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8月22日电 (记者 钟升)驾驶座上,司机双手枕在脑后悠闲地靠在座椅上,任由车辆在道路上行驶;车后,交警骑乘着摩托车紧紧跟随着。这是22日发生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道路上的一幕。当天上午,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简称“研究院”)对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电动中巴车进行了公开的上路测试。
近日,由于
百度 CEO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违规行驶”一事。无人驾驶汽车再度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无人驾驶汽车也被称作“轮式移动
机器人 ”,是近几年颇为热门一项技术。各国科学家们都希望通过在车内设置智能驾驶AI(
人工智能 ),让人从方向盘中彻底解脱出来。
外观上看,这款无人驾驶中巴车与一般的中巴车并无太大不同。只有车子前端的一个小圆柱体显得有些独特,车顶还多了两个蘑菇状的天线。
研究院底盘电控研究所副所长丁延超介绍,“圆柱体”的真实身份是激光雷达,用于大范围的障碍物信息的检测,为智能驾驶AI判断障碍物的位置和距离。车上还设置有最大可探测200米内状况的毫米波雷达及光学观测用的摄像头。它们一同构成了无人车的“感官系统”。车顶的两个“蘑菇”则是GPS天线,决定着无人车怎么走、往哪走。
谈及设计无人车的初衷,丁延超表示,根据统计,90%的交通事故都由人为因素引发。而无人车由AI驾驶,不会疲劳、不会犯错,感知范围比人远、反应速度比人快,能对事故做出更迅速的应对。它的引入可以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还可以将人从枯燥的驾驶中解脱出来,帮助降低社会的用人成本。
记者坐上车体验了一番。无人车的行驶颇为顺畅,转弯、自主换道、变道超车和跟车行驶等测试项目都逐一顺利完成。但在遇到突发状况方面,AI表现得虽然迅速,但不是那么“人性”,不时的急停常让人措手不及。
在丁延超看来,目前中国无人车的技术已经成熟,但要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上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下一步,研究院将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将车辆先期投入工厂、码头、机场等路况简单、路线固定的区域进行实际应用。
此外,目前中国无人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个两难之境。国内一方面缺乏无人车专用的大型测试场地,一方面交通法律法规不允许无人车上路行驶测试。
现在研究院每次上路测试都会向交管部门报备,由交管部门派出交警全程监管。驾驶座上也必须坐着一个人,“把无人驾驶装成有人驾驶”。丁延超希望国家能加大测试场地建设并完善涉及无人车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促进无人车技术在中国的落地与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