动时,持有的大量要能马上出脱。
写这么多其实都是个屁,海通就是很烂,管理者烂,但是PB还是不太容易跌破1,毕竟这世界大多人都是喜欢捡便宜的,虽然我有,但还是很希望跌破。
我们可怜的散户只能在这里发发牢骚,那些位居高位享受超高待遇的券商老总是不会理的。今天的杀盘我个人认为是机构止损与散户害怕踩踏造成的,当然是资金庞大的有心人的刻意引导。我们散户只能静静的等待市场回归理性,说实话,贸易大战干券商屁事啊,这段时间券商反而跌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