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过去一直依靠资产重组骗吃骗喝的垃圾成长股再也捱不下去了):
商誉是上市公司溢价收购形成的一项资产。准确的说,商誉就是公司收购资产时支付对价与标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比如,A公司收购了B公司,在收购时B公司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亿,但最后A公司花了5亿,溢价66.7%,收购了B公司。
那么,多出的2亿就属于商誉,并计入公司资产;
若收购的公司,日后经营困难或者未达到预期目标,这部分资产(商誉)就要相应的减值计提,而一旦减值计提,就会进一步的削弱公司盈利,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上市公司纷纷披露2017年业绩,商誉 ——这只灰犀牛已经被激活。
据中证报报道,多家公司近期因巨额商誉减值导致2017年预计业绩“变脸”。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商誉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公司1166家。其中,323家公司商誉超过10亿元,36家商誉在50亿元以上;
商誉占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比例50%以上的公司124家,其中,11家公司商誉甚至超过净资产。
如
纳思达的商誉高达140.93亿元,而净资产为31.74亿元,商誉为其净资产的4倍。此外,
凯瑞德、
炼石有色、
众应互联、
长城影视、
长城动漫、
维格娜丝、
国美通讯、
民盛金科等的商誉均超过其净资产。
另外,有88家公司商誉占净资产比例在50%-70%之间;25家公司商誉占净资产比例在70%-100%之间;
上述这些,还仅是盲人摸象而已,商誉已经成了一头令A股窒息的灰犀牛,截止2017年1季度,A股上市公司账上的商誉高达1万多亿,尤其2015年,更是达到100%增长。
(图表来源:格隆汇)
正所谓,“无收购不商誉”。
这波逆天的商誉资产大爆炸,恰发生在2014年到2016年间的大并购时代。
2014年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交易约2200单,交易总金额达1.56万亿;
2015年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交易约2669单,交易总金额达2.2万亿,增幅达41%;
到2016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总金额进一步达到2.3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那个时候,钱好搞、好搞事,卖家喜笑颜开着就高价卖出了资产;买家也欢心,资产重组好讲故事,股票飞起;投资者也开心。总之,皆大欢喜。
而现在,曾经因溢价收购而形成的巨大无形资产(商誉),就成了那风停之后的猪。
▌商誉危机引发业绩大变脸
2018年,该兑现曾经吹过的牛皮了。
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时,一般会约定3年的对赌期,在对赌期间,卖家一定会千方百计保证收购公司业绩的,不过对赌期间结束后,就是验证收购的资产是骡子还是马的收购。
由上述时间点可知,2018年恰是上市公司收购对赌期结束,业绩大洗澡的时候。
因此,巨额商誉资产已经成了相关上市公司的悬顶之剑。随着年报披露高峰期到来,商誉减值风险已经开始暴露出来。
截至1月31日,已经有近200家公司修正了2017年预计业绩,其中,多家公司是因巨额商誉减值,导致2017年业绩“变脸”。
如民盛金科、
拓维信息、
天际股份、巴士在线、
东华软件等。
天际股份原本预估的2017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0%-220%,现修正为同比下降55.85%-81.82%。
而修正原因则是考虑了并购江苏新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形成的商誉减值因素。
另一家企业—巴士在线2017年业绩直接由之前的预计盈利预计1.64亿元-2.1亿元,修正为亏损15亿元至18亿元;
对于业绩预告出现180度翻转的主要原因,公司表示,全资子公司巴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业绩预估与前期业绩预估存在较大差异,由此造成商誉大幅减值。
而根据统计显示,这两家的商誉资产都超过了公司净资产的60%,其中,天际股份商誉占净资产比例为66.57%;巴士在线商誉占净资产比例为71.55%。
此外,
艾比森、
数码科技、
阳普医疗、
全志科技、
联建光电等公司均在业绩预告中披露了商誉减值相关事项。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今日的A股大跌是在为三年前的任性买单;
▌小结:
新千年之初时,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将中国股市比作“赌场”。
不过在笔者看来,虽然赌场和股市,都充分利用了人的“赌性”,但二者在赚钱逻辑学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赌场赚钱靠的是概率,股市赚钱靠的是预期;
通俗点讲,赌场赢钱还是输钱,都不以人的主观看法为转移,而股市则恰相反,正是人的主观看法决定了股市的涨跌,尤其是集体达成一致性看法时。
而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其涨跌更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
商誉又与股价形成了共振效应,往往会导致兵败如山倒。
所以,就2018年上半年而言,A股警报会一直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