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的购物流程较为简单,消费者在进入Amazon Go进行购物时首先需要一个
亚马逊帐号,并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安装亚马逊的应用软件,用户打开手机并进入商店后,在入口处会对顾客进行人脸识别,确认用户身份。
当消费者在货架前停留并选择商品时,摄像头会捕捉并记录顾客拿起或放下的商品,同时,置于货架上的摄像头会通过手势识别判断顾客是否将货物置于购物篮还是只是看看然后放回原处。从技术上讲,Amazon Go主要运用了机器视觉、深度学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技术,这三项技术几乎都是当下最为热门前沿的技术了,笔者认为,这些前沿技术的大规模实施肯定会造价不菲,相信这也是当前Amazon Go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Amazon Go原定于今年7月落地的计划因技术原因被延期)。
一般而言,如果从顾客的角度来判断购买行为显然会非常复杂,但从货架的角度来看就要简单得多,此时的核心动作只有两种,即拿走或放回,Amazon Go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货架前的摄像头会采集用户手在进入货架平面前的图像,当用户手在货架上拿上商品离开时,此时的图像亦会被采集,然后将两次采集的图像进行对比,判断出用户是拿出货物还是放入货物。
那么,Amazon Go内的商品是如何实现与人关联的?这就需要依靠室内定位技术。
Amazon Go定位依靠的是图像分析以及音频来实现的,首先通过店内的摄像头检测用户及其方位,同时商店货架或者天花板内的多个音频根据各声音时差分析出用户的位置,此外,用户手机的GPS以及
WIFI 信号亦能协助定位的实现。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Amazon Go为什么不采用RFID呢?这样的话,Amazon Go的诸多BUG就被很好解决了,聪明如Amazon这般,不可能没有想到过利用RFID技术,之所以没有,Amazon肯定有自身的战略考量,个中缘由,恐怕得去问杰夫·贝佐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