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 年以来的本轮周期中,房价在2015 年和2016 年连续恢复上涨弹性,重点房企也从2017 年开始利润水平出现改善,历年以来在房价恢复弹性之后来年则呈现出利润改善趋势,而本轮房价回复弹性后,利润水平在2017 年才出现改善的主要原因在于房企在加快周转的过程中
将销售充分前置,而导致竣工和销售之间的节奏较过去会有一定延迟,因此我们认为2018 年预计房企的利润水平仍有望继续保持改善的节奏。
但是2016 年三季度开始,主流城市率先开启调控模式,2017 年行业迎来史上最为严苛的调控环境,政府在预售证制度上强有力的管制之下,2017 年商品房价格涨幅明显较2016 年下降4.5 个百分点,2018 年行业定调房住不炒,
叠加预售证限价管制的延续,我们预计房价将难以继续保持加速上涨趋势,因此在此期间内预售的商品房利润率将很难继续保持改善的趋势,对应可能从2019 年开始,房地产板块的利润率正向贡献周期可能就结束了。
-----------------------------------------------------
集中度提升也无法阻止土地成本的持续上移土地价格的上行一直是压制房企的利润水平的主要因素,从历史数据来看,仅2011 年和2012 年房价的增速高于地价增速,其余时段地价的增幅均大于同时期房价的涨幅,从补库存的角度来看,在2008 年房企每补充100 平米的土储需要销售23.6 平的商品房,而到了2017 年房企每补充100 平米的土储则需要销售36.7 平米的商品房,因此近年来招保万金等龙头房企在拿地成本上的压力不断提升,而补库存成本上升的同时,对房企的销售也在提出新的调整和要求。
整体而言,2017 年房企补库存的成本虽然溢价率有所下降,但是成本并没有同步下行,而龙头房企的拿地成本虽然存在部分城市结构的优化,但整体依然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如火如荼的三线城市,龙头房企补库存的成本明显增加,二线城市的拿地楼面价也较2016 年有明显增长,虽然在一线城市我们看到龙头房企拿地楼面均价有所下降,但众所周知由于一线城市对地价的管控,大部分土地出让会增加相应的附近条件如配建保障房、要求自持部分比例等,这部分隐藏成本也会对房企利润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总而言之虽然自17 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有所回暖,但是房企战略仍聚焦于主流核心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所以集中度的提升纵使能都带来土拍市场竞争压力的减小,但土地价格依然保持刚性,叠加融资成本上升对房企利润的侵蚀,我们在假设房价受政府调控因素而难以上涨的情况下,预计将难以看到房企的销售利润水平保持改善趋势。-------------------------------------------------------
纵观房企的营业成本主要可以解构为四个方面:
1、土地成本;2、建安成本;3、资本化利息;4、缴纳的税费。其中缴纳的税费主要是增值税,而我们在前文中提到,房价未来将难以继续保持加速上涨趋势,所以
增值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定量。建安成本预计稳定:一般而言房企的拿地成本占到其营业成本的绝大部分,相对于房价和地价的比例关系而言,
建安成本对成本上升的因素影响不大,虽然今年的PPI 持续维持高位,叠加供给侧因素改革的影响带动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但龙头房企由于规模优势本身对中下游企业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所以我们认为龙头房企的建安成本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品牌溢价是利润边际提升的空间:龙头房企在经历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着高于行业平均的利润水平,本身已具备在控制成本费用的前提下将产品品质最优化的能力,因而产品品质相对于其他中小型房企更加稳定且优异;其次,龙头房企具备较高的市占率和城市渗透率,群众基础广泛,较高产品品质将通过消费者口口相传达到提升口碑的效果,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从而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这也将带来溢价。提高管控效率成为行业共识:我们观察到近年来房企不断在制度上做出改革,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跟投制度、合伙人制度等绑定员工和公司的利益抑或是在业务流程上,压缩管理层级,前置销售工作,推行标准化流程等方式调高单位人均产出,节约管理成本,向管理要利润已成为当前房企的共识。行业销售管理费用率也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过去粗放型的管理向精细化运营过度,虽然整体行业保持改善,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其中的分化,在市场回暖周期销售规模的提升明显高估了各类型房企的管控能力,在2017 年行业调控周期中,行业销售管理费用率平均较2016 年提升0.1 个百分点,中型房企的管控成本率先开始提升,前三季度销售管理费用率较2016 年提升1.1 个百分点,而龙头房企则继续表现出管控效率的提升和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面对行业调整压力销售管理费用率继续保持下降趋势,较2016 年改善0.4 个百分点,未来这一优秀的管控效率预计将能得到延续。
