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市场小白普及下何谓货币,何种情况下为货币超发,不然关于房价与货币的关系总是谬论流传。首先需要否定的是货币超发引起了房价上涨,这是市场上目前流行的最为高级的,似乎最符合经济学理论的谎言了,这套理论上至专家,下至家庭妇女都是振振有词。其实房价最为直接的推动力就是地方政府卖地的融资需求,在中国,地都是属于国有的,成本理论上为零,实际上有时候需要拆迁成本的,要想地卖个好价钱,拉升房价是不二的选择,不然即使从财务做账角度都无法实现(这个针对国有
房地产公司,宏观上就是政府的对倒了),要想让居民跟进(高位接盘),需要银行提供财务杠杆(房贷),银行从中好处也是多多,国人的心理都是追涨,房价一涨,周围的人纸面财富剧增,自己没买感觉亏大了,加上家里老人女人一闹,,绝大多数就从了,这个游戏就这么简单,和货币超发毛关系都没有。
货币的本质是社会财富的代名词,货币的总量对应着社会财富的总量,这时就是一个均衡态势。在实际运用中,货币的发行量稍微超过财富量可以温和刺激物价上涨,对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热情有利,这种格局都是各国政府追求的局面。那中国的货币超发没有?回答是否定的。有人根据GDP认为货币严重超发,实际上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国内的服务业和工农业产品低于国际平均价格。从实际运作来看,当货币的发行量不高于工业产能和农业产能时,物价甚至都是下降的,即使没有实际生产这么多产品。从现实的角度而言,金融的背后一定对应的是实业的能力,社会财富只能是这种能力的货币化体现。这样我们就能合理的解释欧美金融危机的原因了,就是金融大于生产能力的价值回归了。回到我国的现实,我国是生产能力巨大,钢铁的产能高达12亿吨以上,基本可以满足全球的需求,从实际生产能力而言,我国财富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体现,货币总量相对生产能力而言,不是多了,相反实际上是少发了不少,这种局面实际上就是国际贸易格局对我们的限制导致的。老大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提出一路一带,另起炉灶,要充分发挥我国的生产能力,把潜在的财富在现实中货币化。经济学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