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个人对指标、公式的认知,我觉得,能搞清楚指标公式背后的逻辑,远比指标本身要重要,当然,这个很难,这个过程实际是对所谓“技术”认知的一种升华。大家耳熟能详的macd指标,几乎人人皆知,很多人张口就可以用macd进行技术分析,但是,其实99%的人,如果不
百度,没法解释清楚macd的两条线是怎么来的,99.9999%的更不会去探究为什么这样计算也许是有效的,这个指标涨跌指向作用的本质逻辑在哪里。
我再举个很有趣的例子,很多人用,很多软件自带的“筹码分布”(筹码峰、成本分布)指标,当你将光标在k线上移动,可以看到筹码分布的变化。很多人使用这个指标做所谓的技术分析,绝大多数人,甚至不会知道,这个指标其实并非是“实际情况的客观表达”。也就是说,这个指标,是跟据一个数学模型推导出来的,任何一个个股,你看到的现在的筹码分布,实际是个“计算值”,而非抓取了当天所有该股持股者的成本所做的“事实表述”。筹码分布的发明者应该是天狼的陈浩,虽然我不知道具体的算法,但是我推断背后的逻辑一定是这样的:基于A股市场各个参与群体的行为模式参数,然后结合k线的变化,计算出当前的持仓成本情况。比如说,个股一段时间涨了20%,那么跟据既定的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可能底部持仓者有若干比例选择了获利了结,那么相同比例的人群接过了筹码,这种变化导致了筹码分布的变化。如若这个筹码分布指标是当前的真实客观值,这个指标可以非常有用,这个真实值,除了交易所,不可能有人拿得到(我相信目前的交易所也不会有这种数据),正因为是个计算值,而且这个计算模型可能来自于n年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他们的持股时间长短,浮赢浮亏一定比例之后的卖出比例),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参与者结构的变化,个股质地的变化,这个计算值的参考价值将会越来越弱。
如果将“技术分析”等同于“指标和公式”的运用,那是走在一条无数人走过的不可能成功的道路上,也许有些夸张的说法:如果你真的进行技术分析,其实你不需要任何的指标和公式。真正的技术分析,我想,应该是一个探索市场涨跌根本原因的过程,而非“指标公式”这些表相运用的熟练程度的比拼。无论最后是否可以成功,我想,追求真相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所在。[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