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989 中国重工
中国重工作为
中国船舶 重工集团公司的上市旗舰,是我国最强最大的舰船装备企业。在船用动力及部件、船用辅机等舰船装备传统业务领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长期以来,舰船装备一直是我国船舶行业发展的瓶颈,中国重工作为行业龙头借助资本市场,加大科研投入产能建设,使行业发展瓶颈得到有效改善,提升了整个中国舰船装备业的竞争力。
中国重工拥有四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两家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技术中心、一家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发应用中心、我国最大的硬齿面齿轮传动装置研制生产基地、九家省级技术中心等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获得9项国家级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
中船重工集团作为国内船舶制造业的主导力量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强大的技术水平,拥有全国30个军工船舶类科研院所中的28个,在导航、通讯、水声、光学、船舶电子、新材料等多个专业学科代表了国内顶尖水平。具备18万载重吨散货船、38.8万载重吨矿砂船、32万载重吨超大型油轮、10000TEU集装箱船、大型滚装船、JU2000钻井平台、世界首制海洋风车安装船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
随着控股股东优质资产和科技力量的持续注入,公司在船舶制造、舰船配套、海洋工程和能源交通装备领域的科技研发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行业内的绝对领先优势更为稳固。
三、公司发展
战略根据中船重工集团“整体上市,分步实施,配套与科技产业先行”的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公司于2009年12月成功完成了A股挂牌上市,实现了资本发展战略的第一步。
中船重工集团将下属的大船重工、渤船重工、北船重工和山船重工四大骨干船舶造修企业相应股权注入后,中国重工已贯穿船舶制造及舰船配套、舰船装备、船舶修理、海洋工程装备、能源交通装备五大业务板块,成为
全国唯一的全产业链的舰船和海洋工程制造企业,
在资产规模、业务收入、利润和市值等方面长期保持军工类上市公司的龙头地位。 未来,公司将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高技术含量的舰船、海洋工程和能源交通装备研发生产体系,通过产业整合重组,实现内涵式和外延式的复合增长,成为国内最强最大、国际一流的船舶及舰船装备、海洋工程和能源交通装备企业。
在
民品领域,公司是国内最主要的海洋运输装备和海洋开发及科考装备供应商。
船舶制造业务和海洋工程业务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深受全球经济形势、航运市场形势和国际原油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行业的周期性也成为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之一。2016年,国际船舶市场持续深度调整,全球新船成交量同比大幅下降67%,年末全球船企手持订单较2015年底下滑25%。国内船舶市场三大造船指标同比也出现下降,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为3,53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5.6%;承接新船订单量为2,10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2.6%;截至2016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为9,96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9%。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预计市场形势在2017年难有明显起色。
三、 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作为
国内最大的军工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工优势
公司为我国海军舰船装备的主要研制和供应商,长期以来坚持军品为本、军民融合的方针,持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海军装备建设。
公司目前一级子公司23家,其中重要军工企业11家,多数子公司均具有军工生产许可资质。公司具备航母、潜艇、护卫舰等防务装备研制生产线,公司充分利用军工技术、设施、人才和能力优势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充分利用设备设施的通用性以及较强的研发制造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应用,不断拓展民品市场领域,加快军民创新体系建设和军民技术相互转化、相互吸纳、相互支撑、相互渗透。
军工军贸领域,公司子公司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航母工程项目荣获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成为新时代“中国创造”的标杆。
(2)船舶制造及修理改装业务
公司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船舶制造业上市公司,拥有大船集团、渤船重工、武船重工等多家知名现代化造船企业,业务覆盖整个船舶造修产业链,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各类船舶,产品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是船舶行业继续深受“煎熬”的一年,接单难、开工不足等成为行业整体无法回避的问题。受此影响,公司该业务板块各项指标同比也出现一定下降。2016年,公司共计开工舰船47艘/426.59万吨、交付舰船44艘/537.52万吨,分别同比下降28.79%、6.38%。
面对不利的行业形势,公司优化并完善公司内部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从设计、经营、生产、采购、管理等环节入手,综合施策、提质增效。报告期内,多艘超大型绿色环保油船陆续交付招商局、中远海运等客户;新一代绿色高效、节能环保型25万吨矿砂船首制船交付香港远航集团;5.5万吨化学品/成品油船首制船交付新加坡万邦集团;国内最大双体船“瑞利10号”顺利下水;为新加坡
CARA航运公司建造的21万吨散货船实现试航节点;为宁波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建造的2400TEU集装箱船离港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