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的医药板块对比
中国
医药行业,和日本真的很相似。不过呢,因为地域关系,中国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具体一点讲,现在相当于日本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综合体。先举个例子。
八十年代,日本政府大力削减医疗支出,控制药价,鼓励企业创新,具体前头的帖子都说过了。但企业普遍处于有心无力的状况,虽然想搞点新东西出来,奈何人才积累不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神药云芝多糖K(Krestin)应运而生。这玩意,是从云芝的菌丝体中提取的高分子糖肽聚合物,对人体没有作用,说句大白话,就是既无害也无益。欧美的医药监管体制,是无效的东西不能上市销售,自然此物在欧美就不可能当成药来卖。可当时的日本呢,不单药企,就连厚生省都巴望着赶紧能干出点新药 。药企希望能有新品出来可以理解,想赚大钱嘛。厚生省盼着新药出来则是希望证明医改 很有效,自个儿的政绩很突出。
于是,神药横空出世,临床应用于抗肿瘤 ,1986年就成为日本最畅销药品,销售额高达2.96亿美元。这么躺赚多好,其他药企大受启发,纷纷开始所谓的创新,像云芝多糖K这样安全无效的抗肿瘤药,雨后春笋一般涌现,80年代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占据20%左右的肿瘤药市场。对比对比中国药业,是不是似曾相识啊?
九十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日本政府加大开放市场的力度,外资药业大举杀入,这下可好,神药混不下去了,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是?那个时候,叠加大势下跌,日本药企的估值每况日下,远远跑赢大盘,当然是负的那种。不相信的,好好看看帖子里头那张图。
这个阶段,日本部分药企,在各大财阀的支持下,超常发挥,以一药悬命的姿势,真心干出了不少好东西,这里就不赘叙了,感兴趣的自己去查。总之,在内外交困的绝境之下,日本药企走出了两条路,一条就是推出国际公认的新品,走出国门,冲向世界,一条就是严控成本以及质量,做性价比最高的普通药物横扫国内市场。
上述两条路,中国企业连一小半都没走完呢。不过,与此同时,各类神药,也开始纷纷步下神坛,刚开始慢点,估计没多久就会加快了。
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医改控费,鼓励药企走出去的核心不会改变的,因为让安全无效的神药滚蛋,推广高效低价的药品是最大的刚需,是大势所趋。
中国的医药板块,现在就处在这个阵痛期。当时的日本药企痛了十年,中国药企要痛几年?二级市场的股价,没有个五六七年,就想咸鱼翻身,只能说是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