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6 区域创新示范建设工程 |
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围绕网络互联、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保障等关键共性重大技术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需求,重点开展行业领域基础和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依托创新中心打造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开源社区,加强前沿技术领域共创共享。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深度参与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地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集聚中小企业,打造新应用模式,形成一批以互联网产业带动为主要特色的示范基地。在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地区,结合地区产业特色与工业基础优势,形成一批以制造业带动的特色示范基地。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示范工程建设。在示范基地内,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加强公共服务,强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展集成应用试点示范,并推动示范基地之间协同合作。 |
到2020年,建设5个左右的行业应用覆盖全面、技术产品实力过硬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
到2025年,建成10个左右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
专栏5 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工程 |
以先导性应用为引领,组织开展创新应用示范,逐步探索工业互联网的实施路径与应用模式。在智能化生产应用方面,鼓励大型工业企业实现内部各类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广泛互联以及相关工业数据的集成互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质量优化、智能排产、供应链优化等应用。在远程服务应用方面,开展面向高价值智能装备的网络化服务,实现产品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故障诊断等远程服务应用,探索开展国防工业综合保障远程服务。在网络协同制造应用方面,面向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需求,开展协同设计、众包众创、云制造等创新型应用,实现各类工业软件与模块化设计制造资源在线调用。在智能联网产品应用方面,重点面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融合5G、深度学、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满足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安全可信运维等典型需求。在标识解析集成应用方面,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创新应用,支持企业探索基于标识服务的关键产品追溯、多源异构数据共享、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 |
到2020年,初步形成影响力强的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模式,建立150个左右应用试点。 |
到2025年,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范围,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及重点传统行业全面推广,实现企业效益全面显著提升。 |
专栏4 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 |
推进工业互联网新型网络互联、标识解析等新兴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搭建技术测试验证系统,支持技术、产品试验验证。聚焦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环节,积极推进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互联网关键网络设备产业化,开展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时间敏感网络、工业无线、低功耗广域网、软件定义网络、标识解析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研发推广关键智能网联装备,围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动力装备等关键领域,实现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工业级芯片与网络通信模块的集成创新,形成一系列具备联网、计算、优化功能的新型智能装备。开发工业大数据分析软件,聚焦重点领域,围绕生产流程优化、质量分析、设备预测性维护、智能排产等应用场景,开发工业大数据分析应用软件,实现产业化部署。 |
到2020年,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立5个以上的技术测试验证系统,推出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网络设备,智能网联产品创新活跃,实现工业大数据清洗、管理、分析等功能快捷调用,推进技术产品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中的应用,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产业化初步实现。 |
到2025年,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技术测试验证系统有效支撑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研究和实验,推出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网络设备,实现智能网联产品和工业大数据分析应用软件的大规模商用部署,形成较为健全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 |
专栏3 标准研制及试验验证工程 |
面向工业互联网标准化需求和标准体系建设,开展工业互联网标准研制。开发通用需求、体系架构、测试评估等总体性标准;开发网络与数字化互联接口、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面向汽车、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轻工家电、信息电子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行业应用导则、特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组织相关标准的试验验证工作,推进配套仿真与测试工具开发。 |
到2020年,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制定20项以上总体性及关键基础共性标准,制定20项以上重点行业标准,推进标准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中的应用。 |
到2025年,基本建成涵盖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产品、管理及应用的标准体系,并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