----------------------------------------------------------------------
权益乘数:还能继续加杠杆吗?从理论上而言,房企可以通过无限制的负债,将杠杆无限扩大化来提高ROE 的水平,但是由于现实社会中破产成本的存在和企业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因而无法实现无限制的负债,且最佳的资本结构是否存在也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历来争议的命题。因此我们无法通过确定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来判断当前行业是否具备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当前行业是否具备加杠杆的一些客观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动机和风险等衡量因素来判断行业未来的杠杆系数是否会进一步扩大。
行业杠杆已经在历史最高水平伴随着行业内集中度的提升和房企之间的分化,我们看到行业整体杠杆水平在持续增长,2017 年前三季度整体资产负债率达到78.8%,为历史新高,在此基数固然继续加杠杆对权益乘数的边际影响更大,但在其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已是历史最高。
同样从净负债率的角度来看,在今年前三季度中,行业平均的净负债率已达到100.3%,其中中型房企的净负债率更是高达142.6%,均为历史最高水平,而小型房企的净负债率也达到88.7%,
相对而言龙头房企的净负债率仅有60.2%,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龙头房企加杠杆的空间更为充裕,且成本更为低廉,在当前时点龙头房企通过加杠杆来提升ROE 的边际效益是明显更具优势的。------------------------------------------------------------------------------------
再融资监管和融资成本上移影响企业加杠杆诉求
2016 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显著收紧,包括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竞买土地需使用自有资金、控制房企公司债发行审核等,房企各项融资渠道严重缩水,16 年月均发行规模达到667 亿的公司债券,到17 年月均发行规模锐减至16 年的10%,与此同时融资成本明显抬升,发行利率由16 年四季度的4-5%,升至17 年7%左右,所以从成本上来看,随着融资渠道的收紧和融资成本的上行,房企融资难题正在加大。
而且2015 年开始发行的大量房地产公司债也将在
2018 年左右开始到期,在大量的债务到期压力之下,房企的资金链将受到考验,叠加今年行业继续保持高压政策,预售证管制和严厉的调控也将会带来房企去化压力的持续加大,在一个现金流备受考验,还款压力巨大的时点,我们认为整体行业继续加杠杆的空间不大。-------------------------------------------------------------------------------------
龙头房企相对具备更大的加杠杆空间和融资成本优势从2016 年末行业融资渠道开始逐渐收窄,2017 年央行行长周小川和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先后表态强调行业风险和去杠杆的调整思路,房企资源来源同比增速开始下滑,银行对行业的支持力度也开始减弱,我们预计2018年行业将继续保持去杠杆趋势,行业的融资成本仍将进一步上行。在同样的融资困局下,规模房企相对中小房企而言在融资渠道上的更加多元,拥有更多的融资便利,且在当前规模为王的背景下,规模房企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资金,相对中小房企而言龙头房企凭借规模优势在融资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周转率:拿地到销售是否还能更快?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销售收入与平均资产的比值,衡量的是资产投资规模的产出效率。而众所周期由于房企会计报表的确认制度原因,导致当期的营业收入是房企过去销售的商品,因而会造成房企当期的资产投资规模匹配之前的销售规模形成房企周转率较低的错觉。在财务层面,我们看到资产周转率的计算方式是当期的营业收入/当期的平均资产规模,自2014 年房企销售增速触底以来,2015 年、2016 年我们观察到房企销售增速重回弹性,分别达到26%和37%,从2016 年底开始政府的严格调控之下,房企销售弹性又开始边际减弱,前三季度销售增速降至10%,考虑到房企销售和结算的周期性,我们预计房企未来的营业收入将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而当期的平均资产规模则更多反映的未来的销售收入,随着未来房企销售弹性边际的持续减弱,我们认为房企资产增长的速度也快同步增速下行,在结算收入增速超过资产规模增长增速的情况下,短期内房企在财务报表层面将迎来周转率的明显改善。
---------------------------------------------------------------------------------------